張九齡是唐代著名大詩人,他的作品《望月懷遠》開篇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成為傳唱千年的經(jīng)典佳句,至今仍被無數(shù)人引用。不過,除了詩人頭銜外,張九齡還有個更顯赫的身份,那就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宰相。 張九齡在擔任宰相期間忠耿盡職,直言敢諫,不徇私枉法,為“開元盛世”作出了積極貢獻,因此后世有人贊譽其為“開元盛世”最后一個名相。甚至一些推崇張九齡的人認為其“萬鈞之重不為懾,雷霆之威不為怵”,是一位錚錚鐵骨,沒有瑕疵的賢相。那么歷史上的張九齡是否真的這么完美呢?其實不然。 唐玄宗在734年任命了張九齡和裴耀卿分別擔任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此二職務均為宰相),后來宰相班子中又加入了皇室遠親李林甫。 歷史上對李林甫的評價很低,但平心而論,李林甫在行政制度和理財方面都是一流的專家,屬于實干派的官員。而張九齡是正統(tǒng)禮儀的代表人物,對倫理道德有著近乎狂熱的信念。李林甫善于搞政治權(quán)謀,張九齡則是剛正不阿,頑固執(zhí)拗,因此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快便爆發(fā)了。 735年初,一位御史因錯誤地處罰了一個受害人,結(jié)果被受害人的兩個兒子為父報仇而殺死。這個案子很快就上報到了朝廷最高層,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根據(jù)儒家禮法的規(guī)定,百善孝為先,兒子殺死御史雖然觸犯了刑律,但其目的是為父報仇,是孝道的表現(xiàn),所以張九齡竭力主張釋放兩個犯法者。而作為制度和法律政策的堅定維護者,李林甫認為維持法律權(quán)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主張應處死犯法者。此事在朝廷上一度掀起軒然大波,爭辯雙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最后唐玄宗認為法律的權(quán)威應該在道德之上,殺人者這才被處以極刑。 張九齡性情急躁,動不動就與人爭吵,所以在朝廷上許多人都不喜歡他。唐玄宗雖然敬佩他強烈的道德觀,但有時對這位喜歡說教的執(zhí)拗老頭子還是感到非常厭煩。736年八月五日千秋節(jié)(唐玄宗生日),群臣都恭?;实矍锶f載,壽比南山。張九齡卻送上了一份冗長的說教文章《千秋金鑒錄》,企圖恢復唐玄宗對政務的興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張九齡雖然為人正直,但卻不懂變通,這樣的人在職場上往往容易招致同事和領(lǐng)導的厭煩。 張九齡認為施政權(quán)應該保留在像他那樣尊重傳統(tǒng)禮教的士大夫手中。他看不起那些沒有書香門第背景的人,尤其看不起軍人,并多次就涉及軍人晉升之事與李林甫爭吵。 唐朝名將張守珪接連戰(zhàn)勝吐蕃、契丹,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唐玄宗打算任命他為宰相,但此前一直主張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邊疆問題的張九齡卻立即表示強烈抗議。不久,張守珪的手下安祿山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九齡力促皇帝將安祿山處決,但唐玄宗卻沒有采納,而是將安祿山釋放。后來安祿山造反并危及到了唐朝的生存,張九齡因之前的建議而在身后贏得了遠見卓識的美名。不過話又說回來,張九齡對軍人的態(tài)度一直非??量蹋麑υS多軍人都提出過懲處建議,安祿山只是其中之一,其余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為唐朝盡忠職守的。因此對張九齡慧眼識人的褒獎也是有點言過其實了。 736年,唐玄宗打算提拔軍人出身的朔方節(jié)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再一次竭力反對。他認為牛仙客出身卑賤,目不識書,帝國朝廷上層不該有他的位置。唐玄宗惱火地指出張九齡自己也不是出身于名門望族,張九齡卻反駁說自己乃是書香世家,與牛仙客的邊疆小吏出身不能相提并論。 737年四月,經(jīng)張九齡舉薦的御史周子諒因為胡亂講吉兇被人告發(fā),這在當時是大忌,唐玄宗親自質(zhì)問此事,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則借此大做文章。最終,早就對張九齡很不耐煩的唐玄宗以舉薦不當?shù)淖锩麑⑦@位正值又煩人的老頭貶出京師,降職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740年,張九齡病逝,終年六十八歲(另說六十三歲)。 毫無疑問,張九齡是位剛正不阿,心系天下的好人。但他同時也有心胸狹隘,拘泥固執(zhí)等缺點。他堅信儒家的道德觀,但對于一些并不重要的道德問題卻過于計較。張九齡看不起自己圈子以外的人,無論是對領(lǐng)導還是對同事,都表現(xiàn)得極難相處,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會充滿坎坷。 從張九齡的職場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光做一個水火不進的好人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是個大圈子,里面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同時,還得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身邊的人,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并讓合適的人各司其職以幫助你實現(xiàn)目標,這才是人生的大學問。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