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陳全林老師著《道德經真義-金丹真源》電子版,第9頁里寫到:明朝袁黃《攝生三要》論守竅一門多種方時有曰:「道宗觀妙觀竅,總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按存神即守竅也)。然攀緣既熟,念慮難忘,只得從此用功,漸入佳境。有存泥丸一竅者,謂神居最上頂,貫百脈,存之可出有入無,神游八極;而失則使人善暈眩。有存眉間一竅者,謂無位真人在面門出入,存之可以收攝圓光;而失則使人火浮面赤。有存上顎者,謂齒縫元珠,三關齊透,存之可以通貫鵲橋,任督飛渡;而失則使人精不歸源。有存心中正穴者,謂百骸萬竅,總通于心,存之可以養(yǎng)神攝念,而失則使人局而不暢。有存心下寸許皮肉際者,謂衛(wèi)氣起于上焦,行于脈外,生身所奉,莫貴于此,存之可使倏忽圓連,祛痰去垢;而失則使人衛(wèi)勝榮弱,或生瘡癤。有存心下臍上者,謂脾宮正位,四象相從,存之可以實中通理,而失則使人善食而易饑。有存臍內者,謂命蒂所系,呼吸所通,存之可以養(yǎng)育元神,厚腸開竅。而失則使人氣血沉滯。有存下丹田者,謂氣歸元海,藥在坤鄉(xiāng),存之可以鼓動元陽,回精入目,而失則使人陽失興而妄泄。有存外腎一竅,以目觀陽事者,謂心腎相交,其機在目,存之取坎填離,而失則使人精液妄行。大都隨守一竅,皆可收心。茍失其宜,必有禍患。惟守而無守,不取不離,斯無弊耳!老子曰:綿綿若存。謂之曰存,則常存矣。謂之曰若,則非存也。故道家宗旨,以空洞無涯為元竅,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一念不起為工夫,撿盡萬卷丹經,有能出此者乎?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有作徼,修道用竅)。守竅法則,擬守非守,有意無意,非常重要。 老子《道德經》修道版詳見本人博文: 《道德經》修道版有注解 來源陳全林老師《道德經真義-金丹真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