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頤和園里,昆明湖是一派波光浩淼,萬壽山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站在遠處遙望,古建的飛檐翹角隱現(xiàn)在茂密的樹叢中,雖含蓄,卻失去了建筑本來結(jié)構(gòu)的整體美。由于這里兩遭兵燹,復(fù)建后,幾個原本高大的建筑卻因錢緊被“縮水”,加上國家政策主張綠化,這些建筑就只能東鱗西爪地隱現(xiàn)在茫茫的樹海中。那些消失了的高大建筑,就是幾座被稱為“閣”的建筑。在清漪園時代,園中計有:寶云閣;文昌閣;佛香閣;澄暉閣;望蟾閣;花承閣;香巖宗印之閣;治鏡閣;曇花閣。 這里邊號稱“銅亭”的寶云閣最小、也最結(jié)實,讓英法聯(lián)軍急得干瞪眼,拆不了,點不著,只得撬走幾扇門窗泄憤,后來美國人在外國花錢買回了這幾扇飄洋過海的銅門窗,并把它們送回中國,使我們得以見到完整的銅亭。 文昌閣現(xiàn)在仍立在東堤上,還是頤和園六座城關(guān)中最大的一座。但它沒原先的大,而且還矮了一層。原來的文昌閣有三層,立在城門上,更顯其高大,上面鑲有西洋機器大鐘,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英法聯(lián)軍摂于它的雄偉瑰麗,在縱火之前給它留了個影,還在照片背面署上縱火者的姓名,讓自己憑借一張照片而遺臭萬年,這是拍攝者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佛香閣比文昌閣還大,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建筑,即使在清漪園時代、它也是最大的。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佛香閣已經(jīng)經(jīng)過多次重修,最近的重修不過是幾年前的事兒。原先它是座塔,快完工了又拆了,改成現(xiàn)在的樣子。在英法聯(lián)軍入園后,它的高大就成了對洋兵們的挑戰(zhàn),于是它被徹底地焚毀了,徹底到只剩下不完整的地基! 說到澄暉閣,看到的人不少,知道的人卻不多。它就是《畫中游》景區(qū)當中最大的那座兩層的大亭子。它通過跺踏、爬山廊、山洞,用多種形式連接各處樓宇殿堂,是很出彩兒的一處園林精品。它也是復(fù)建的。 以上幾處“閣”雖然是復(fù)建的,且文昌閣還縮了水,但基本上還是與舊貌差不太多的。下面要說的另外幾處“閣”,就難覓蹤影了。說明一下,香巖宗印之閣現(xiàn)在還有,就在《四大部洲》正中,但那是名存實亡的失敗建筑,因為慈禧缺錢,把一座高層的藏式堡壘建筑改成了現(xiàn)在這座單層歇山頂?shù)拇蟮?,四大部洲也因缺錢建造在碉樓上,使帶有角亭的這座仿桑耶寺的建筑,失去了整個藏式建筑群應(yīng)有的威嚴。 除了這名存實亡的香巖宗印之閣,還有幾處消失的無影無蹤的“閣”,也值得提一提。先說望蟾閣:這望蟾閣的原址就在南湖島上的《涵虛堂》,是仿武昌黃鶴樓的樣式構(gòu)建的。而且所有的部件都是從武昌運來,在南湖島上拼搭而成的。當年武昌的這位大員原想憑著這座望蟾閣拍慈禧的馬屁,沒成想因地基不牢靠造成下陷,反而弄巧成拙,沒落好兒。為什么當初要在南湖島仿黃鶴樓呢?只因武昌的黃鶴樓面對龜山,龜有長壽的含義,把它弄來面對北面的萬壽山,也是討吉利的意思。要說吉利,這南湖島就是個大王八蓋子形狀,堤上的廓如亭就是個碩大的龜頭,而十七孔橋就是王八的脖子。所謂:王八脖子十七節(jié)兒,就正應(yīng)了長橋上的十七個橋洞。南湖島上還有座《龍王廟》,跟島南邊的《鳳凰墩》相對,也是龍鳳呈祥的意思。鳳凰墩今不存,(詳見我的《治鏡閣》文)。 花承閣現(xiàn)在只留下了那座乾隆親自命名的多寶塔,塔高十六米,八面七層。是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jié)合的塔。塔身呈不等邊的八角形,上下共分為七級。整座塔身都是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磚鑲嵌而成。在塔檐的角下,各懸掛一枚鐵馬(鈴鐺)。在塔頂上置有寶座,四周懸有一圈銅鈴,上面是鈴鐸式塔剎,再上面為剎頂。整座塔剎均是用銅制成,并在上面鍍金。 這寶塔是當年清漪園的孑遺之一,也是昔日花承閣的一部分?;ǔ虚w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一組集寺廟,廳堂軒廊和山石園林于一體的建筑群。主要由花承閣,六兼齋,多寶琉璃塔,蓮座盤云佛殿等組成。 治鏡閣我前幾天寫過,不再贅述。 同樣起呼應(yīng)佛香閣作用的曇花閣也是一座高大的園林建筑,它和治鏡閣一樣,也是毀于英法聯(lián)軍之手。在它的舊址上建起了一座也以閣命名的勾連搭歇山頂建筑,叫《景福閣》。單層的景福閣比三層六角的曇花閣要小多了,現(xiàn)在山上的樹又以綠化的名義受到過分的保護,景福閣就被“埋沒”在樹海之中,為萬壽山東麓點景的作用,基本喪失殆盡。 當今頤和園不再恢復(fù)或者不是按原樣恢復(fù)的景觀有很多,游人只是來看熱鬧,大多并不清楚園子的歷史,在裝飾一新的景點前、一個個搔首弄姿,伸出兩個手指留個影,就算來過了。更有甚者,在粉墻紅柱上歪七扭八地刻畫了自己的名字,期待能流芳百世,給中國人丟了人,現(xiàn)了眼! 北京圍城時,共產(chǎn)黨和傅作義雙方曾在景福閣談判,這景福閣是光緒重修頤和園時在被毀的基址上改建的。為單層勾連搭卷棚歇山頂,平面呈十字形。前面的大月臺是慈禧賞雨的地方。當年是兩層的曇花閣。因位于萬壽山山脊的最東端,地勢居高臨下,東可俯瞰毛澤東住過的《益壽堂》、南可一覽浩淼的昆明湖、北可遠觀園外的市井集市,西與薈亭為鄰,在各個方向都有開闊的視野。那時山上也沒有這么多高大的樹木,當時從這里還可眺望西山的靜明園、靜宜園。至于東面的暢春園、圓明園則近在咫尺。因為這里是前山東半部最重要的景點位置。因此造園者在這里建了一座形象比較高大的兩層樓閣。作為這一景域的構(gòu)景中心,它對于前山成景所起的重要作用,僅次于佛香閣。 曇花閣的平面為六角形,象征曇花的六瓣;立面高兩層,三層檐。第二層設(shè)平座可憑欄遠眺,底層為周圍廊,基座亦呈六瓣曇花形。曇花是佛教的圣花,因而閣的上下兩層都供奉佛像,是一座造型豐富,別致的“佛閣”。比復(fù)建的《景福閣》,在“觀景”或者“點景”方面的效果強很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860年10月18日清漪園(頤和園)被毀當天,英法聯(lián)軍隨軍記者比托曾用相機拍過一張《曇花閣》的照片。(見上圖,但專家以為這張是圓明園里曇花閣的照片)該照片也是整個西郊皇家園林目前僅有的兩張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前的照片之一。另一張是《文昌閣》的照片,上面有座大鐘,比現(xiàn)在的文昌閣高一層。照片后面有外國縱火者的親筆簽名,作用類似于國人的“到此一游”。 本文基本說完了清漪園時代園中的“閣”。閣似乎多為大型的建筑,越是大型的,恢復(fù)的就越少?,F(xiàn)在恢復(fù)了的,連一半都不到。如果說已經(jīng)在原址上建成新建筑的,就算了。但是,像治鏡閣那樣獨特的,依然還是廢墟的,重修應(yīng)該是可行的。它畢竟沒有拆新復(fù)舊的顧慮。同樣應(yīng)該恢復(fù)的,還有后山的構(gòu)虛軒,賅春園,綺望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