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支氣管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咳、痰、喘、炎四大主癥。在這四大主癥中,咳嗽不僅是最先出現(xiàn),而且也是最突出的臨床表現(xiàn)。 【病因病機】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六淫外襲于肺;內(nèi)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內(nèi)邪干肺。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nèi)而發(fā),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 外感咳嗽屬于邪實,為六淫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內(nèi)傷咳嗽,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而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火可互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熱),火能煉液灼津為痰。多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內(nèi)邪上干于肺所致。常反復發(fā)作,遷延日久,臟氣多虛,故屬邪實與正虛并見。 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可相互為病。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臟益?zhèn)?,逐漸轉(zhuǎn)為內(nèi)傷咳嗽。內(nèi)傷咳嗽,肺臟有病,衛(wèi)外不強,易受外邪引發(fā)或加重,在氣候轉(zhuǎn)冷時尤為明顯。久則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實轉(zhuǎn)虛。因此,咳嗽雖有外感、內(nèi)傷之分,但兩者尤可互為因果。 【發(fā)病機制及病理】 急、慢性支氣管炎往往是因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所致。起病與感冒有密切關(guān)系,多在氣候變化比較劇烈的季節(jié)發(fā)病。呼吸道反復病毒感染和繼發(fā)性細菌感染是導致支氣管炎病變發(fā)展和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吸煙與支氣管炎的關(guān)系也是肯定的,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的患病率高2~8倍,吸煙時間愈久,日吸煙量愈大,患病率愈高,戒煙可使病情減輕。此外,長期接觸工業(yè)粉塵、大氣污染和過敏因素也常是引起支氣管炎的原因,而機體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統(tǒng)防御功能受損則是發(fā)病的內(nèi)在因素。 在慢性支氣管炎早期,氣管、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發(fā)生粘連、倒伏、脫失,上皮細胞空泡變性、壞死、增生、鱗狀上皮化生;病程較久而病情又較重者,炎癥擴散至支氣管壁周圍組織。黏膜下層平滑肌束斷裂、萎縮;病變發(fā)展至晚期,黏膜萎縮,氣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造成管腔的僵硬或塌陷。病變蔓延至細支氣管和肺泡壁,形成肺組織結(jié)構(gòu)的破壞或纖維組織的增生,進而發(fā)生阻塞性肺氣腫和間質(zhì)纖維化。電鏡觀察可見:Ⅰ型肺泡上皮細胞腫脹變厚,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內(nèi)皮細胞損傷,血栓形成和管腔纖維化、閉塞;肺泡壁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這些變化在并發(fā)肺氣腫、肺動脈高壓、肺心病患者中尤為顯著。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急性支氣管炎根據(jù)病史、癥狀和體征并結(jié)合外周血象和胸部X線檢查可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繼之出現(xiàn)干咳,且癥狀逐漸加劇,痰量隨之增多,甚至胸悶、氣急,咳嗽和咳痰可延續(xù)2~3周才消失。全身癥狀不嚴重,或可見發(fā)熱,但體溫不高,多在3~5天后降至正常。 2.體征 可無明顯體征或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散在的干、濕性啰音。 3.實驗室輔助檢查 (1)血象:一般多無明顯改變;少數(shù)細菌感染嚴重者,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多。 (2)痰液檢查:涂片和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致病菌。 (3)X線檢查:多數(shù)表現(xiàn)為肺紋理增粗,少數(shù)無異常發(fā)現(xiàn)。 慢性支氣管炎診斷主要根據(jù)病史和癥狀。臨床上凡有慢性或反復發(fā)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發(fā)病至少持續(xù)三個月,并連續(xù)兩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結(jié)核、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癌、心臟病等)后即可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此外,若每年發(fā)病不足三個月,而有明確的客觀檢查依據(jù)(如X線、呼吸功能測定等)者亦可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 二、鑒別診斷 1.急性支氣管炎 (1)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癥狀較輕,全身中毒癥狀較重,如高熱、全身肌肉酸痛、頭痛、乏力等,常有流行病史,須根據(jù)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結(jié)果確診。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癥狀較為突出,咳嗽、咳痰一般不明顯,肺部無異常體征,胸部X線正常。 2.慢性支氣管炎 (1)肺結(jié)核:活動性肺結(jié)核患者常有結(jié)核中毒癥狀或局部癥狀,如低熱、乏力、盜汗、咯血等。X線檢查可發(fā)現(xiàn)肺部病灶,痰結(jié)核菌檢查陽性。 (2)支氣管哮喘:哮喘患者常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發(fā)病的季節(jié)性強,一般無慢性咳嗽、咳痰史,臨床上以發(fā)作性喘息為特征,兩肺滿布哮鳴音。 (3)支氣管擴張:多繼發(fā)于兒童或青年期麻疹、肺炎或百日咳后,有反復咳嗽、大量膿痰和咯血癥狀。肺下部一側(cè)可聽到部位固定的濕啰音,并可見杵狀指(趾)。胸部X線檢查常見肺下部肺紋理粗亂,病變嚴重者可見卷發(fā)狀陰影。CT和支氣管碘油造影示支氣管呈柱狀或囊狀擴張。 (4)肺癌:多見于40歲以上長期吸煙者,咳嗽性質(zhì)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刺激性干咳,持續(xù)性痰中帶血。胸部X線檢查示肺部有塊影或阻塞性肺炎,經(jīng)正規(guī)抗菌治療未能完全消散,應(yīng)考慮肺癌可能。痰找脫落細胞、CT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一般可以明確診斷。 (5)矽肺及塵肺:有粉塵接觸史,X線檢查可見矽結(jié)節(jié),肺門陰影擴大,網(wǎng)狀紋理增多。 (6)其他:如高血壓患者服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亦可引起慢性咳嗽,仔細詢問服藥史可以鑒別。 三、類證鑒別 中醫(yī)臨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表現(xiàn)。應(yīng)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緩急、是否兼有表證來判斷外感咳嗽和內(nèi)傷咳嗽。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wèi)表證。內(nèi)傷咳嗽,常反復發(fā)作,病程長,多伴其他兼證。 【辨證施治】 咳嗽的治療應(yīng)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yīng)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zhì)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內(nèi)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并按本虛標實的主次酌情兼顧。同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yīng)從整體出發(fā),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1.風寒襲肺證 證候: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兩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為主,用于風寒閉肺;后方以疏風潤肺為主,用于咳嗽遷延不愈或愈而復發(fā)者。麻黃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氣,化痰止咳。若胸悶、氣急等肺氣閉實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證者,可去麻黃之辛散,加荊芥、蘇葉、生姜以疏風解表;若夾痰濕,咳而痰黏,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樸、茯苓以燥濕化痰;咳嗽遷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溫潤降逆,避免過于溫燥辛散傷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啞,氣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以解表清里。 2.風熱犯肺證 證候: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加減。 本方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熱者。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疏風清熱;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貝母、枇杷葉清肅肺氣,化痰止咳。若肺熱內(nèi)盛,身熱較著,惡風不顯,口渴喜飲,加黃芩、知母清肺泄熱;熱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掛金燈、赤芍清熱利咽;熱傷肺津,咽燥口干,舌質(zhì)紅,加南沙參、天花粉、蘆根清熱生津;夏令夾暑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3.風燥傷肺證 證候: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zhì)后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小數(shù)。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加減。 本方清宣涼潤,用于風燥傷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證者。桑葉、薄荷、豆豉疏風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肅肺止咳;南沙參、大貝母、天花粉、梨皮、蘆根生津潤燥。若津傷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紅少苔,配麥冬、北沙參滋養(yǎng)肺陰;熱重不惡寒,心煩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梔清肺泄熱;肺絡(luò)受損,痰中夾血,配白茅根清熱止血。 另有涼燥證,乃燥證與風寒并見,表現(xiàn)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癥。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fā)汗。 4.痰濕蘊肺證 證候: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二陳平胃散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質(zhì)稠厚、胸悶脘痞、苔膩者。三子養(yǎng)親湯降氣化痰,用于痰濁壅肺、咳逆痰涌、胸滿氣急、苔濁膩者。兩方同治痰濕,前者重點在胃,痰多脘痞者適用;后者重點在肺,痰涌氣急者較宜。法半夏、陳皮、茯苓、蒼術(shù)、川樸燥濕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溫肺降氣。若咳逆氣急,痰多胸悶,加白前、蘇子、萊菔子化痰降氣;寒痰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細辛、白芥子溫肺化痰;久病脾虛,神疲,加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癥狀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資調(diào)理,或合杏蘇二陳丸標本兼顧。 5.痰熱郁肺證 證候:咳嗽,氣息粗促,或吼中有痰聲,痰多質(zhì)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咯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黏,欲飲水,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 本方功在清熱化痰,用于咳嗽氣急、胸滿、痰稠色黃者。黃芩、山梔、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熱;杏仁、貝母、瓜蔞、海蛤殼、竹瀝、半夏、射干清肺化痰。若痰熱郁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熱化痰;痰熱壅盛,腑氣不通,胸滿咳膩,痰涌,便秘,配葶藶子、大黃、風化硝瀉肺通腑逐痰;痰熱傷津,口干,舌紅少津,配北沙參、天冬、花粉養(yǎng)陰生津。 6.肝火犯肺證 證候: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情緒煩躁,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zhì)黏,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方藥: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 黛蛤散清肝化痰,瀉白散順氣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肺熱;山梔、丹皮瀉肝火;青黛、海蛤殼化痰熱;粳米、甘草和胃氣,使瀉肺而不傷脾胃;蘇子、竹茹、枇杷葉降逆氣。若肺氣郁滯,胸悶氣逆,加瓜蔞、桔梗、枳殼、旋覆花利氣降逆;胸痛,配郁金、絲瓜絡(luò)理氣和絡(luò);痰黏難咯,加海浮石、知母、貝母清熱豁痰;火郁傷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減,酌加北沙參、麥冬、天花粉、訶子養(yǎng)陰生津斂肺。 7.肺陰虧耗證 證候:干咳,咳聲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本方有甘寒養(yǎng)陰,潤燥生津之功。沙參、麥冬養(yǎng)陰生津;貝母、甜杏仁潤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瀉熱。若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陰虛潮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鱉甲、胡黃連以清虛熱;陰虛盜汗,加烏梅、癟桃干、浮小麥收斂止?jié)?肺熱灼津,咯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黃芩清熱化痰;熱傷血絡(luò),痰中帶血,加丹皮、山梔、藕節(jié)清熱止血。 【其他治療】 一、中成藥 1.通宣理肺丸 每次2丸,每日2~3次。功用: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主治風寒襲肺咳嗽。 2.川貝止咳露 每次15ml,每日3次。功用: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主治風熱犯肺咳嗽。 3.養(yǎng)陰清肺口服液 每次1支,每日2~3次。功用:養(yǎng)陰潤肺,清熱利咽。主治風燥傷肺咳嗽。 4.二陳丸 每次9~15g,每日2次。功用: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主治痰濕蘊肺咳嗽。 5.祛痰靈口服液 每次30ml,每日3次。功用:清熱肅肺,化痰止咳。主治痰熱郁肺咳嗽。 6.黛蛤散 每次6g,每日1次。功用:清肝利肺,降逆除煩。主治肝火犯肺咳嗽。 7.百合固金口服液 每次20ml,每日3次。功用: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主治肺陰虧耗咳嗽。 8.玉屏風顆粒 每次5g,每日3次。功用: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肺氣虛損,咳嗽氣短。 二、常用食療方 1.風寒型咳嗽 初起咳嗽痰稀或咳痰白黏,或兼有鼻塞流涕,或兼頭痛,舌苔薄白。宜食辛溫散寒或化痰止咳的食物。 (1)芥菜生姜紫蘇肉片湯:芥菜150g,生姜10g,紫蘇5g,瘦豬肉50g,精鹽、味精等各適量。將芥菜、紫蘇洗凈;生姜去皮,拍破;豬肉洗凈,切成薄片。先將生姜放油鍋炒香,加適量水,放入芥菜、瘦肉片,用武火煮沸,再放入紫蘇稍煮片刻,調(diào)味后,趁熱食用。功效:化痰止咳,開胃健脾。芥菜有宣肺豁痰,利氣開胃之功;生姜可發(fā)散風寒之邪,宣肺化痰止咳;紫蘇亦有宣肺散寒止咳的效果。凡傷風感冒,咳痰不爽,食欲減退者非常適宜。 (2)糯米蔥粥:糯米100g,蔥白(帶須)數(shù)根。將糯米淘洗凈,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常法煮粥,臨熟時加入蔥白,再煮沸即成。每日2次,空腹食用,服后避風寒。功效:疏風散寒。用于外感風寒,鼻塞不通。 (3)豆腐椒辣湯:豆腐150g,黑木耳10g,冬筍、胡蘿卜各20g,醋20ml,精鹽、味精、水淀粉、蔥花、胡椒粉、麻油各適量。豆腐切成小條狀,放入開水鍋中汆一下,黑木耳水發(fā),與洗凈的冬筍、胡蘿卜均切成絲。鍋置旺火上,注入150ml清水,燒開后,先投木耳、冬筍、胡蘿卜,再燒開,加入醋、精鹽和味精,用水淀粉勾芡,再下入豆腐條煮熟,撒蔥花,胡椒粉,淋麻油,趁熱服。功效:發(fā)汗解表,止咳定喘。適用于風寒感冒,咳嗽鼻塞。 2.風熱型咳嗽 也可稱為肺熱型咳嗽,咳痰黃稠,咳而不爽;或兼有口渴咽痛,發(fā)熱聲啞,舌苔薄黃。此類咳嗽患者宜吃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 豆豉荊芥粥:淡豆豉,蔥根各5g,生石膏粉30g,荊芥、山梔各5g,麻黃3g,蔥白、姜末各5g,粳米100g,精鹽、麻油各適量。將各藥分別洗凈,水煎2次,每次用水600ml,煎20分鐘,兩次混合,去渣留汁,加入粳米,用小火慢熬成粥,下蔥姜精鹽和麻油,調(diào)勻,分兩次趁熱空腹服。功效:宣肺解表。適用于風熱型急性支氣管炎、咳嗽。 3.肺燥型咳嗽 干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燥咽干,舌苔薄少津。燥咳者宜吃有潤肺生津止咳作用的食物。 (1)銀耳乳鴿湯:銀耳50g,乳鴿2只,生姜3片,食鹽、味精少量。將水發(fā)銀耳擇去雜質(zhì),漂洗干凈待用。乳鴿用溫水洗凈,去毛及爪甲、內(nèi)臟,然后將銀耳、乳鴿、生姜一起放入砂鍋內(nèi),加清水1000ml,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煲1小時,加入調(diào)味品,即可食用。功效:滋陰潤燥。銀耳可滋陰潤肺,對肺燥的干咳、久咳及咳嗽吐血均有治療作用;乳鴿能祛風解毒。二味配合,可改善病人體質(zhì)。 (2)雪梨膏:雪梨100g,蜂蜜200g。將雪梨果皮刷洗干凈,溫水浸泡1小時,用清水沖洗,連皮切成1cm見方的小丁塊,搗爛取汁。將雪梨渣浸入適量溫開水中,浸泡30分鐘,重復上述過程再取汁一次,合并兩次濾汁。將濾汁放入鍋中,用火煎熬濃縮,雪梨汁濃稠時,加蜂蜜。調(diào)拌均勻,收膏后晾涼,裝罐備用,如在夏、秋季節(jié),宜放置冰箱冷藏。每日2次,每次20ml,溫開水沖服。功效:生津止渴,滋肺潤燥。凡肺熱燥咳,喉宜食之。 (3)油菜豬肺湯:油菜250g,豬肺1具,姜末、精鹽、味精等適量。豬肺洗凈,切成塊,置鍋中,煮熟后放入油菜及調(diào)味品后食用。功效:肺虛喘咳,勞傷吐血。對肺虛久咳,痰鳴喘促,勞傷吐血可起輔助治療作用。 三、內(nèi)病外治法 1.穴位注射法防治慢支 取穴:①天突、肺俞、腎俞、足三里;②大椎、百會、太淵、曲池、太溪。藥液:丹參注射液和魚腥草注射液等量混合;維丁膠性鈣和維生素K注射液等量混合;核酪注射液。 2.針刺治療 取穴:①中府、中脘、足三里、豐隆;②肺俞、脾俞、胃俞、腎俞。 3.冬病夏治 在三伏天采用穴位藥物敷貼、穴位注射及拔罐等。 【預防與調(diào)護】 預防的重點在于提高機體衛(wèi)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的御寒抗病能力。若有感冒及時診治。若久咳自汗出者,可酌選玉屏風散、生脈飲服用。 對于咳嗽的預防,首應(yīng)注意氣候變化,防寒保暖,飲食不宜甘肥、辛辣及過咸,嗜酒及吸煙等不良習慣尤當戒除,避免刺激性氣體傷肺。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間足三里艾熏。外感咳嗽,如發(fā)熱等全身癥狀明顯者,應(yīng)適當休息。內(nèi)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fā)作,尤其應(yīng)當注意起居飲食的調(diào)護,可據(jù)病情適當選食梨、山藥、百合、荸薺、枇杷等。注意勞逸結(jié)合。緩解期應(yīng)堅持“緩則治本”的原則,補虛固本以圖根治。 【臨證經(jīng)驗】 慢性支氣管炎在發(fā)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其病機特點、矛盾的主次、病變所涉及的臟腑等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對遷延期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應(yīng)分階段、分病位等進行。 一、分階段治療 1.急性發(fā)作期,重在祛邪,當辨別寒熱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多因外感誘發(fā),外感之中又有風寒、風熱之分。 慢支感邪2/3均為病毒感染,初發(fā)治療以疏風解表、抗病毒為要。若表證已解,咳嗽、咳痰表現(xiàn)為主,亦當分清寒熱論治。咳嗽咯白色泡沫稀痰,杏蘇二陳湯、小青龍湯等常用方化裁。若為咳嗽較甚,舌紅苔黃脈數(shù)之痰熱證,治宜清熱化痰,選用野蕎麥根、蒲公英、黃芩、連翹清熱化痰;百部、兜鈴鎮(zhèn)咳。善嚏、鼻塞加辛夷、蒼耳子、路路通宣通鼻竅;痰多不易咯出加冬瓜仁、薏苡仁、蘆根清熱排痰使痰祛咳止;痰吐如絲,難以咯出者,予鵝管石;呼吸道反復感染,易致氣道炎癥及超敏反應(yīng),引起小氣道的狹窄或阻塞,表現(xiàn)為支氣管痙攣伴發(fā)喘息,治療常用自制川芎平喘合劑(川芎、赤白芍、當歸、丹參、黃荊子、胡頹葉、細辛、辛夷、生甘草)解痙、脫敏、平喘。 2.慢性遷延期,正虛邪戀,標本同治 治此期患者多見臟腑功能失調(diào),正虛與邪實錯雜。正虛主要表現(xiàn)為肺、脾、腎三臟的虧虛,標實主要表現(xiàn)為痰飲。臨證根據(jù)寒熱轉(zhuǎn)化、痰氣兼夾、氣病及血、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等主要病機特點,采用八綱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jié)合,溫、清、補、瀉,理法嚴謹,標本同治,藥證相符。 (1)肺虛痰嗽證:咳聲低弱,痰吐稀薄,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自汗畏風,畏寒背冷,舌質(zhì)淡紅或偏淡,苔薄白,脈軟弱。其病機為肺氣虧虛,寒痰伏肺。治宜補肺益氣,祛痰止咳。常用藥如人參、黃芪、蘇子、百部、桑白皮、紫菀、款冬、杏仁、法半夏、陳皮、天漿殼等。常合用玉屏風散。 (2)脾虛痰濕證: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其病機為脾氣虛弱,痰濕犯肺。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常用藥如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法半夏、陳皮、厚樸、蒼術(shù)等。參苓白術(shù)散、苓桂術(shù)甘湯、二陳湯為常用方,并將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制成驗方平咳化痰合劑(蒼術(shù)、川樸、陳皮、姜半夏、炙甘草等)。若脾陽不振,形寒肢冷便溏,加桂枝、干姜以溫脾化飲。 (3)腎虛痰喘證: 喉間痰鳴,喘息氣促,動則喘甚,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形瘦神憊,跗腫,汗出肢冷,腰膝酸軟乏力,頭暈?zāi)垦#嬉娨鼓蝾l,尿后余瀝,舌苔淡白或黑潤,脈微細或沉弱。病機為腎不納氣,痰濁壅肺,氣血瘀阻。治宜補腎納氣,化痰平喘。常用藥如補骨脂、黃精、熟地、桑寄生、仙靈脾、桑椹、核桃肉、蘇子、葶藶子、青皮、桃仁、丹參等。此外,自擬經(jīng)驗方三桑腎氣湯(桑白皮、桑椹子、桑寄生、五味子、黃精、補骨脂、平地木、功勞葉、鵝管石、蘇梗、防己、昆布)治療腎虛痰喘。 3.臨床緩解期,扶正固本,重補脾益腎 慢支臨床緩解期,病情暫時穩(wěn)定,一般患者往往不加重視,停止治療,但由于機體抗病力差,病根未消除,容易復感外邪,而使病癥復發(fā)或加重。因此,必須重視緩解期的治療。朱丹溪說: “久病之癥,未發(fā)宜扶正為主,已發(fā)以攻邪為主。”可見,中醫(yī)很早就注意到了緩解期治療的重要意義。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標癥不突出,按“緩則治本”的原則,治療的重點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以鞏固療效,減少或控制復發(fā)。 慢支臨床緩解期的主要病機特點是由于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致使肺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脾失健運,生痰生飲;腎失溫潤,腎不納氣,久咳必耗氣傷津,而正虛外邪更易反復入侵,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扶正多從肺、脾、腎三臟著手,尤重補脾益腎。這是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居于中焦,是五臟之氣出入升降的樞紐。按五行相生規(guī)律所得出的“虛則補其母”治則,運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胃可以益肺氣,待脾氣充實,健運復職,土旺則金自生,肺虛之候自去。可見,培土生金法是扶正法的基礎(chǔ)。 二、分病位治療——三焦分治法 咳嗽,是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癥狀,與痰濁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慢性支氣管炎的辨治關(guān)鍵在于治痰。痰濁的發(fā)生,除了外邪為其誘因外,主要由于三焦氣化失常,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調(diào),水液代謝受阻而形成痰濁。由此創(chuàng)立了三焦分治法。 1.治上焦之痰,宜宣肅清溫 痰在上焦者可表現(xiàn)出咳嗽、咳痰不爽的癥狀,伴有惡寒、發(fā)熱、鼻塞或胸悶喘息等風邪襲肺,肺失宣肅的表現(xiàn),有時還出現(xiàn)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水液輸布障礙的病變。治療根據(jù)寒熱不同有四種治療方法:① 宣肺化痰法:選用具有宣暢肺氣的藥物,如麻黃、黃荊子、蘇葉、荊芥、桔梗、牛蒡子、前胡、桑葉等;②肅肺化痰法:宜用肅降肺氣的藥物,如旋覆花、蘇子、杏仁、紫菀、百部、白芍等;③ 清肺化痰法:肺中受熱,痰熱交結(jié)宜清解之,如黃芩、桑白皮、魚腥草、金蕎麥、佛耳草、石韋、蚤休等;④ 溫肺化痰法:肺中寒飲甚者宜溫肺以行飲,如生姜、細辛、桂枝等。 2.治中焦之痰,宜理氣健脾瀉水 痰在中焦者,癥狀為咳嗽咳痰,痰多似白沫狀,伴體倦乏力,氣滯胸悶,納少腹脹,口干不欲飲,舌苔白膩等。究其病機有二:一是脾運不健或濕邪困脾,聚濕為痰,上漬于肺,肺失宣降;二是久咳傷肺,肺失輸布或氣不化津,停而為飲的痰濁內(nèi)戀證。其治療有兩種方法:①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法。常以平胃散合二陳湯組方,藥用:陳皮、青皮、姜半夏、茯苓、蒼術(shù)、川樸、蘇子、萊菔子、竹茹;中焦痰濕郁而化熱,酌加黃連、山梔等苦寒清熱藥。②健脾瀉水飲法,藥用:蒼術(shù)、白術(shù)、陳葫蘆、防己、車前草、豬茯苓??人钥忍悼刂疲Y狀緩解時,則用黨參、白術(shù)、黃芪、山藥、茯苓、甘草補脾培本。 3.治下焦之痰,宜補腎納氣 痰在下焦者,出現(xiàn)咳逆喘息不得臥、水腫等病證,并伴腎虛見證??人匀站?,久病及腎,腎氣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運脾陽,造成津液不能運化,積聚而后釀成痰濁,結(jié)于氣道。腎不納氣,氣失攝納,其表現(xiàn)為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動則尤甚,伴腰膝酸軟、耳鳴頭暈、形寒肢冷或煩熱盜汗、小溲清長或頻數(shù)。治以溫腎納氣和滋腎納氣二法:溫腎納氣常選用熟附塊、肉桂、巴戟天、鵝管石、補骨脂、杜仲等;滋腎納氣有生地、桑椹子、天冬、首烏、五味子、女貞子等。出現(xiàn)下焦?jié)駸岚Y狀,用黃柏、知母等藥以清利之。 三、止咳不獨治肺,重在治肝 慢性支氣管炎的咳嗽常見為外感或內(nèi)傷影響于肺臟,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致。治肺是止咳之常法,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通過長期的臨證積累,提出“止咳不獨治肺,重在治肝”的學術(shù)觀點。咳嗽一證,尤其是久咳者,雖病因各異,兼證不一,但揆其要,無不由于肝木郁滯以致氣血流通受阻,津液輸布失常,痰液停聚,影響到肺的宣肅,咳證由是而起。為治之道,貴在疏肝解郁。 在臨證中,經(jīng)常遇到久咳不止或反復發(fā)作的患者,雖經(jīng)屢用抗生素及潤肺、清肺、宣肺等法,效果往往不顯。臨床上出現(xiàn)咳嗽,胸脅脹悶,口苦咽干,面紅升火,頭昏易汗,有時伴有寒熱往來,苔白膩或微黃,舌紅,脈弦細等。此乃表邪內(nèi)郁,少陽樞機不利,以致肺失宣肅,導致肝郁氣滯,久則引起肝郁化火,痰濕逗留的證候。在長期的臨床積累中,對這類久咳患者,除“治肺”外,還重視“治肝”。通過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配制經(jīng)驗方柴胡清肺飲。 對肝郁型久咳,癥見胸脅脹悶、口苦咽干、面紅升火、頭昏易汗,有時伴有寒熱往來、舌紅、苔白膩或帶黃、脈弦細。久咳木郁,疏肝潤肺以達之,自擬柴胡清肺飲(柴胡、前胡、赤芍、白芍、平地木、黃芩、青皮、陳皮、姜竹茹、姜半夏、佛耳草、蚤休、半邊蓮、江剪刀草)治療。 柴胡清肺飲中柴胡為疏肝解郁之要藥,但其性燥主升,容易劫陰;前胡性潤主降,兩藥相配,潤燥相得,共奏“制木安金”之功。柴胡配赤白芍,以疏肝活血,利氣解痙;配平地木、白芍,加強疏肝理氣作用。氣機通順,則全身津液輸布暢行,更有利于行滯解郁,氣血同用,對“久病入絡(luò)”的久咳者更為恰當。方中黃芩為清上焦肺熱的要藥;佛耳草、蚤休、半邊蓮、江剪刀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青皮、陳皮、姜竹茹、姜半夏健脾化痰,扶胃和中。本方適用于肝郁肺熱之咳嗽(常見于感冒后遷延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久咳)。其組方立意:久咳患者容易繼發(fā)感染,大量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劑致苦寒敗胃,影響效果。臨床上還有不少患者出現(xiàn)口干咽燥、舌紅等癥,同時又兼有痰多、苔膩,此時養(yǎng)陰藥又有助濕之慮。故本方意在平肝解郁,化濕而不傷陰;清肺解毒,化痰而不敗胃。對久咳者??墒盏揭庀氩坏降寞熜?。 四、驗案舉例 例1:丁某,女,53歲。 初診:1998年10月26日。 主訴:反復咳嗽三個多月。 病史:三個月前感冒引發(fā)咳嗽,反復不愈,曾服中藥一個多月不效,轉(zhuǎn)用抗生素,咳嗽仍不愈??滔拢嚎人蕴挡欢?,色白如泡沫,咳劇則吐,怕冷,不易汗,口干,二便調(diào),寐不安,納不佳。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史和高血壓史。 舌脈:苔薄,脈弦細。 辨證:表邪內(nèi)郁,氣機不暢,肺失宣肅。 診斷:中醫(yī):咳嗽(風寒氣郁型);西醫(yī):慢性氣管炎。 治則:平肝清肺。 處方:柴胡9g,前胡9g,赤白芍(各)9g,青陳皮(各)9g,姜半夏9g,佛耳草12g,蚤休9g,江剪刀草30g,半邊蓮15g,吳茱萸6g,川芎9g,石菖蒲9g,炙紫菀9g,茅根30g,蘆根30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8年11月2日。 藥后咳嗽略減,仍怕冷,苔脈如前。擬前法加宣肺散寒之品。前方加炙麻黃9g,川桂枝6g,麻黃根9g,嫩射干9g,平地木15g,功勞葉12g。7帖。 三診:1998年11月9日。 藥后咳嗽明顯好轉(zhuǎn),再擬前方加焦六曲9g,防風9g,14劑以鞏固。 按:初診擬風寒束肺,郁而化熱,以平肝清肺法治之,獲效欠佳。二診風寒未解,在原法基礎(chǔ)上加宣肺散寒之法,獲效甚佳。 例2:王某,女,52歲。 初診:1998年8月12日。 主訴:反復咳嗽2~3年,加劇2周。 病史:兩年前感受風邪引發(fā)咳嗽,遷延至今。經(jīng)西藥治療,咳嗽不斷,療效欠佳。近兩周來咳嗽又增,半夜尤甚,胃脘作脹。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小滑。 檢查:胸片示兩肺未見炎癥病灶及占位性病變。 辨證:痰熱壅肺,肺失宣降。 診斷:中醫(yī):咳嗽(痰熱壅肺);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 治則:清肺化痰。 處方:黃芩12g,連翹12g,蚤休9g,半邊蓮30g,吳茱萸5g ,炒白術(shù)12g,茯苓12g,江剪刀草30g,生甘草9g,平地木30g,紫菀9g,冬瓜子9g,前胡9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8年8月19日。 咳嗽仍劇,痰白咯不暢,大便干結(jié)難解。擬平肝清肺化痰潤腸。 處方:鹿銜草18g,黃芩18g,蚤休9g,半邊蓮30g,平地木30g,江剪刀草30g,柴胡9g,前胡9g,赤白芍(各)18g,海浮石18g,冬瓜子9g,生甘草9g,荊芥9g,防風9g,威靈仙9g,制大黃9g。7帖。 三診:1998年8月26日。 藥后咳嗽咳痰明顯緩解,前擬前方鞏固,7帖。 按:患者初診時,因見其舌紅,苔黃膩,脈小滑,思其為痰熱壅肺,擬清肺化痰,療效不佳。再診時,問及病史痰白咯之不暢,大便干結(jié)難解。此為肝有郁熱,腑氣不通。加柴胡疏其郁熱,制大黃清熱通腑,7帖而其效大增。 例3:張某,女,68歲。 初診:1997年6月12日。 主訴:反復咳嗽6~7年,發(fā)作2個月。 病史:反復咳嗽6~7年,遇冬好發(fā),咳則半年不愈??滔拢嚎人蕴蛋锥?,狀如泡沫,面浮,肢腫,伴自汗乏力。 檢體:兩肺呼吸音低,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 檢查: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輕度肺氣腫。 舌脈: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滑。 辨證:脾虛痰濕潴留,肺失宣肅。 診斷:中醫(yī):咳嗽、喘腫(脾虛痰濕型);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治則: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處方:黃芪15g,防風己(各)9g,蒼白術(shù)(各)9g,薏苡仁18g,豬茯苓(各)12g,青陳皮(各)9g,赤白芍(各)18g,桃仁9g,蘆根30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7年6月19日。 咳嗽減輕。前方加車前子18g,陳葫蘆30g,14帖。 三診:1997年6月26日。 藥后患者咳嗽痊愈,浮腫消退,胸悶自汗緩解。 按:患者年老體弱,久咳不已。根據(jù)患者咳嗽吐痰如泡沫,伴面浮肢腫,自汗乏力,苔白膩,脈小滑,先生認為脾虛是主要矛盾。因脾胃為后天之本,補土可以生金,故用黃芪配防風健脾調(diào)衛(wèi),用防己配薏苡仁、豬苓、陳葫蘆、車前子健脾化飲,平喘止咳,并可消除肺野水腫及顏面、下肢浮腫,合用赤芍、白芍、桃仁,使肺部血行暢通。故此肺野輕清,浮腫消退,久咳得平。 例4:傅某,女性,65歲。 初診:1997年4月15日。 主訴:反復咳嗽二十余年,發(fā)作三個月。 病史:反復咳痰二十余年,每于季節(jié)變化則發(fā),常用抗生素有效。近來咳嗽三個月,痰少,用多種抗生素無效??滔拢簡芸汝囎?,痰少,口干,腰酸,咳劇則小溲自漏。 檢查: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 舌脈:舌紅苔少,脈弦細。 辨證:肝腎不足,木火刑金。 診斷:中醫(yī):咳嗽(肝腎不足型);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 治則:平肝補腎,清瀉肺熱。 處方:桑白皮9g,桑椹子9g,桑寄生12g,女貞子12g,麥冬12g,五味子5g,平地木30g,車前草12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7年4月21日。 藥后咳嗽明顯好轉(zhuǎn),再擬前方加玉屏風散三藥,7帖。 三診:1997年4月28日。 藥后咳嗽盡除,擬前方14劑以鞏固。 按:患者久咳后出現(xiàn)陣發(fā)性嗆咳,少痰,口干,腰酸,苔少舌紅,脈弦細。此咳嗽乃系肝腎陰虧津少,水不涵木,木火刑金。故用三桑湯為主,即桑白皮、桑椹子、桑寄生以清泄肺熱,平補肝腎。再配以養(yǎng)陰生津瀉熱之品。綜觀全方,見咳而不止咳,卻收很好療效。 例5:沈某,女,54歲。 初診:1998年8月31日。 主訴:反復咳嗽八月余。 病史:1997年12月開始出現(xiàn)咳嗽,服用西藥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及各類抗生素無明顯效果。目前咳嗽夜甚,痰多白黏,伴咽癢,無明顯怕冷怕熱,寐可,納佳,便調(diào)。 檢體:兩肺聞及干啰音。 舌脈:苔薄,脈弦。 辨證:表邪內(nèi)郁,肺氣不宣。 診斷:中醫(yī):咳嗽(肝郁肺熱型);西醫(yī):支氣管炎。 治則:平肝化痰。 處方:柴前胡(各)9g,平地木30g,粉丹皮9g,功勞葉12g,青陳皮(各)9g,姜半夏9g,嫩射干9g,胡頹葉9g,淮小麥30g,炙甘草9g,炒棗仁9g,地膚子9g,赤白芍(各)18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8年9月7日。 藥后咳少氣急,兩肺仍聞及干啰音。治擬宣肺止咳。 處方: 桑葉9g,桑白皮9g,桑寄生9g,麻黃根9g,黃荊子9g,炙款冬花9g,嫩射干9g,胡頹葉12g,青陳皮(各)9g,姜半夏9g,地膚子9g,蟬蛻6g,玉蝴蝶4對,杏仁9g,生甘草9g。7帖。 三診:1998年9月14日。 藥后痰減咳緩,唯夜寐欠安。前方加合歡皮9g,五味子6g。7帖。 四診:1998年9月21日。 昨起感冒,咳嗽又起,再擬宣肺祛風。 處方:炙麻黃9g,麻黃根9g,川桂皮6g,赤白芍(各)18g,嫩射干9g,荊芥9g,防風9g,藿香9g,郁金9g,款冬花12g,紫菀9g,淮小麥30g,炙甘草9g,炒棗仁9g,平地木30g,粉丹皮9g。 14帖 五診:1998年10月31日。 藥后諸恙有明顯好轉(zhuǎn),苔薄,脈弦。擬益肺固表。 處方:黃芪15g,防風9g,蒼白術(shù)(各)12g,豬茯苓(各)12g,青陳皮(各)9g,姜半夏9g,藿香9g,太子參12g,女貞子12g,杜仲12g,黃精12g,平地木30g。14劑。 按:本病運用獨特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思維方法,分別辨治咳和喘,止咳重在治肝,治喘重在治肺??人宰儺愋拖话阋源撝?,常投宣肺之品;喘息型支氣管炎則咳喘同治,平肝宣肺之劑共投。本例患者首先擬咳嗽論治,投平肝清肺之劑無效,二診擬咳嗽變異型哮喘論治,投宣肺平喘之劑而取效,體現(xiàn)了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思維的優(yōu)越性。 例6:桑某,男性,6歲。 初診:1997年7月3日。 主訴:反復咳嗽5年。 病史:自兩歲起反復感冒咳嗽,且經(jīng)常咳嗽不愈引發(fā)肺炎,已先后發(fā)生四次肺炎。三個月前又因感冒引起咳嗽,一周后X線診斷為支氣管肺炎而入院,用抗感染治療一周后,肺部炎癥吸收出院。之后仍有痰多咳嗽,動輒出汗,胃納不振,大便細軟。 舌脈:舌苔白膩,舌淡紅,脈細軟。 檢體:面色少華,兩肺呼吸音粗。 辨證:余邪未清,肺脾兩虛,痰濕內(nèi)阻。 診斷:中醫(yī):咳嗽(肺脾兩虛型);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 治則:益氣宣肺,健脾化痰。 處方:黃芪15g,荊芥9g,防風9g,姜半夏9g,蒼白術(shù)(各)12g,茯苓9g,黃芩12g,江剪刀草12g,焦六曲9g,谷麥芽(各)9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7年7月10日。 一周后,咳痰明顯減輕,但仍訴汗多納呆。以原方去黃芩,加五味子4.5g,糯稻根60g(煎湯代水),再進7帖。 三診:1997年7月17日。 汗出減少,胃納漸增。又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太子參9g,淮小麥30g,繼服14帖。 四診:1997年7月31日。 服藥兩周,諸癥緩解,面色見華。連續(xù)治療半年,癥情穩(wěn)定,未有感冒。 按:該患者因經(jīng)常感冒引發(fā)肺炎,說明肺氣已虛。肺氣虛,難以抵御邪氣,難司其職,故而來診時雖邪之大勢已去,但仍余邪未清,所以及時扶正祛邪是促使疾病痊愈的關(guān)鍵,方用黃芪補肺益氣?!侗静萸笳妗吩唬骸 叭敕窝a氣,入表實衛(wèi),為補氣諸藥之最?!庇蒙n術(shù)、白術(shù)、茯苓、半夏、焦六曲、谷芽、麥芽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為“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之法;而荊芥、防風、半夏辛溫宣肺,以散余邪;黃芩、江剪刀草清化郁痰,通利氣道。諸藥相伍,有正本清源之效。因黃芩苦寒敗胃,故痰濕漸化后去之。以五味子、糯稻根開胃斂汗,起到開源節(jié)流作用。更進太子參、淮小麥則益氣養(yǎng)陰,以鞏固療效。 例7:葉某,女,47歲。 初診:1998年2月21日。 主訴:咳喘17年,加重2周。 病史:有慢性咳喘史17年,多次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反復咳嗽,發(fā)無定時。平時易感冒,且經(jīng)常引發(fā)咳嗽,甚則喘作。兩周前又因感冒發(fā)熱致咳嗽加劇,痰多欠爽,痰色黃,伴鼻塞涕膿,經(jīng)用大量抗生素治療后,目前痰色已轉(zhuǎn)白,涕止。但仍咽癢咳嗽,痰多色白,伴胸悶氣短,喘不甚,口干飲少,腰酸怕冷,動輒汗出,夜寐不安,納尚可,大便正常。無鼻炎史,無高血壓史。 舌脈:舌苔薄白膩,脈小弦。 檢體:神清,氣尚平。兩鼻甲輕微充血,分泌物少。咽后壁有濾泡增生。心率78次/分,律齊。兩肺底聞及細濕啰音。 辨證:余邪未清,痰隨邪動,肺失宣肅,心神被擾。 診斷:中醫(yī):咳嗽(痰濕蘊肺型);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繼發(fā)感染。 治則:祛邪宣肺,化痰安神。 處方: 柴胡9g,前胡9g,荊芥9g,防風9g,蚤休9g,平地木30g,青陳皮各9g,姜半夏9g,紫菀9g,蒼白術(shù)(各)12g,車前草12g,桂枝6g,赤白芍(各)18g,細辛4.5g,淮小麥30g,棗仁12g,炙甘草6g。7帖。 醫(yī)囑:忌食海鮮生冷。 二診:1998年3月1日。 咳喘平,夜寐已安,少量白痰,舌苔薄膩,脈細。擬益肺固表,健脾化痰,養(yǎng)心安神續(xù)治。 處方:生黃芪15g,荊芥12g,防風12g,炒白術(shù)12g,姜半夏9g,青陳皮(各)9g,豬茯苓(各)12g,萊菔子15g,淮小麥30g,大棗7個,生甘草6g,炙甘草6g,谷麥芽(各)15g。14帖。 隨訪:兩周后,患者諸癥平安,但囑其繼續(xù)服藥以固本。半年后患者訴基本無感冒,有時咳喘小作,僅需服中藥即可平安。 按:甘麥大棗湯是《金匱要略》治療臟躁之方。先生常將此方運用于肺病治療中,具有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且方中三藥有一定的解表和中、化痰止咳的作用。對于情緒不安或失眠的肺系患者,無疑有促進治療的作用。 例8:顧某,女,41歲。 初診:1997年4月7日。 主訴:咳嗽四個多月,伴氣急胸悶一個月。 病史:感冒咳嗽四個多月,曾用中西藥治療無效,近一個月來伴氣急胸悶。刻下:咳嗽頻作,痰多色白,伴胸悶氣急而喘,大便干結(jié),不畏寒。 舌脈:苔厚膩而糙,脈小弦。 檢體:兩肺聞及干濕啰音。 辨證:肝疏不暢,腸燥痰蘊。 診斷:中醫(yī):咳喘(肝郁腸燥型);西醫(yī):喘息型支氣管炎。 治則:疏肝潤腸。 處方:柴胡9g,前胡9g,赤白芍(各)18g,細辛4.5g,平地木30g,功勞葉9g,青陳皮各9g,姜半夏9g,姜竹茹9g,車前草18g,江剪刀草30g,蚤休9g,半邊蓮30g,佛耳草12g,瓜蔞仁9g,枳殼9g,枳實9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7年4月14日。 服藥后,咳喘盡除,痰量明顯減少,大便通暢,苔膩盡化,胸已不悶,苔薄,脈細。擬益肺補腎,健脾化痰之劑,扶正固本,鞏固療效。 處方:黃芪15g,防風9g,蒼術(shù)12g,白術(shù)12g,豬茯苓(各)18g,薏苡仁18g,江剪刀草30g,太子參12g,杜仲9g,女貞子12g,姜竹茹9g,蚤休9g。14帖。 按:中醫(yī)學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六腑以通為用”。腑氣不通,常會導致氣滯痰壅,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喘。本例患者癥見大便不通,胸悶氣急而喘,苔膩而糙。先生認為此乃氣滯腸燥,治當疏肝理氣、潤腸通便。疏肝以柴胡、白芍、枳殼為要藥,潤腸以瓜蔞仁、枳實為常用。患者服藥后,隨著腑氣的通暢,全身氣機隨之疏通,從而使上逆之肺氣得以通降,諸癥得平,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臟腑相關(guān)理論的臨床價值。 例9:郭某,男,64歲。 初診:1997年6月12日。 主訴:慢性咳、痰、喘史十余年,加劇兩年。 病史:慢性咳、痰、喘史十余年,近兩年發(fā)作尤頻??滔拢簹獯伲人蕴刀?,動則氣喘。平時頭暈略脹,胸悶口苦,大便干燥。 舌脈:苔薄,脈小弦。 檢體:呼吸急促,口唇紫紺不顯。兩肺聞及散在鼾音,呼吸音較低。 檢查: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 辨證:肝郁氣滯,肝陽上亢,阻礙肺氣宣肅而發(fā)為喘咳。 診斷:中醫(yī):咳喘(肝郁肺熱型);西醫(yī):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 治則:疏肝宣肺,止咳平喘。 處方:柴胡9g,前胡9g,青陳皮(各)9g,赤白芍(各)18g,平地木30g,蚤休9g,江剪刀草30g,黃荊子9g,胡頹葉9g,女貞子9g。7帖。 醫(yī)囑: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鮮。 二診:1997年6月19日。 藥后咳痰舒暢,咳喘減輕。再擬前方加嫩射干12g,14帖。 三診:1997年7月3日。 藥后咳喘緩解。 按:患者花甲之年,平時咳喘,醫(yī)家往往論及肺腎者多,但開出處方也收效甚微。先生則重視患者咳喘外的伴隨癥狀,頭暈略脹,胸悶口苦,大便干燥。認為證屬肝失疏泄,肝陽上亢,氣機不暢,上迫肺系,宣降失司,氣逆而為咳喘。選用柴胡、青皮、平地木以疏肝理氣,平肝潛陽。因患者病史十余年,雖無口唇紫紺,但潛在肺部瘀血勢在必然,故用赤芍、白芍活血柔肝,疏通血中之氣;稍佐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及補腎納氣之品,獲得平喘止咳之佳效。 【各家經(jīng)驗】 一、姜春華診治經(jīng)驗 1.調(diào)整體質(zhì)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此可稱之為“體質(zhì)療法”,在增強體質(zhì)中可以減少、減輕發(fā)作,甚至經(jīng)久不再復發(fā)。①脾虛氣弱者:面色蒼白萎黃,納呆,便溏,乏力,用健脾益氣法,以六君子湯隨癥加味。②陽虛水泛者:面足虛浮,怕冷,唇紫,舌胖色淡(肺源性心臟病),可用溫陽益氣法。重者參附湯隨癥加味;輕者附桂八味丸作湯方加減;感染時加開金鎖、馬勃、蟬衣、板藍根等;痰多咳出不爽者加膽南星、遠志、大貝、桔梗;痰膿加竹瀝、天竺黃、蛤粉。③虛弱甚者,可酌用下列藥物: 紅參3g,日服2次; 五味子9g,日服3次;紫河車3g,以粉或膠囊吞服,日服3次;補中益氣丸9g,日服2次;六君子丸9g,日服2次。 2.補散問題 過去有兩種議論,一種認為宜補不宜散,一種認為宜散不宜補。姜老認為此二說均不完整。正確的治療方法應(yīng)當是體虛宜補,有邪當散。當感新邪時宜散,散邪后再補;補宜于平時培本,散宜于邪實時治標;邪不甚盛而正虛,補中帶散;邪盛而正不甚虛,以散為主。 3.斂散問題 咳甚而持久者可用收斂,藥如五味子、訶子、罌粟殼、烏梅等。傳統(tǒng)禁條謂不適宜于暴病,即有外感之癥不能用。姜老則不以為然,認為五味子古用于咳逆上氣,兼能平喘,不拘新久(清人始主治虛咳,以其酸收閉邪)。訶子與西青果同,西青果為幼訶子,用于咽喉炎,藥理研究認為類似罌粟堿,對平滑肌有弛緩作用,可以鎮(zhèn)咳,用于外感無妨。烏梅亦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炎癥;至于罌粟殼有麻醉作用,對于痰多發(fā)熱者不適用。訶子、烏梅均有減少分泌作用,古人稱五味子、烏梅酸收,酸收推衍為收斂肺氣。傳統(tǒng)觀念有邪當散,而不能斂,在無邪而肺虛之下始可用之。但咳劇時,常散邪與收斂同用。 4.根治問題 古人認為本病系難治之癥,宋·張子剛說: “肺為嬌臟,怕寒而惡熱,故邪氣易傷而難治?!泵鳌ね羰≈f: “肺受病易,藥入肺難?!苯险J為本病之所以纏綿不愈者,不僅由于慢性炎癥生痰潴留常易感染,且因體質(zhì)問題,免疫力低下,尤其工作環(huán)境影響最大。如農(nóng)村寒冬季節(jié)逆風而行;耕種之際,汗流浹背,脫衣吹風,背受風寒;或吸低價劣質(zhì)香煙,引起咳嗆,如斯反復,終致纏綿。如果對這些因素能有改變,則根本治療較有希望。 二、洪廣祥診治經(jīng)驗 1.師古而不泥古,獨創(chuàng)治肺不遠溫的辨證思路 通過對本病的深入研究,深刻體會到痰飲是其主要病理基礎(chǔ),外感風寒、內(nèi)食生冷常為本病的誘發(fā)因素。風寒之邪,外侵皮毛,內(nèi)束肺氣,肺失宣肅,津液內(nèi)停,聚而成痰;或飲食生冷,損傷脾陽,脾失健運,水濕不化,痰濁內(nèi)生,或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水液代謝障礙,聚濕生痰。痰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故提出治肺不遠溫的治療原則,不僅是對張仲景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學說的深化和發(fā)展,而且明確了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辨證思路。 2.治病必求其本,重視益氣護衛(wèi)法在治療本病中的作用 慢性支氣管炎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久病體虛,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惡性循環(huán)引起的,故患者平素多畏風怕冷、極易感冒,尤以氣候交變之時或早晚陰盛之時表現(xiàn)明顯,屬于中醫(yī)的衛(wèi)氣不固,氣陽兩虛證。除與先天稟賦有關(guān)外,還與寒痰伏肺,痰瘀交結(jié),傷及陽氣,或咳、痰、喘反復發(fā)作重傷陽氣有關(guān),所以在治標之時必須配合益氣護衛(wèi)法。 3.不容忽視鼻腔疾患的治療 這是提高慢性支氣管炎療效的重要因素。鼻為肺之竅,是呼吸出入的門戶,不僅對呼吸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且對下呼吸道也有保護作用。長期的觀察證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中有80%的患者伴有鼻腔疾患,如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故患者多伴鼻塞、流稀涕、噴嚏多或鼻癢等癥狀,以晨起為甚。其病機重心是肺腎陽虛,所以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同時配合運用溫陽宣竅利鼻法兼治鼻腔疾患,收效甚著。 4.上下兼顧,溫肺不忘利咽 慢性支氣管炎長期遷延不愈易引起咽部炎癥,臨床上患者多伴有咽部不適、自覺有梗阻感、似有痰黏、但咯之不出、或咽癢難忍作咳、或咽痛等癥狀。咽部望診可見局部充血,濾泡增生。所以,對于慢性支氣管炎合并咽炎的患者,多運用上下兼顧的方法,在溫化寒痰之中加桔梗6g,瓜蔞皮15g,白僵蠶10g,射干9g,牛蒡子10g,白鮮皮15g,地膚子15g,木蝴蝶10g,丹皮15g,赤芍15g等行氣化痰利咽之品。其中丹皮、赤芍可改善咽部的微循環(huán),促使局部血液運行。 三、段光周診治經(jīng)驗 治咳必求于本,臨證務(wù)當審明病因、病位、病性而因人制宜,隨證立法。 1.求因 咳嗽一癥首當辨明外感內(nèi)傷?!毒霸廊珪た人浴菲f: “咳嗽之要,止唯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內(nèi)傷而盡之矣?!蓖飧斜赜惺懿≈蚺c可憑之癥。蓋六氣皆令人咳而有傷寒、溫病之異;溫病又有溫熱、濕熱、燥熱不同。段師據(jù)前賢“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及“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少陰”等論述,認為外感咳嗽以溫邪為主。因溫為陽邪犯人上部,肺通天氣,邪氣每從鼻而入,犯手太陰。外感之癥,以七日為期。過期而不愈者,若非誤治(外感誤作內(nèi)傷則每致久咳不愈;內(nèi)傷誤用發(fā)表,輕則咳增,重則為逆),即為素體有偏,如氣滯濕阻、停痰留瘀、正虛不能托邪等。若咳吐腥臭黃痰者,需虛不受補,實不任攻者,尤其腫瘤為患,慎尋不愈之因,用藥自非泛泛。 2.定位 “凡病必明其所,用藥始能中的?!惫手委熗飧锌人?,段師每據(jù)鼻、咽喉及氣管、支氣管、肺的不同來斷明表里傳變。若溫熱咳嗽,再參衛(wèi)氣營血;濕熱咳嗽,復于三焦推求。治療內(nèi)傷久咳,段師每分別三層氣化,審定五臟,用藥直搗病巢而拔頑疾。 (1)辨表里傳變:段教授曾謂外感咳嗽,尤當慎防傳變。不論新久,凡鼻塞流涕都皆表邪不解,表不解者咳不自止,小兒鼻涕反流至咽喉,尤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宜用蒼耳子散通竅解表。不爾邪氣下傳,漸致咽喉不適,咳因咽癢,痰由咽出。段師據(jù)《甲乙經(jīng)》“膽者,中精之府,五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以及《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氣往來行,則為癢”等論述,認為咽喉屬于半表半里,咽癢多氣火為患,治宜疏解少陽,常用小柴胡湯、四逆散、丹梔逍遙散等方化裁。如表邪未罷加防風、蟬蛻,咽喉哽塞加射干、桔梗,心煩失眠加梔子、淡豆豉,咽干加玄參、梨皮,痰稠難咳加瓜蔞殼、郁金,大便秘結(jié)加芒硝,奇癢不除加全蝎、僵蠶。若咳痰由咽以下出者,乃病邪入里,斷非上法可效,治宜清肺涼血解毒,方如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輩。 (2)辨衛(wèi)氣營血:凡衛(wèi)分不解者,斷不可直清氣分,更不能妄用收斂。現(xiàn)市面苦寒直折、收澀止咳之成藥甚多,咳嗽初起服之每令人久咳不愈,以致有咳嗽數(shù)月仍需解表者。此證必待衛(wèi)分已解,方可純清氣分。若舌絳少苔、夜間咳甚、心煩失眠、小便短赤者,邪熱已入營分,方用清營湯加木通、鮮竹瀝。 (3)辨三焦:凡納呆、脘痞腹脹者,邪氣由上而中,濕勝者運脾除濕,方如黃芩滑石湯;中虛邪留者宜托邪外達,不論新久,微助正氣則客邪自解,乃四兩撥千斤之法,方如參蘇或補中益氣湯。病后腰脹、尿赤、苔厚者,濕熱有下勢,不可誤斷腎虛,法宜淡滲,方如越婢湯、五皮飲。若二便、腰膝俱可者,病在上焦,宜上則可,勿動沖下。 (4)定臟腑: 《素問·咳論》云: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故久咳必明病在何臟??人晕迮K氣化不同及邪氣深淺之異,分為三層:①肝肺系:此層邪最輕淺。以金木風燥之性,每見嗆咳引動兩脅下痛,痰少或痰稠難出,咽痛咽癢,脈弦。證屬木火刑金,方宜化肝煎合黛蛤散。蛤粉一味,化燥痰甚速。②脾胃系:邪入中土,阻遏氣機,運化失司而寒濕內(nèi)生,方宜參苓白術(shù)散。凡太陰虛寒,常法久治不愈者,炮姜一味,溫手足兩太陰甚效。③心腎系:若病邪深入少陰水火之臟,則有寒化、熱化之別;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故多久咳不愈?!端貑枴た日摗吩唬骸 靶目戎疇?,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故咽癢哽塞,無外風脈證且伴心悸氣短脈澀者,乃屬心咳,方用炙甘草湯。遠志一味,擅化心經(jīng)之痰,尤為常用。腎咳者,咳則腰背相引而痛,宜用真武湯、陽和湯、麻辛附子湯及金水六君前輩,切忌純辛走表,妄動腎根。曾治一老年咳喘,本屬腎虛痰泛,醫(yī)者不識,誤投小青龍湯發(fā)表。當夜即大汗淋漓,胸悶喘急,大有氣高不返之勢。 3.明性 咳嗽之性,不外寒熱虛實。寒熱之辨,雖多溫邪為患,然寒邪亦可見,或外受風寒,或寒包火郁,或素體陽虛,或濕盛熱輕,以溫邪為患,輕則傷陰而有肺、胃、腎不同;重則壯火食氣,又多氣陰兩虛。內(nèi)傷久咳,若非臟虛,即為邪阻。 4.因人制宜 治咳當因人制宜,用藥宜隨性別、年齡、體質(zhì)不同則有所分別。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易郁,相火易動,故多氣火為患,非比外感火熱之證可苦寒直折,辛涼透解乃是正治,藥如丹皮、梔子、蘇梗、淡豆豉、瓜蔞殼等。老人脾胃多虛,每因氣血不暢,清陽不升而正虛邪留,宜用清暑益氣湯輩升陽瀉火,調(diào)暢氣機。小兒不知饑飽,飲食易滯,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不通則咳不自止,輕者以保和丸,重者予涼膈散。青壯年過敏者,咽癢咽哽,受風則咳,受涼亦咳,置煙霧粉塵之處則咳甚,伴心煩失眠,宜斂氣緩急安神方如過敏煎,或合甘麥大棗湯、百合地黃湯、酸棗仁湯輩,甚者加栗殼。老年人神氣呆鈍者,病重而咳輕,最是憂慮。 四、林求誠診治經(jīng)驗 慢支合并感染常表現(xiàn)為咳嗽,痰多,痰黃不易咯出,胸悶,氣短,神疲乏力,或見發(fā)熱、口干,舌質(zhì)常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黃膩,脈細滑。中醫(yī)辨證為痰熱壅肺,氣虛血瘀。自擬清熱化痰,益氣活血方。方用:瓜蔞10g,薤白10g,半夏10g,黃芪15g,黨參 15g,京丹參15g,赤芍15g,黃芩10g,連翹15g,蒲公英24g,紫花地丁24g,魚腥草24g,甘草3g。本方由瓜蔞薤白半夏湯發(fā)展而來,取其瓜蔞清肺化痰,利氣寬胸;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妙在薤白的靈活運用,痰為陰邪,非溫不化,薤白通陽散結(jié)、行氣導滯,能加強瓜蔞、半夏化痰之力;脾為生痰之源,黃芪、黨參健脾益氣,脾健則痰無由生;黃芩、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赤芍、丹參活血祛瘀,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化痰,益氣活血之功。這種病證單用清熱化痰的辦法控制標證是不夠的,還要采取健脾益氣、培土生金,佐以活血的方法標本兼治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針對痰熱這一特點,選用清熱解毒之品,藥味要多,劑量要大,方能收效。對于合并腎虛患者,可加用仙靈脾、核桃仁、枸杞等補腎填精,納氣平喘。 五、裴正學診治經(jīng)驗 西北地區(qū)慢支的病機為“風寒起病,燥濕相間,繼而化火”。治療以溫散風寒、潤肺化痰為主,方用杏蘇散合麻杏石甘湯加味。兼有惡寒發(fā)熱,全身酸痛,舌淡苔白,脈浮緊等風寒表證者,上方加桂枝10g,羌活12g,蔥白少許;兼有惡寒身痛,咳痰不止,脈浮緩者,為風寒束表,痰濕內(nèi)阻,原方加荊芥10g,百部10g,紫菀10g;若風寒入里化熱,痰熱壅肺,癥見咳痰色黃質(zhì)稠或有臭味、發(fā)熱者,原方加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魚腥草15g;咽痛者加金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15g,敗醬草15g;咯血者加花蕊石15g,生赭石15g,三七粉3g(分沖);咽干,干咳無痰為燥甚傷陰,原方去麻黃、半夏、陳皮、茯苓,加生地12g,麥冬10g,玄參10g,浙貝10g;咳喘哮鳴,痰涎清稀,舌胖苔白膩者,為陰損及陽,原方加干姜6g,細辛3g,五味子6g;久咳不愈,動則氣促伴腰膝酸軟者,為久病傷腎,原方加沉香6g,肉桂3g,紫石英15g;若周身浮腫,氣喘不得平臥者,為水氣凌心,原方加葶藶子12g,大棗4枚;喘而無痰者加阿膠10g,烏梅4枚,粟殼10g;氣喘哮鳴伴發(fā)熱口渴、便結(jié)者,用涼膈散合麻杏石甘湯以“釜底抽薪”,得緩解后用杏蘇散合麻杏石甘湯以鞏固療效。 【現(xiàn)代研究進展】 一、病因病機 鄧民耀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發(fā)展雖有外邪的因素,但臟腑失調(diào)尤為重要,多由于肺氣失宣、肺脾氣虛、肺腎不足而致咳喘。 劉淵等認為慢支的基本病機是肺、脾、腎陽氣不足。臨床上分別表現(xiàn)為以肺、脾、腎為中心的層次性深入。換言之,慢支病機具有層遞性。第一層次,上焦治肺,病在氣分,此多為慢支初期,病變以肺為中心,治療重在上焦,以調(diào)肺氣、保肺氣為主要治則,宣肺祛邪,佐以降氣。第二層次:中焦治脾,由氣入血,此多為慢支并發(fā)肺氣腫,病變以脾為中心,由氣分逐漸波及血分,治療重在培土生金,兼顧逐瘀通絡(luò),降逆止咳。第三層次:下焦治腎,病在氣血,此多為慢支并發(fā)肺心病,病變以腎為中心,此時已是氣血兩病,其病更深一層,治療宜肺腎雙治,以溫腎助納為主,兼顧消痰平喘咳,活血通絡(luò)。 二、辨證論治 劉鵬將慢性支氣管炎分為四型:痰濕型用燥濕健脾,化痰止咳之燥濕化痰湯(陳皮、半夏、蒼術(shù)、款冬花、紫菀、蘇子、炙百部、白前、穿山甲、茯苓、甘草);痰熱型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清熱化痰湯(黃芩、知母、魚腥草、桔梗、枇杷葉、浙貝母、杏仁、穿山甲、地龍、太子參、甘草);寒痰型用溫化寒痰,止咳平喘之溫化寒痰湯(干姜、細辛、補骨脂、肉桂、陳皮、半夏、款冬花、紫菀、炙百部、五味子、甘草);燥痰型用滋潤清肺,肅肺祛痰之清肺潤燥湯(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知母、瓜蔞、桔梗、前胡、杏仁、枇杷葉、太子參、山藥、甘草) 。 溫氏將慢支分為五型:風寒束表,痰濕阻肺型用麻黃、桂枝、紫蘇、防風、五味子、半夏等;痰熱阻肺,肺氣不宣型用蘆根、白茅根、冬瓜子、黃芩、貝母、海浮石、款冬花、川軍、沙參、麥冬、五味子、瓜蔞等;痰濁阻肺,肺脾腎虛型用蘆根、冬瓜子、桃杏仁、貝母、功勞葉、冬花、紫菀、白果、旋覆花等;肺胃陰傷,燥痰不利型用枇杷葉、火麻仁、阿膠、麥冬、沙參、生地、貝母等;痰瘀阻肺,心脾腎陽虛型用葶藶子、半夏、水蛭、蘇子、黃芩、紅參、白術(shù)、茯苓、麥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大棗等。治療83 例,總有效率91%。 三、實驗研究 史鎖芳等用清源化痰顆粒(黃芩、大黃、茯苓、半夏、橘紅、黨參、沉香、麻黃、杏仁) 灌服寒冷加煙熏所致小鼠慢支模型,并取肺組織勻漿及肺病理切片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與單純模型相比,其支氣管炎損傷明顯減輕,肺勻漿MDA含量下降、SOD活力上升,且變化程度與用藥量呈明顯量效關(guān)系,提示清源化痰顆粒對實驗性慢支炎肺損傷小鼠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 童家羅對200 例慢性支氣管炎病理體質(zhì)類型與發(fā)病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體質(zhì)者的發(fā)病季節(jié)和誘因的差異,與體質(zhì)因素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密切相關(guān),不同的體質(zhì)類型,其潛在的發(fā)病傾向也不同,提示在病理體質(zhì)狀態(tài)尚未糾正時,采取預防措施,調(diào)整體質(zhì),增強抗病能力,對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有重要意義。 胡海燕將78例慢支患者分為熱痰型、寒痰型,分別測定其肺功能的指標,并與正常人對照。結(jié)果顯示,疾病組各項指標均較正常組顯著降低,但兩證型間差異無顯著性。 蘇梅者等將94例慢支患者分為肺氣未虛、肺氣已虛、肺脾兩虛、肺脾腎俱虛四組,分別測定各組肺功能13項指標。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肺氣未虛組肺功能表現(xiàn)為50%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速及2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速(VZS)、最大呼氣中段流速(MMFF)顯著降低,其余各項指標與正常預測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肺氣已虛組除上述指標降低更明顯外,尚有呼氣量(ERV)、最大呼氣一秒量(FEV1)、最大呼吸流速(PEF)顯著性降低。肺脾兩虛組較上兩組損害更明顯,并出現(xiàn)殘氣量(RV)、殘氣量與肺總量之比(RV/TLC)顯著增加,時間肺活量(FVC)、肺活量(VC)、深吸氣量(IC)顯著下降。肺脾腎虛組則肺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除上述指標改變外,尚出現(xiàn)功能殘氣量(FRC)顯著增加。以上結(jié)果提示肺功能測定可作為慢支中醫(yī)辨證的一項客觀指標,尤其當部分肺氣未虛的患者處于緩解期“無證可辨”時,可作為一項重要參考指標。 胡惠娟等將41例慢支合并慢阻肺的患者分為肺氣虛、腎氣虛、脾腎兩虛三組,分別測定其胃腸道功能及胃電圖的改變。結(jié)果顯示:三組患者均出現(xiàn)明顯的惡心、嘔吐、食后腹脹等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胃電圖的頻率異常,變異系數(shù)增大。其中尤以脾腎兩虛組最為明顯。 耿堅等對30例慢支脾虛型患者的胃張力變化進行了臨床觀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患者組胃下垂現(xiàn)象多見,胃張力顯著降低。上述結(jié)果不但提示不同證型之間胃腸道功能及胃電圖的差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醫(yī)臟腑相關(guān)理論,即脾胃與肺的“母子關(guān)系”。 曹代娣將93例慢支患者分為肺虛寒型(Ⅰ型)、肺腎陰虛型(Ⅱ型)、脾虛痰濕型(Ⅲ型)、腎虛型(Ⅳ型)四組,測定各組血液流變學的改變。結(jié)果顯示:四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高于正常。四組中以Ⅰ型最低,其異常程度可大致排序為Ⅳ→Ⅲ→Ⅱ→Ⅰ,提示慢支不同證型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血液黏聚性。痰濕型(Ⅲ型)的各項指標異常程度在四組中最為顯著,揭示了痰濕阻肺而致瘀血內(nèi)停、痰瘀互結(jié)對血液流變性的重要影響,與中醫(yī)學“痰瘀相關(guān)”理論相吻合。微循環(huán)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基礎(chǔ),其基本功能是保持人體各組織細胞的物質(zhì)交換,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病理狀態(tài)下微循環(huán)均有顯著改變,并且能反映出病理變化的程度。甲皺微循環(huán)是人體微循環(huán)的一個重要觀察部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宋衛(wèi)東等檢測了76例慢支患者及36例正常人血、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泡巨噬細胞(AM)分泌血栓素B2(1305)和PGF1的量,探討了這些指標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正常人與肺氣虛證患者外周血、BALF或AM分泌1305和PGF1a具有明顯差異;肺氣虛與隱性肺證患者皮質(zhì)激素抑制AM分泌1305和PGF1a的抑制率明顯低于正常人。宋衛(wèi)東等還研究了隱性病癥、肺氣虛證、肺陰虛證三型患者AM培養(yǎng)液中1305分泌量,結(jié)果表明:在脂多糖刺激組中1305分泌量明顯升高,但三型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糖皮質(zhì)激素刺激組中,糖皮質(zhì)激素對各證型AM分泌1305的抑制作用不明顯,遠低于正常對照組,尤其以隱性病癥組最為明顯,但三型糖皮質(zhì)激素抑制率明顯減少,提示AM功能在慢支辨證分型中的重要作用。 李澤庚等將102例慢支肺氣虛患者按癥狀輕重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分別檢測各組患者體內(nèi)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漿過氧化脂質(zhì)(LPO)的水平,并與正常組對照。結(jié)果顯示:肺氣虛組患者普遍存在SOD活力下降,LPO含量升高,且這種變化隨肺氣虛證的加重而愈加明顯。 陳達理等則進一步檢測了LPO的分解產(chǎn)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結(jié)果表明:慢支肝腎陰虛組及脾腎陽虛組患者MDA的含量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兩組比較,肝腎陰虛組MDA含量要顯著高于脾腎陽虛組,提示自由基的變化可作為評價慢支中醫(yī)分型的客觀指標。 魏秀元將110例慢支患者分為虛寒型、虛熱型、痰濕型,測定其血漿皮質(zhì)醇的含量。結(jié)果顯示:虛寒型、痰濕型慢支患者血漿皮質(zhì)醇水平與健康人差異無顯著性,虛熱型患者則顯著升高。提示皮質(zhì)醇水平升高是形成虛熱證的病理基礎(chǔ),可作為虛寒、虛熱辨證的一個客觀指標。 屠伯言等測定40例慢阻肺腎陽虛患者的16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A、C、E和過氧化脂質(zhì)的含量,并與正常人比較。結(jié)果顯示:谷、絲、甘、纈、蘇、蛋、苯丙、亮及賴氨酸明顯不足(P <0.05);Cu/Zn比值增高(P <0.01);維生素A、E、C 明顯不足(P<0.01)。提示本病慢支腎陽虛患者有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及代謝障礙。 張燕萍等則進一步對慢支患者血清維生素A、E、C含量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關(guān)系進行了探討。將95例慢支患者分為痰熱型、虛寒型、肺燥型及痰濕型。結(jié)果表明:各型患者維生素含量均較正常對照組降低(尤其是維生素A降低最為明顯),其中以肺燥型降低最為顯著,各型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 <0.05),進一步提示血清維生素A、E、C的含量可作為慢支中醫(yī)辨證分型的參考依據(jù)。 【小結(jié)】 咳嗽是急、慢性支氣管炎主要證候之一,病因有外感、內(nèi)傷之分。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有風寒、風熱、風燥等不同。內(nèi)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有肝火、痰濕、肺虛等區(qū)別。病機為邪氣干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病位在肺,與肝、脾、腎等臟器有關(guān)。辨證當辨外感、內(nèi)傷。外感新病多屬邪實,治當祛邪利肺;內(nèi)傷多屬邪實正虛,治當祛邪止咳、扶正補虛??人缘闹委煟苯又畏瓮?,還應(yīng)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整體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