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古代青銅器,以三代(夏商周)時期的遺物為盛。雖然中國并不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國家,但就生產(chǎn)規(guī)模、鑄造工藝、造型設計以及品種數(shù)量而言,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上可謂出類拔萃,難逢敵手。在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中,商代青銅器風格渾厚,莊重,紋飾設計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神權政治,主要用來祭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西周青銅器風格簡練,優(yōu)雅,紋飾大方(禮治,主要用來頌揚祖先,銘記功業(yè))。春秋以后,王室式微,青銅器也從王族的壟斷中解放出來,蓬勃發(fā)展,此時青銅器風格更加新穎,靈動,花紋富麗繁縟,造型和工藝水平均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到了漢代,漆器、瓷器逐漸占據(jù)上風,青銅容器類漸漸衰落,但銅鏡又以別樣的風采獨領風騷。 乳釘紋方鼎,商代前期,鄭州出土 眾所周知,相比于純銅,青銅的硬度非常高(青銅是銅和錫或鉛或砷等元素的合金),古人在制作一些小而薄的青銅器時,可以采用錘揲、鏨刻的方法來成型并增加紋飾,但是如果想要制作出器型大、器壁厚的銅器,就無法錘揲成型,也無法直接在器身上直接雕刻花紋了,必須通過鑄造的方法來同時完成成型和裝飾。那么,古人的鑄造方法有哪些呢?根據(jù)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研究,我們將其歸納為以下兩大類: 一.模范法簡而言之,模范法就是先用陶泥做出“模”(想要鑄造的青銅器的樣子,也就是青銅器的草稿),“范”(將泥土敷在模上,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輪廓的組成部分)和“芯”(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shù)姆叮?。而后將范和芯組合起來,范、芯之間的空腔就形成了所要鑄造器物的形體,再將熔化的青銅液澆注進空腔里,經(jīng)過冷卻侯,分離陶范,修整等步驟,呈現(xiàn)出的就是最后的青銅器了。如果需要在器物上制作出紋飾,那么還是需要首先在模上就做出紋飾來,這樣才能讓范上出現(xiàn)鏡像式的紋飾,有時候若紋飾要求非常精細,還需要直接在范上進行精加工。由于鑄好銅器后陶范就被打碎拆除,所以陶范大多是一次性的。 圓鼎范示意圖 山西侯馬出土晉國陶范殘塊 在模范法中,因為器型簡單可以一次性澆注整體成型的為渾鑄法,比如一些簡單的劍、戈、矛等武器,因為造型復雜需要制作多組范分別鑄造后再連接成型(用拼鑄法或焊接法)的為分鑄法。 二.失蠟法失蠟法的原理也非常簡單,采用易融化且便于塑形的材質,如蜂蠟,動物油脂(牛油、羊油等)或松香等制成欲鑄器物的蠟模,隨后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多次澆淋形成泥殼,再涂上耐火材料。加熱烘烤,熔點低的蠟模融化流出,形成空腔。往腔內澆注青銅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即可得到光潔細密而又精巧的鑄件。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金屬成形工藝中仍被廣泛應用,稱為熔模精密鑄造(Investment Casting)。 失蠟法原理 失蠟法的歷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的西亞就已有了失蠟法鑄造的樂器裝飾物(烏爾王陵七弦琴之獸首),公元前2000年至1780年的埃及也有失蠟法鑄造的人像(《古代世界史前時代銅與青銅冶金術的筆記》H.H.Goghlai),但在中國關于失蠟工藝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隨后是明代的《開工天物》。一些早期的青銅器,紋飾非常繁復,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可能使用了失蠟法,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所以,失蠟法在中國究竟何時起源,還有待將來更多的考古材料來解決。 河南淅川出土云紋銅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