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教師授課內容是“關愛小鳥”這一單元的主題。上課伊始,教師播放了自己凌晨在江邊拍攝的赤麻鴨活動視頻,還有網上收集的一些鳥類照片,也準備了啄木鳥、麻雀的仿真標本,還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設計了學習單。一切看似都是精心設計,與本課的教學息息相關。
我猜想,經過這些精心準備,這位教師上課的效果應該不錯。只是待下課鈴聲響后,我依然迷惑于一個問題,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究竟是什么,作為單元主題教學,教師在這一節(jié)課中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綜合實踐的主題教學特色在這節(jié)課中究竟有何體現?若遵從“一課一得”的理念,學生都學到了什么?
也許正是因為教師準備了大量的教學課件,所以從課始到課終,教師關注的都是如何將這些資源“倒”給學生,唯恐遺落什么,所以時間似乎都不夠用了,下課鈴響時,教師還試圖將剩下的內容展示出來。這樣的課堂無異又變成了一種新形式的滿堂灌!
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為課堂助力,為學生掌握本學科知識及豐富相關外延做鋪墊,的確是如今的教學潮流。但是,教師應當清楚,在林林總總的資源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選擇能力也是教師必備的一種能力。教師選擇輔助教學資源無疑是要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只有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資源才是有效的資源。回顧一下上課過程,不難發(fā)現,綜合實踐課倡導的訪問、調查、收集、處理信息等學習方式,在這節(jié)課中,并沒有體現出多少,課堂成了老師的獨角戲。
想想看,若要了解鳥類的相關資料,對于學生而言,也不是什么難事,他們只需動動鼠標或翻翻手機就可以找到許多資源,讓他們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對資料進行整理,然后再去展示、交流,不就是一種實踐能力的提升嗎?不就多了綜合課的味道嗎?這總比教師自己收集并羅列資源要好得多,至少能夠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圍繞目標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前任務,讓學生根據教材對本單元的內容安排,或查找鳥類的特征,或查找鳥的種類,或是查找關于鳥類的詩歌,或是搜索人們愛鳥的舉動,等等,按組分工,發(fā)揮合作功效,讓學生在有效資源中提升能力,這樣就彰顯了學科的味道。
可在實際教學中,目前依然有很多老師不習慣放手,總喜歡包辦代替,代替學生思考,代替學生勞動。因為自己做的事太多,教師沒有精力細細考慮所做的準備以及資源的處理是否都與教學目標相吻合。當然,還有個重要前提就是目標是否定位準確,有了準確的目標定位,再去選擇資源進行整合,去粗取精,去劣取優(yōu),保留那些最能夠體現目標的資源進行展示和分享,才是真正達到了教與學的目的。
回到這節(jié)課,教師的確拍攝了赤麻鴨活動的視頻,從生活入手開始課堂教學本無爭議,問題是教師通過這段視頻究竟要告訴學生關于鳥的哪些知識、哪些內容,在講課的過程中尚不明確。本環(huán)節(jié)還只是停留在讓學生看看視頻而已,觀看中沒有對相關要點的指導,也沒有對畫面的說明。究其原因,還是教師不清楚要借助這段視頻達到什么目的,抑或說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目標還沒有明確定位。目標明確了,自然知道資源如何取舍,所以說“資源當為目標來”。
如今,在“互聯網+”時代,網上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的資源不計其數,而且早已打破學科的界限,如果教師僅僅為了課堂熱鬧、花樣翻新,而去選擇資源顯然是盲目的,久而久之,就會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把資源當成了課堂的花瓶或者“擺設”,這樣的資源利用,肯定沒有好的效果。
說到底,資源多并非就是樂事,在豐富的資源面前,選擇與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又涉及到要為目標服務的問題,否則,再花哨,再有創(chuàng)意,也都只是一種形式。
(作者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在萬達實驗小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