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是指建漢陵苑筑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黃心的柏木,俗稱“柏木黃心”,所以古人將此叫作“黃腸”。題湊則是指木槨結構,“題”是指題頭,就是樹木向根部的一段,“湊”是指向內聚合拼湊而成的結構。它的特點是將整段的木頭層層平鋪壘疊、拼湊而成,并且“木頭皆向內”,即四壁所壘筑的枋木的端頭,這枋木的端頭均是樹干的下端,古代叫作“題頭”,于是這種特定的結構形式叫作“題湊”,合起來就叫“黃腸題湊”。 至東漢時期,由于長期大量的砍伐導致“數(shù)郡之木不敷一葬之用”,遂以石代木。為了與木頭相區(qū)別,近代學者羅振玉研究了洛陽出土的有題銘售完方石,首定名為“黃腸石”,獲得學界認可。 “黃腸石”——考古學名詞,河北定縣北莊中山簡王墓的發(fā)掘,第一次證實了東漢諸侯王墓所用“黃腸石”的構筑形制。 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地理位置 定州隸屬與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在漢代是中山國國都,據(jù)史料記載,十七代漢中山王在這里世襲長達300余年,目前已知除第一代中山王劉勝葬于滿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內。 定州中山王墓 北莊子漢墓是東漢中山簡王劉焉之墓,發(fā)掘于1959年。當時的文物保護意識并不很強,在墓中文物被清理庫藏之后,那些原被用于修建墓室之用的一大批刻字黃腸石料卻無人問津,被廢棄在原野上。一直到1975年,經(jīng)省政府撥款,才將這些黃腸石在傳為中山靖王劉勝墓的周圍建成石刻回廊,并定名為“定州石刻館”,又因為劉焉墓所在地位于北莊子村北附近,這些出土的石刻便被稱為“北莊子漢墓石刻”。 現(xiàn)在這些石刻不僅保存完好,而且還將其他地方收集的碑刻集中到一起,建成定州石刻館。由“北莊子漢墓”出土的482塊銘文石刻,被移來鑲在這里的墻壁上。這些公元79—88年間的銘文石刻,字體正處于由秦篆到漢隸的演變階段,據(jù)資料可知,北莊子漢墓構筑墓室所用4000余石塊,大都呈方形,長、寬各約1米,厚約25厘米。其中刻字的有634塊,還有用墨書題字的,內容多為采石場地名及參與修筑陵墓開采石料的郡國、縣邑、工匠名。石刻館墻上鑲嵌的石刻有482塊,非常珍貴。 望 都 石 北平石北新城工馬伯 中山王漢墓出土黃腸石題刻節(jié)選 書名:《中山王漢墓出土黃腸石題刻精拓百品》
ISBN: 9787501056415 作者:定州市旅游文物局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定價:128.00元 |
|
來自: 河套老鄉(xiā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