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 1963年的初秋,一場暴雨過后,陜西省寶雞市賈村鎮(zhèn)村民陳堆家后院的黃土崖子被雨水沖塌,因為沒有危險,陳家人也沒有在意。 這天夜裡,陳堆借著月光到后院上廁所,可剛到后院,陳堆就發(fā)現(xiàn)不遠處正對著的土崖上,有兩道幽幽的綠光,就像兩隻眼睛一樣盯著他。 陳堆頓時覺得毛骨悚然,趕忙跑到了屋里。 這一夜,陳家人都沒有睡好,第二天天還沒亮,陳堆就再次來到了土崖下面,想看個究竟,結(jié)果離近了之后,陳堆才發(fā)現(xiàn),前一天夜裡發(fā)出綠光的,是土崖被雨水沖塌陷后,露出的兩個綠色銅釘,陳堆見狀,趕緊回家找來鋤頭,想把銅釘拋出來,結(jié)果刨了半天,竟刨出一件長滿銅銹的青銅器。 當時,陳堆并不知道這件青銅器是做什麼用的,在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之后,便順手將其帶回家,盛起了糧食,就這樣,這件青銅器作為儲糧罐,在陳家一放就是兩年。 到了1965年,陳家人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便將這件青銅器送到廢品回收站,以30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其當成廢銅給賣了。 被賣掉的青銅器與其他廢銅一起被堆積到了廢品回收站的倉庫裡,即將被運往冶煉廠進行回爐冶煉。 就在此時,原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老佟來到了廢品收購站。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寶雞時不時就有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出土,但是在當時,由于人們?nèi)狈ξ奈锉Wo意識,許多農(nóng)民從地底下挖出青銅器后,都將其當成了廢銅賣給了廢品回收站。 于是,一些文物工作者,也養(yǎng)成了跑廢品回收站的習慣。 這一次,寶雞市博物館的老佟,就在不經(jīng)意間將命懸一線的西周青銅器何尊給救了回來。 這天,老佟與往常一樣,來到廢品回收站,一位老職工告訴他,最近還真收了一件青銅器,并且一邊說著,一遍將老佟帶到倉庫,看到從廢銅堆裡把拉出來的這件青銅器,老佟一眼就認出了這是一件西周時期的盛酒器——青銅尊。 經(jīng)過簡單的觀察和測量,老佟得知,面前的這件青銅尊高38.8公分,口徑28.8公分,重14.5公斤。 口圓體方,長頸鼓腹,高圈足,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cè)裝飾有四道鏤空大扉稜(léng)。 尊身整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為卷角饕餮(tāo tiè)紋,圈足處也裝飾有饕餮紋,頸部為蠶紋圖案,口沿下還飾有蕉葉紋,雖然一時還無法弄清青銅尊的真正價值,但老佟清楚,僅從其莊重的造型,以及尊身上精美多樣的紋飾,就能看出它一定不一般。 何尊局部 于是,在獲得上級部門的批淮后,老佟以30元人民幣的價格將青銅尊買回,運到了寶雞市博物館,也就是后來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老佟花30元買回的青銅器就是后來的何尊。 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如果當初沒有陳家人的偶然發(fā)覺,何尊就不可能重見天日; 如果沒有寶雞市博物館老佟的慧眼識寶,何尊也可能早已葬身爐膛之中了。 然而,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jié)束,如果沒有十年后,中國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的又一次發(fā)現(xiàn),何尊身上鑄刻著的驚世銘文不知還要等多久才會被人發(fā)現(xiàn)。 何尊被運回當時的寶雞市博物館后,文物專家對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確認其鑄造時間的確為西周早期,但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博物館并沒有對何尊進行除鏽(xiù)處理。就這樣,何尊在寶雞市博物館的展柜內(nèi)一待就是十年。 1975年,中國國家文物局要在各地調(diào)集一批文物,在北京故宮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寶雞市博物館的何尊就在其中。 這一年馬承源作為研究青銅器的專家,也參加了這一批文物展出前的籌備工作。 當造型雄奇但表面銅鏽斑駁的何尊出現(xiàn)在馬承源的面前時,引起了他的格外關(guān)注。 經(jīng)過幾天的觀察后,馬承源發(fā)現(xiàn),在這件青銅尊的底部似乎有銘文的痕跡。對于研究青銅器的專家來說,青銅器上的銘文就像是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 如果這件青銅尊底部真的有銘文,那麼它會不會記載著銅尊是何時所鑄又為何而鑄的呢?馬承源立刻安排人對何尊進行了除鏽處理,經(jīng)過大家的一番努力,何尊終于露出了本來面目。果然,在何尊內(nèi)膽底部刻著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 銘文內(nèi)容被解讀出來后,立即引起了全國文物界的高度重視,因為何尊底部的這122字銘文不僅記述了周文王受命,周武王滅商,以及周成王遷都等西周初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而且在這件三千多年前的青銅器上,還首次出現(xiàn)了「中國」兩個字。 何尊底部銘文“中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fā)率領(lǐng)大軍在牧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的新鄉(xiāng)一帶與商紂王的軍隊展開決戰(zhàn),最終商朝軍隊戰(zhàn)敗,商紂王自殺,商朝從此滅亡。 當時周武王一取得政權(quán),就提出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建立偏都,來鞏固週王朝的統(tǒng)治。 但是很不幸,這件事情周武王還沒來得及去做,就因病去世了。 那麼周武王去世后的周王朝該如何鞏固政權(quán)?周武王留下的遺愿還能實現(xiàn)嗎?人們從何尊底部的銘文中找到了答案。 根據(jù)銘文記載,周成王5年時,成王姬誦為他的父親周武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禮,他向上天宣告遷都成周,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tǒng)治民眾。 由此我們得知,周成王最終替父親周武王完成了遺愿。 但也就是這部分銘文內(nèi)容,震驚了當時整個文物界。 因為在講到周武王當初想要以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時,銘文使用了「余其宅茲中國」這樣一句話,這是「中國」二字最早以詞組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最早的中國 但專家說,何尊銘文中的「中國」,與我們現(xiàn)在說的「中國」概念可不一樣。 「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何尊銘文中,這時候的中國,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 商朝人認為他們所居住的大邑商就是天下的中心。 西周滅商以后,要重新尋找一個天下的中心,周武王選擇了洛邑。 洛邑地處中原,曾是夏朝和商朝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方國和小諸侯國納貢和朝見的中心,同時也是天下的交通樞紐。 周武王為了實現(xiàn)自己「控制中心,節(jié)制四方」的管理理念,決定把自己的政治中心也就是宗周,遷到地理中心洛邑,周成王實現(xiàn)了周武王的這一愿望。 何尊銘文的核心,就是成王告誡臣子們,中國這個天下的中心,對于王朝的統(tǒng)治,是非常重要的。 何尊上的銘文除了記述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遷都等西周時期的重大事件以外,還紀錄了何尊的鑄造者是誰。 銘文中說到,一位名叫「何」的人,因其先父曾跟隨周文王建功立業(yè),而獲得了周成王賞賜的30串貝幣。 何感到十分榮耀,為此專門讓人鑄造了這件青銅尊以祭祀祖先。 青銅尊最終也因鑄造者「何」而得名「何尊」。 如今「寶雞市博物館」已更名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何尊」已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目錄,并成為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一件鎮(zhèn)院之寶。 讀而思 若無人識 國寶也會成米缸 我們是否也是“何尊”? 卻一直在盛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