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fā)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zhàn)爭,平定南方這后,嬴政將目光向了帝國的北方。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將軍蒙恬率真30萬秦軍北擊匈奴,蒙恬大軍取得大捷,一舉收復河套地區(qū)。次年秋,蒙恬率軍北渡黃河,將匈奴趕出陰山,漢朝賈誼稱其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嬴政對東南、嶺南、西南以及北方等邊遠地區(qū)的持續(xù)開拓,建立起一個西起今甘肅東部,東至東海及朝鮮,北起陰山及遼東,南至今越南北部的統(tǒng)一的民族的大國,這不論是在中國史,還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極其巨大而深遠意義。 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為了加強對廣闊領土的有效管理,對邊疆地區(qū)的守護,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為了抵御匈奴入侵,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曾在邊界上修筑長城,深切體會到長城戰(zhàn)略價值的秦始皇,從內(nèi)陸征發(fā)上百萬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綿延五千余公里,號稱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國北方邊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兩千多年來,長城有效地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對內(nèi)陸居民的侵擾,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到了明代進一步對長城進行了全面的整修重建。 秦直道,直道從都城咸陽開始,向北直達內(nèi)蒙古九原,長約700多里,路面平均寬20米,最寬處達60米,直道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恬率數(shù)十萬士兵、百姓修筑而成,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道路。秦直道縱穿陜北黃土高原,沿海拔1600米,是用黃土夯筑的,由于夯筑得十分結實,至今在直道上種樹也無法成活。 為了有效控制廣闊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從首都咸陽通往各地的道路,稱為馳道,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西方道等,秦始皇以都城咸陽為中心,建立起那個時代世界上最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絡,據(jù)統(tǒng)計,秦修建道路的叫長度約為6800公里,大約四個世紀后,羅馬道路的總長度才達到5984公里,四通八達的交通既促進了各地物資的交流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更為軍隊及人員的快速運輸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秦朝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管轄和統(tǒng)治能力。 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權體制,秦始皇一方面不斷強化個人專制,一方面大力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在中央,秦始皇著手建立了一套,以公卿為首的龐大的百官體制,通稱公卿制,在皇帝之下設丞相(總理),太尉(軍委主席),御史大夫(紀檢書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下設掌管具體政務的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內(nèi)史、少府諸卿,分掌司法、財政、京師戍衛(wèi)等政務,國家軍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做出裁決,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但是其中并沒有洞庭郡,洞庭郡名的新發(fā)現(xiàn),反映出秦始皇時設置郡縣的實際情況,遠比文獻記載的要復雜得多。 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擊郡縣制,主張重行分封,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認為,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百姓,建議除醫(yī)藥,卜筮、農(nóng)書外,將民間所藏諸子百家書全部焚毀,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這一建議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國各地燃起焚書的熊熊烈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