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振凱 中國孔子網(wǎng)【原創(chuàng)】欄目 《大學(xué)》之克偏是中庸之道 克偏是中庸之道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 之所以說治理好家庭與家族先要治理好自身,是因為人們對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自己厭惡的人會偏恨,對自己畏敬的人會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偏心,對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與家族的道理。 【解讀】 具體而論,此節(jié)是論孝悌修身齊家,是為了克除偏心倚向的個人感情問題。因為偏愛、偏恨、偏尊、偏賤諸之偏倚之觀念意識,唯有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中沒有如此的觀念意識。言外之意,唯有將孝悌道德修身至善,在社會中就不會對他人產(chǎn)生偏倚之觀念了。 廣義而論,偏心倚向確實是社會普遍性的弊端,之所以人際之間產(chǎn)生偏心倚向,是由于個人私情致使中庸道德修身不至善所致??顺?,偏向,偏愛,偏恨的不良行為,非遵守孝悌之道與中庸道德修身至善者莫屬。孝悌與中庸道德修身至善,有益于產(chǎn)生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彼此相顧,求同而不排異己。唯有孝悌與中庸道德修身至善的君子,能在自己心愛的人身上看到缺點;在自己偏恨的人身上看到優(yōu)點。如何來克除偏愛,偏恨,偏聽,偏信的毛病,應(yīng)當(dāng)用“中和之道”來加以克服。 《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段論述說的意思是,喜怒哀樂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守的原則。達(dá)到“致中和”的境界,就像天地一樣生育萬物,養(yǎng)育萬物。 相對克除偏心偏向而論,偏愛,偏恨,偏聽,偏信這是人人固有的一種天性,謂之“中”當(dāng)偏愛,偏恨,偏聽,偏信將要發(fā)作的時候,受到中庸與孝悌之道加以約制,謂之“和”唯有兩者“致中和”合而為一,才能理知的克除偏心偏向的感情產(chǎn)生。唯有感情與中庸孝悌道德“致中和”才能做到立中位,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看到彼此其正、反兩面性,隱其惡,揚其善,執(zhí)兩用中將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處。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欲將家庭治理好就應(yīng)當(dāng)從自身開始,以孝悌親情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才有益于克除個人偏心倚向。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團(tuán)體,都存在著個人偏向偏倚的現(xiàn)實。克除偏向偏倚須要加強(qiáng)中庸道德修養(yǎng),與孝悌道德感情尤其重要。 [其所以親愛而辟焉] 人人都會對自己所親愛的人產(chǎn)生偏向偏倚,這是人人心理都存在的本能。根據(jù)儒家學(xué)說“愛始于親孝悌”之觀念,認(rèn)為愛心是有差等的,所以,偏愛自己的親人契合人固有之本性。中庸道德與孝悌之道至善的君子,才能仁視天下,克除偏倚,將人人都視為自己的親人。 [其所賤惡而辟焉] 人人都會對自己所厭惡的人產(chǎn)生偏恨偏惡,這也是人人內(nèi)心固有的心理。如果孝悌之道修身至善,遵中庸道德立中位,彼此相顧,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通權(quán)達(dá)變來看,自己對人的厭惡也未必不存在著偏向偏倚。 [其所敬畏而辟焉] 敬畏,是面對自己所敬仰偶像的一種心態(tài),是對自己所尊敬的權(quán)威的誠服。人生須要有敬畏之心,人缺少了敬畏就會喪失奮斗志向,所以敬畏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無可非議。然而,偶像也未必是盡善盡美的圣人,孔夫子認(rèn)為完美無缺的圣人世上根本不存在。之所以說“其所敬畏而辟焉”未必不是偏倚觀念作怪,唯有孝悌修身至善的君子才能仁視天下。 [其所哀矝而辟焉] 憐憫之心是人的天生本性,憐憫同情是仁者行為,但是也不要忘記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的道理。這就說明了對人憐憫未必不是脫離實際的偏向偏倚,切勿成為不明真相的東郭先生。 [其所敖惰而辟焉] 對自己所看不起的人,就會產(chǎn)生輕視的內(nèi)心感想,如此卑視偏見人的行為,是儒學(xué)文化一貫所反對的極端行為。儒家觀念認(rèn)為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也許在你看不起的人身上,潛藏著還沒表現(xiàn)出來令人敬畏的長處。偏倚看不起人的人,是孝悌修身不至善所致。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strong> 這段論述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問題。愛恨,恩怨,情仇在人生中在所難免。然而,這些愛恨、恩怨、情仇之中沒有絕對而言,善中有惡,惡中潛善不乏其人其事。在現(xiàn)實社會中,對自己偏好的人或事,能看到有不足的一面,這樣的人是不多的;對自己所厭惡的人或事,能看到他好的一面的人也是不多的。之所以人人都說自己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有毛病也看不見,這都是偏心偏向之愛所致。 [人莫之其子之惡] 如此所言很有實際學(xué)習(xí)意義,難道不是嗎?對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說三道四,甚至于認(rèn)為不可救藥;對自己的孩子的毛病卻是視而不見。對于別人家的孩子之過不依不饒要求很嚴(yán);對自己的孩子得過且過要求很輕松,這都是由于自己偏心、偏愛的緣故。 偏聽,偏信,偏好,偏恨各種偏向偏倚的行為,是社會普遍現(xiàn)象,只要是有人聚集的群體,就有偏倚偏向之存在??鬃诱f:“國家可以治理,爵祿可以辭掉,刀刃可以踏,中庸不可得”(《中庸》)之所以說中庸不可得,是由于偏心偏向才做不到立中位,不偏不倚上下左右逢其和。 《中庸》中說:“道不遠(yuǎn)人,遠(yuǎn)人非道”其中這個“道”就是中庸之道??鬃诱f:“君子中庸而時中”說的是中庸道德修身至善的君子,待人處事立中位,不偏不倚,能看到自己認(rèn)為好的人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自己所厭惡的人其好的一面。儒家觀念認(rèn)為遵守中庸之道來看天下,沒有完美無缺的好人,也沒有不可救藥的壞人。能做到隱人之惡,揚人之善,執(zhí)其兩端用于中,非不偏不倚的中庸與孝悌之道修身致善者莫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