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總離不開一個“道”字。 人在天地間,總要守道,安守道,明白道。行在人海中,總要知“道”。通曉道義,接收道妙。道自天然,又在人為,道生百善,又滅百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任務(wù)是明道、行道、傳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證道為根本。自古以來各行各業(yè)都是“以道統(tǒng)藝”、“以藝載道”,各種技藝都以修德符道為內(nèi)涵,把“道”作為最終的究竟。 太極拳也是如此,它植根于“道”,又由道法所衍生,它曾經(jīng)是一門實實在在的修煉。很遺憾,目前的太極拳處于“忘道”的狀態(tài)。如果太極拳失去背后所隱含的“道”,就失去了它的靈魂。 太極拳需要回歸傳統(tǒng),不僅僅回歸到傳統(tǒng)的拳架功法上,更重要的是回歸到太極拳傳統(tǒng)的法理上,非經(jīng)不能明道,以經(jīng)論為規(guī)矩準繩,從太極拳古典的經(jīng)論中,去尋找修煉方法和修煉內(nèi)涵。去發(fā)現(xiàn)白紙黑字中那肉眼不可見的真機。 綜觀太極拳經(jīng)論,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經(jīng)論中,像《學(xué)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這樣重要的經(jīng)典,我們很難找上和它相匹配的,但我們并沒有認識到作者的大智慧和它的重要性。 此經(jīng)法理清晰,語句簡練,是開啟太極拳迷霧的鑰匙,是學(xué)太極拳的不二法門。若將其經(jīng)論悟透,并能實證實修者,必然境界升華,身心健康。 《學(xué)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由張三豐著,是一篇太極拳修煉的經(jīng),既有修持的內(nèi)涵,亦有練功的方法,是道家上乘的法門,功法上,沒有走一點一線一片的練功模式,也沒有所謂導(dǎo)引吐納之法,它走了“全身四體百脈,周流暢通”的路子。起點很高,法理一步到位,經(jīng)外無法,只要精讀細研,功和法盡在其中。 一層境界一層認識,一層功夫一層理,修煉到不同層次的人,對經(jīng)法會有不同的解讀。為什么佛經(jīng)道經(jīng)不容置喙?不能以俗見歪曲,因為這不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覺者開悟后的真實感受和心得。作者不但認識了道,而且給人們提出了修煉、和證悟的方式方法。沒有這種證悟表達的人,那他是學(xué)來的,不是證來的,沒有那種身臨其境的經(jīng)歷,就說不出這樣的話,能把天、地、人、萬物以及太極在人體的演化,說得這么清楚,絕非常人所為。 本文以修煉的視角和大家分享,我對《學(xué)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的理解,一家之言,還請同道法眼指正。 【原文】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濛一氣,混濁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 【解讀】 在無數(shù)劫以前,太極還沒有形成,為混沌的無極狀態(tài),所以無極是太極的母源,也是生成萬物的先天機制,在二氣的運動下,發(fā)生了分離,天地開始分界,就形成了我們這個物質(zhì)界的天地,妙合而成,煞是和諧,尤為完美的天地之太極。 【原文】 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 【解讀】 二氣分為陰陽,陰靜的狀態(tài),就是有了陽動,有了陽動,陰動就會隨之而動,陰的方面停息了,而陽的方面開始產(chǎn)生。 天地分為清濁,氣清者上浮,而氣濁者下沉,氣清者純潔清高,氣濁者卑劣低下。由于陰陽二氣的交會,清濁混合在一起,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而生育萬物。 陰陽二產(chǎn)生了萬物,物質(zhì)世界的萬物相生,也是陰陽二氣生化的作用,我們只能看到形成物質(zhì)的表象。而生成萬物的因素和萬物背后陰陽二氣微觀下的生化,我們?nèi)庋凼怯^察不到的。 【原文】 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 【解讀】 人在未生之前,宇宙中先天就存在著生命的本源物質(zhì),因為它非常的微觀,無名無狀,故稱之為無極,無極為人的先天一氣,由于人先天和后天的結(jié)合,出生以后,就成了陰陽各半的人“即成太極”。 萬物莫不遵道而行,在自然界中,萬物莫不存在著無極和太極。說明人的生成和天地的形成極為相似,人和宇宙有一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原文】 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 【解讀】 因為人生的意義和作用,有了這個物質(zhì)身體,就要符合物質(zhì)世界的根本規(guī)律,所以“有動必有靜,有靜極必動”,由于動靜的相互承襲、沿續(xù),而有了陰陽的區(qū)分。生命的動靜現(xiàn)象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 【原文】 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nèi)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 【解讀】 人旺盛的生命力,全靠人的神氣,人身賴此氣而活命。萬物賴此而生長。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清氣上浮同于上天,神意內(nèi)斂同于下地。人神氣交合的狀況,恰似一陰陽太極。 【原文】 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解讀】 綜觀陰陽二氣整個的演化過程和顯化的事物,這個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的道法,就叫太極妙道。只練太極拳而不明白太極陰陽二氣之玄妙。不知修德符道之內(nèi)涵,只有盲修瞎練,還不能算是我的弟子。 這里集中說明了一個問題,也為太極拳界解開了一個謎團,說明太極拳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和太極妙道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屬于太極妙道修煉的一部功法。太極拳一半根植于由拳架所形成的顯式學(xué)問,而另一半是肉眼觀察不到,潛隱在太極拳背后的太極妙道。 太極妙道從入道修煉直至開悟修圓滿,應(yīng)該是一部系統(tǒng)修煉法。但從現(xiàn)存的資料來看,真法大部分是失傳的,沒有留下完法。道法又是融通,從本篇經(jīng)論法理中,可感悟太極妙道的博大精深。 【原文】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huán),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 【解讀】 作者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把練習(xí)太極拳的狀態(tài)描述地清清楚楚,看似不動,其實也在動,貌似動,也有短暫靜,動不舍靜,動中有靜。 依照太極拳“動靜循環(huán),相連不斷”的練習(xí),人體內(nèi)外二氣交合,其能量形成了一個太極之像。 【原文】 內(nèi)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演為七二之?dāng)?shù)。 【解讀】 不修煉的人只認識自己的身體,從來不關(guān)注到神氣上來“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說明了神氣是人的心根命蒂。 “內(nèi)斂其神意”意思就是把神意收回到自已身體里,身體外的氣就自然聚合。拳未到而意先到了,拳不到而意又先到了,意念是受元神所主宰的,神抱氣,氣依神行,神氣相合,“而太極之位定”,那么這個太極之位在哪呢?即中央之定位,“處于陰陽二氣之中。恰是人體宇宙之中虛無之地,為安鼎結(jié)丹之處。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形成太極負陰抱陽的狀態(tài),就是能量演化的始點,就是合的狀態(tài),只有合才能相生?!叭擞谔斓叵鄥ⅰ?,依據(jù)陰陽二氣的演化原理,演變了七十二式的太極拳法。 【原文】 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頋、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尅也。 【解讀】 掤、捋、擠、按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正位,採、挒、肘、靠代表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斜角,兩者方向相加得數(shù)為八,就把他比喻成八卦(乾、坤、艮、震,坎、巽、離、兌)把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法,(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yīng)起來俗稱八門五步,即掌運八方,足行五步之意,八卦五行相合,其數(shù)等于十三,此為十三總勢。 【原文】 其虛靈、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xué)者之不二法門也。 【解讀】 頭為六陽之首,精髓之海,一身之綱領(lǐng),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頸項要端正豎起、百會穴向上松領(lǐng)。所謂含胸就是胸略內(nèi)涵,胸和背是對應(yīng)的,有拔必有含、有含必有拔,但含拔要適度自然。“腰為第一主宰,腰為中軸肢為輪,運化發(fā)力在腰根”一般松腰的方法:松腰、松胯,垂尾閭。 虛實的原則,重心偏于右腿,左腿左腳則為虛,反之亦然。沉肩者松肩下垂,墜肘者有下墜沉降之意。全身松開,不使分毫的拙笨之力,一身上下相應(yīng)相隨,內(nèi)外相合。不論舉手投足、不用拙力,招式必然連續(xù)不斷,太極拳是一個動中求靜的法門,于動靜之中尋找靜的狀態(tài)。 【原文】 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yǎng)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 【解讀】 學(xué)太極拳是入道的基礎(chǔ),大道功夫以修養(yǎng)心性、收心聚氣、精神安謐為先決條件。 【原文】 故習(xí)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 【解讀】 所以習(xí)練太極拳也需要這樣,如果后天之心不能清凈,那先天的性就會受到干擾,氣就聚不到一處,心意必然散亂。 【原文】 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 【解讀】 心與性的關(guān)系,這里所指的心是后天之心,即后天形成的思想觀念,性是指先天的本性。后天之心是為私的,具有七情六欲,而先天之性,是無私、無欲、無為、善良的。所謂心性不相接,就是后天之心和先天的本性接不上,不知道去除后天形成的私心雜念和貪欲妄為。使“四體百脈”無不運行受阻而停滯,雖然依仗拳架招式的作用,道法失去了它的效力。 這里作者透露了一個修煉的秘訣,心性與人體的經(jīng)脈有關(guān)系,說明了只有修心煉性,境界升華,才能達到百脈皆通,消除疾病的目的。 【原文】 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功法不可廢矣。 【解讀】 要想把心安定下來。神斂氣聚,打坐的功夫是不可缺少的,而行功走架的功法也不可偏廢。 【原文】 學(xué)者須于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 【解讀】 學(xué)者須在動靜之中尋找太極的效驗和好處,在八卦五行之中尋找相生相克的道理。 【原文】 然后,混七二之?dāng)?shù),渾然成無極。 【解讀】 然后混合七十二勢太極拳法,逆反回歸無極的狀態(tài),即通過七十二勢太極拳的練習(xí),把渾濁、污穢不潔的東西從人體中脫開煉無。身體由渾濁之氣,復(fù)歸于清凈、清純。由渾濁到清凈就是太極復(fù)無極的過程。修煉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高境界”即是無極態(tài)。 【原文】 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 【解讀】 在心性和神氣相互依隨的作用下,心態(tài)放松,心神安定,能凝神自然能聚氣。在身體中修煉成了太極,而且不斷地發(fā)生著陰陽相交,動靜相合的現(xiàn)象,渾身上下百脈的運行沒有一處不通暢的。 【原文】 不黏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解讀】 功夫至此,不執(zhí)著、不粘滯,心無掛礙,此人可以傳我的道法了。 一篇拳論概括了太極修煉的方方面面,一些太極拳界長期爭論的迷團,例如太極拳源流,如何修煉和行功架的實操,作者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把太極拳背后的內(nèi)涵、狀態(tài)觀察的非常精微、本質(zhì)。從天地的生成“始成太極”“即成太極”“亦莫不有太極”“渾然一太極也”“亦宛然一太極也”描述了物質(zhì)世界的一切都來源于道的母源,宇宙的一切都是由陰陽二氣所演化的產(chǎn)物,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天體宇宙,中到動植物乃至于人,都源于太極妙道的造化。 作者以此來拓寬修煉者的思想。使其明白太極拳是依據(jù)天地萬物的演化原理而修煉的,也是按照天地萬物的演化原理而產(chǎn)生太極拳法。說明太極拳不是一般的拳術(shù),它是性命雙修之法,入道修煉的基礎(chǔ)。 所謂的“太極之象成”“而太極之位定”,就是人體能量聚于丹田之正位,而形成的太極之像。但這只能說明人體演化的過程和狀態(tài),這還不是終極的目標,習(xí)練太極拳人體演化的最高形式,就是“一身中之太極成”,修成了太極之身,在人體微觀中就形成了太極態(tài)的顯化,這是習(xí)練太極拳,陰陽二氣在人體演化的終極狀態(tài)。這是對太極拳修煉歸根溯源的極深層次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我們現(xiàn)有科學(xué)儀器的方法無法認識的。 作者細至入微的觀察,把天地人的生化過程和練太極拳的微觀狀態(tài)描述的淋漓盡致,從這里可以看到張三豐的大智慧,多么超群絕倫。他洞徹到世界的本源和宇宙的生成,他深遂的認識讓人驚嘆不已,幾百年前有這樣的大智慧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楊春先生拳照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