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關(guān)心的「上熱下寒」,到底是怎樣來的? 其實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又比如說有人臉上冒著痘痘,看似「火氣沖天」,四肢卻冰冷。有人常常犯口腔潰瘍,以為是上火,常喝點涼茶解熱,口腔潰瘍卻還時常反復。 涼也不行,熱也不行,到底怎么回事?我到底是上火還是火不夠? 這些日常習慣,使你「上熱下寒」? 這種上熱下寒的表現(xiàn),臨床上,我們稱之為寒熱錯雜證,就是說你的身體不是單純的寒證或者熱證,而是在同一時間內(nèi)既有寒證的變現(xiàn),又有熱證的變現(xiàn),兩者混雜交錯而成。 這種寒熱錯雜證最為常見的就是上熱下寒了。什么是上熱下寒呢?顧名思義,就是上半身出現(xiàn)「上火」癥狀,下半身又覺得陽氣不足。 生活中哪些不良習慣會引起上熱下寒? 我們這個時代,上半身一直在動:眼睛在動,看電腦、看手機,嘴巴在動,吃零食、吃油膩食品,腦子在動,想工作、想自我增值,資訊那么多,我得跟得上節(jié)奏,操心完事業(yè),還有自己的小家庭... 腦子、眼睛、手飛速地動... 唯獨不動的是下半身,老是坐著。 還有: 年輕群眾在學習、工作中或因情志不暢、精神壓力偏大故情緒波動較大; 或因生活習性不良,熬夜,喜飲生冷或久居潮濕寒冷之地而受涼; 或者因飲食偏嗜,喜歡食冷飲或辛辣; 或者因身體虛弱,還用不恰當方式減肥等,都會有可能導致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的癥狀是: 上面出現(xiàn)「上火」:皮膚油膩、毛孔粗大、痘痘、脂溢性皮炎、口瘡口臭、牙疼、咽痛、心煩不安、焦躁、易怒,癥狀主要出現(xiàn)在上焦及中焦。 下面出現(xiàn)「寒氣」:手腳冰冷、腰膝酸軟、尿頻、小便清冷、便溏腹瀉、腹冷胃痛、女性出現(xiàn)白帶清稀、宮寒不孕等,男性出現(xiàn)精冷不育等。 從中醫(yī)角度來看,上熱下寒的病理機制一般有三點: (1)水火不相濟 這里的水是指腎水,火是指心火。 人的是正常狀況是水火既濟的和諧情況,但當心火不能下降于腎,腎水不能上濟于心時,可使心火獨盛,循經(jīng)上炎,引起「上火」等癥狀,但這個火并非「實火」,而是「虛火」,為「離根之火」,因為除了這些癥狀外,還因為腎水沒有得到心火的溫煦,下降寒冷,出現(xiàn)「下寒」的癥狀。 (2)脾胃中樞升降失常 脾胃是人體陰陽的縮影,寒熱錯雜證多與脾胃相關(guān)。 脾為臟屬陰,喜燥惡濕,主升清、運化水谷而用陽;胃為腑屬陽,喜潤惡燥,主降濁、受納水谷為用陰。脾胃同居中焦,一升一降、一運一納、一陰一陽,斡旋氣機,脾升則肝腎亦升,胃降則心肺亦降,乃陰陽升降之樞紐。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素問·六微旨大論》 講的就是脾胃升降出入的重要性,若脾胃無升降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若陰陽順接,則百病無由生。 脾失健運,不能正常運化水液,則痰飲水濕內(nèi)生,濕為陰邪,易傷脾陽,脾陽虛則內(nèi)寒生,脾陽該升而不升,脾必生寒。若是胃中津液不足,不能維持正常通降的功能,則飲食水谷壅滯,郁而化熱,胃陰該降而不降,胃必生熱。 ↑ 若兩者升多降少,濁氣在上,則可見口干口苦、干噫食臭、嘔吐、腹?jié)M而痛、舌紅、苔黃膩等癥; ↓ 若兩者升少降多,清氣在下,則多有便溏或泄瀉、腹中雷鳴、小便清長等表現(xiàn)。 (3)肝經(jīng)逆亂 肝屬木,木氣主升,就如春天萬物生長的態(tài)勢。 若肝經(jīng)病變,則容易出現(xiàn)上熱下寒的情況: 為什么呢? 《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我們常識都知道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茶飯不思。其實就是講得這個道理。 在五行關(guān)系而言,肝木容易克脾土,肝經(jīng)的逆亂容易導致脾胃虛弱,治療上要先顧護脾土,否則形成土不載木的情況,惡性循環(huán),導致肝氣不能有序升發(fā),郁而化熱,火熱則上擾心神,脾胃虛弱久則脾腎兩虛,從而形成上熱下寒的情況。 《陰陽應象大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箙抢プ⒃唬骸杆枭危茨I生肝,水生木也?!?/p> 其實說的就是肝腎同源的道理,腎為母,肝為子,子病則容易傷及母,而且肝內(nèi)寄相火,若平時肝氣火爆,這時候容易出現(xiàn)相火上動,可見臉紅目赤,口氣重,舌紅等情況。 網(wǎng)絡圖片 若長期以往,相火不能藏于腎水之中,導致腎氣虛寒,形成水不涵木的情況。這就是上熱下寒的成因的常見原因。 引火下行,把火引下來養(yǎng)腎 一升一降,把火引導合適的位置,身體內(nèi)的圓運動才能運轉(zhuǎn),才能保證身體的陰陽交融,寒熱處于正確的位置,否則一直擰巴。 (1)最好吃的——冰糖烏梅水 烏梅味酸、澀,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有收斂的功效,與冰糖的甘味結(jié)合, 酸甘化陰,可補充津液,又能引火下行,不傷陽氣。 一般用45-60g烏梅,30g冰糖(可根據(jù)個人口味加減)加用適量水煲4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飲用。 (2)最簡單方便——貼敷涌泉穴引火下行 涌泉穴:足少陰腎經(jīng)之井穴。足底前1/3處可見有一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能除濕氣,保真元?!?/p> 「涌」為上涌之意思;腎屬水,該穴位為腎經(jīng)第一個穴位,經(jīng)氣在此如泉水一般上涌至全身各處。 用「地之陽」艾葉做成足貼,貼于此穴,有溫通經(jīng)絡、刺激穴位經(jīng)氣之效,將人體上部的陽氣下引,抑制過旺的心火,引火歸元。 立秋后,宜早睡早起,晚上貼敷足貼,早上起來,耍一招八段錦的「搖頭擺尾去心火」,配合足貼一起,讓陽氣回歸,養(yǎng)護身體。
盡量不要打折扣做,身體搖轉(zhuǎn)時使脖頸和尾閭盡量對拉伸長,速度柔和緩慢連貫。脖子全程不要硬著,下頜不刻意內(nèi)收或揚起,使頸部肌肉盡量地放松伸長。如果費力就一右一左做兩次,以后再慢慢增加次數(shù)。 經(jīng)常上火、口腔潰瘍、喉嚨腫痛、爆痘的人多是虛火,頭面飄虛火,中下焦常年寒濕,常做這個動作,可以把上飄的虛火拽回丹田,溫暖腎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