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 (?~公元前112年) 字長儒。濮陽縣人。生年不詳。西漢景帝時,為太子洗馬;漢武帝時歷任謁者、中大夫、東海太守、主爵都尉、右內(nèi)史、淮陽太守,為著名諫臣、廉史。汲黯常慕傅柏、袁盎之耿直,多次直諫,冒死犯顏,廷爭無懼,曾幾次使武帝在群臣面前尷尬難堪。因此,他居官一生,體察下情,為民請命,謫升無常。 武帝罷黜百家,獨(dú)尊儒術(shù)時,曾招文學(xué)儒士,欲顯其尚義,施仁之道,對群臣說:"堯舜仁德則民 汲黯,傲骨錚錚,秉公事職,不管同僚下屬,無顧皇親國戚,凡見有誤國害人的行為,從不姑息留情。太后的弟弟田蟲分做了丞相,仗勢恃驕,目空一切。朝臣來拜,多不為禮。汲黯見此,怒不下拜,僅一揖了之。大將軍 驕橫的漢武帝,曾"居廁"招見大將軍衛(wèi)青,不戴冠接待丞相公孫弘,但從不敢在汲黯面前這樣隨便。一次,武帝在帳中便服而坐,見汲黯來,急忙整衣正冠,方出相見。 一年,河內(nèi)失火,武帝命汲黯"持節(jié)往視"。汲黯回朝奏說:"農(nóng)家失火,延及四鄰,不必?fù)?dān)憂。臣過河南,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匾蛟馑?、旱之?zāi),致使千家萬戶破產(chǎn),幾達(dá)父子相食地步。臣乘便開東海太守。 汲黯到任后,精選助手,委以重任。凡屬政務(wù),僅律主旨精神,從不苛求。一年后,東海安定,秩序井然,官民稱道,政聲四揚(yáng)。以此又榮遷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在朝,使得張湯、公孫弘等人恨之入骨,又怕得要死。公孫弘、張湯幾次欲治他死罪,然而汲黯恪盡職守,官事正清,無懈可擊,后終借小錯將其降罪免職。汲黯憤然回到家鄉(xiāng)濮陽,隱居濮陽縣徐鎮(zhèn)集附近的春榮寺(今無存),讀書耕田。 后來,漢改貨幣五銖錢,民間各地私仿鑄者甚多,楚地尤甚。武帝曾數(shù)次派人前去制止,終不見效,又想起老臣汲黯,復(fù)詔汲黯任淮陽太守。汲黯奉詔赴京,泣謝說:"臣?xì)w故里,于家鄉(xiāng)讀書、澆園、圍棋、賦詩以終天年,無力再擔(dān)此重任,希另選良才。"武帝以道歉的口氣說:"您難道還記前嫌?以卿之重望,可臥而治之!"無奈,汲黯"尊命赴任"。不久,淮陽果然大治,楚地私鑄五銖錢之風(fēng)很快斂跡。 汲黯在淮陽任職十年,政事不廢。汲黯病卒于任中,歸葬濮陽(現(xiàn)淮陽縣單城汲黯集),以祭祀。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