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屢立戰(zhàn)功,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為他的功勛和才能,李世民晚年曾對他說:“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 但后來,在武則天誅殺李氏宗親,以周代唐的一系列活動中,李勣都處于袖手旁觀的位置上,這是為什么呢? 李勣不愿介入帝王家事 李勣從瓦崗起義軍中轉(zhuǎn)投李唐王朝后,就只想做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lǐng),根本不想?yún)⑴c到李氏集團的核心爭斗中去。武德八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前,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齊集秦王府中,日夜密談謀劃;但當時正擔任行軍總管的李勣面對李世民的當面問詢,力辭之,但也沒有告發(fā)。 李勣的出身與官宦世家的長孫無忌等人不同,他與瓦崗眾將一樣出身山東的社會底層,是不安于現(xiàn)狀的草莽英雄,歷來奉行的是義氣江湖、人生快意。其經(jīng)常對人說:“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如此一個快意恩仇的俠客式人物,有怎么愿意參加蠅營狗茍的宮廷爭斗呢? 李勣對李世民父子心懷芥蒂 李世民繼位前,曾率軍掃平群雄。在洛陽剿滅王世充時,俘獲了其麾下大將單雄信等人。此時,李勣已經(jīng)跟隨李世民經(jīng)歷了討平馬邑劉武周等戰(zhàn)役功勛卓著,加之在瓦崗山期間與單雄信誓同生死,因此李勣面見李世民,愿輸己之官爵以贖單雄信一命,但最終單還是被李世民斬殺于洛水之上。 臨死前,單雄信埋怨:“我固知汝不辦事?!边@樣一句埋怨對于視義氣為生命的李勣來說,可謂錐心刺骨!如果是一視同仁,那李勣也無話可說。但同樣侍奉王世充的杜淹,卻在侄子杜如晦的求情下得以免死。雖然殺單雄信也有穩(wěn)定當時洛陽大局等其他原因,但在李勣心中,不可能不產(chǎn)生秦王親近杜如晦等秦王府舊部,輕視他們這些瓦崗降將的想法。 對唐高祖李治的德才大失所望 李勣戎馬一生,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在武則天把持朝政、甚至代唐自立的過程中冷眼旁觀,絕不能簡單理解為貪生怕死。當初李勣在瓦崗軍中經(jīng)歷了李密和翟讓火拼,混亂中李勣也被砍成重傷,幸虧王伯當當場喝止才幸免于難。即便如此,李勣仍在宴會上譏諷李密的短處來諫議。 但面對唐高祖李治,李勣卻稱:“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其實,李治怯懦無斷,這一點連李世民都很清楚,一度想以英果有才的吳王李恪為太子,只是因為長孫無忌等人反對才作罷。李世民死后,李治不知處分眾事,唯知效匹夫哭號,后來又從尼姑庵里接回了天縱英才的武則天,事事受制。 在李勣看來,唐高祖李治不要說與前兩任皇帝李淵、李世民比,就是和自己曾經(jīng)效力的李密、竇建德等人相較,也是云泥之別。這樣一個無能之輩,李勣怎么可能愿意為其盡忠呢? |
|
來自: 讀萬卷書破萬里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