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說,咱們來和您聊生活中常見的一組癥候。 用咱們老百姓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渾身沒勁兒,手心發(fā)熱。人到中年,背負沉重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人,您想想,自己是否受到這方面癥狀的困擾。 這樣的患者,其實不少。下了班回到家,渾身乏力,特別沒精神,躺在床上一動不想動。偶爾,手心還會感覺隱隱發(fā)熱。這樣的人身材很可能是瘦削的,臨床以女性多見一些。 這是怎么回事啊 ?陰虛?陽虛?氣虛?還是哪里虛…… 其實,這方面的問題,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早就注意到了。在我國金元時期,有一名著名的醫(yī)學家,叫做李東垣。他在《脾胃論》里面記載了一張方,專門用于調治這方面的問題。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學醫(yī)之人必知的補中益氣湯。方見—— 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術9克。現(xiàn)代用法,就是水煎服。近日而已。 此方,為什么能調治渾身沒勁兒,手心發(fā)熱?。縼碚f說其中的道理。 先來說說手心發(fā)熱。人為什么發(fā)熱?。坑械恼f是缺水了(陰虛),有的說是上火了。其實,除了這些,我們還得注意一個因素,這就是氣虛。氣虛也是可以發(fā)熱的。 氣虛為什么能發(fā)熱?我們知道,脾主氣血的生成。氣虛的背后,一定隱藏脾虛的真相。脾虛的結果,還可以引發(fā)脾濕。由于人中焦虛弱,所以脾濕生成之后直接趨下,這就困阻了肝腎相火。一團火被困在那里,日久就生了邪熱。在這股邪熱的作用下,我們的身體就會發(fā)熱了。這種發(fā)熱,時隱時現(xiàn),而且比較容易體現(xiàn)在手心上。也有一些人,會感覺到說不出來的一種熱,彌散全身。 這就是氣虛發(fā)熱。中醫(yī)古話,說這是“陰火上乘土位”,泛溢肌膚。由于這種熱的根源,是脾氣虛弱。所以很多人在煩勞、辛苦而傷氣的時候,手心發(fā)熱會更明顯一些。 當然,這些人,也有脾胃氣虛的其他一些典型癥候。比如說,氣虛不能充養(yǎng)全身,則全身乏力。脾虛運化失常,所以便溏,總拉稀。氣血不能濡潤頭面,所以頭暈、頭痛、面色不好看。氣虛則失于固攝,于是臟器下垂,這類人容易患上諸如肛脫、胃下垂等毛病。有的人還會低血壓。由于氣虛,不能固攝津液,所以可能多汗。 你看,問題一點一點就分析出來了。 這個時候怎么辦?前面所說的古方,就十分對癥。為了您看著方便,再把好方贅述一下: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術9克。 這里面,黃芪、人參、炙甘草、白術,都是健脾益氣的,起補氣的作用。補進來的氣,第一不能壅滯,所以用橘皮來行氣,第二要有所依附,不能到處亂跑,所以用當歸來養(yǎng)血,血能載氣。有了血,氣就老實了,依附在血里。這就像毛頭小伙子,只有娶了媳婦,被媳婦一管著,人就老實、踏實了。最后,用升麻和柴胡,把氣機向上這么一提,脾氣就順著這股力氣,上升到肺,再由肺布散全身。這樣子,問題就全都解決了。 可以說,這個古方,最初就是治療氣虛發(fā)熱。但是后來,醫(yī)家發(fā)現(xiàn),用它調治氣虛下陷、脾胃氣虛證也十分好,畢竟,人家專心做補中益氣這件事,所以對于此有關的癥候,都有治療意義。所以它的用途,也就越來越廣泛了。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普遍用它來治療內科的胃下垂、肌無力、慢性泄瀉、感冒、低熱、低血壓、神經衰弱、腎下垂、失眠嗜睡等病癥,也治療外科的直腸、鞘膜積液等疾病,也治療一些婦科、小兒科和五官科的疾病,證屬中氣不足者。 好了。文說到這里告一段落了。這樣的一張古方,代表著中醫(yī)學的古老智慧,我們撰寫文書來介紹它,目的是向您展示其中的道理,帶您領略中醫(yī)的魅力??垂僖谥嗅t(yī)師辨證指導下借鑒引用,不要不經專業(yè)的辯證而盲目應用。這是十分關鍵的。 |
|
來自: 好運常在 > 《中華中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