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涼風起 天地依舊蒼翠,梧桐葉卻應秋而落 暑氣未消,卻早已悠然入秋 被太陽炙烤的夏天即將離去 你準備好迎接這個豐收的時節(jié)了嗎? 立秋,陽氣漸收,陰氣始生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雖然暑氣余熱未消,卻奏響了秋天的前奏。 至此,陽氣達到頂峰,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始生,萬物又到了陰陽轉換的大節(jié)點,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理論,陽氣開始由夏長向秋收的變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xù)。于此而秋金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span>秋氣慢慢滋生,禾谷成熟,春種夏耕,等待的不正是這一刻的秋收?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 涼風至 〕立秋后的風,會讓人們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盛夏酷暑天中的熱風; 〔 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天冷時叫聲低微的蟬即為寒蟬,這時候的寒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雖說立秋也算正兒八經的秋季節(jié)氣,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按照三伏的計算方法,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翻開日歷本數了數,今年中伏到末伏是20天,8月11日才會出伏。因此,立秋之時本應該有的涼風,可能不會來了,這樣的熱氣騰騰要一直持續(xù)到三伏天的末伏結束,身體才會感受到秋高氣爽。所以,民間也常有“秋后一伏熱死人”的說法,一定不能小看這只'秋老虎',還是要小心暑氣傷人;也不要無視秋天的存在,依然按照夏天空調冷飲續(xù)命的活法,那叫“秋行夏令”,只會惹得秋冬一身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立秋,是陽氣一年生長收藏四種變化中“收”的開始,已經經歷了一個夏季茁壯成長的萬物,該成熟的也都成熟了,如今到了收斂生性的時候了。人亦是如此,揮灑了一個夏天的汗水,是時候變換步伐,抓住秋天的時光,收斂身心了。容,盛也。農民在春天播下的種子,經過一個夏季的陽光普照和悉心照料,莊稼在秋季早已成熟,是時候收割盛裝起來了。這就跟人們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一樣,在經歷前半年的努力后,付出終于開始有所回報。因此,在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卯足勁往前沖的時候了,而應收斂這股沖勁,欣喜從容的接受自己的收獲,歸納總結自己的失誤。因此,人到了秋天,應是一種從容平和、不急不燥的狀態(tài)。當然,如果你在前半年偷懶了,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就像農民錯過了天時,這個時候再來下功夫,也是一場空,心情則惶惶不可終日,就要開始悲秋了。養(yǎng)生也是一個道理,如果春夏沒有下功夫好好養(yǎng)護自己的身體,那么積累下來的惡果,就會在秋冬爆發(fā)了,這時候身體也就吃不消,秋天怎么會好過呢,又怎么做到“容平”?“天氣以急”講的就是,秋天的氣是一種肅殺之氣。借此肅殺之氣,中國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執(zhí)行。這里有人道,考慮示警教育,因為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所以會有“秋后問斬”成語。秋天以后,太陽就開始漸行漸遠了,這時候看地上就會有慢慢出現,開始是白白的露水,再冷則出現白霜,天氣也一天天爽朗起來,有一種云淡風輕,秋高氣爽的感覺,讓人覺得天地間都明朗起來,因此叫“地氣以明”。之前我們說夏三月要“夜臥早起”,到了秋三月,則要“早臥早起”。早臥以避初寒,早起以從新爽。經歷了節(jié)氣的轉變,由夏入秋,雖白天還是熱氣騰騰的,但到了晚上,就能明顯感覺風是涼的,早點入睡,可避免寒氣入體。另外,立秋一到,陽氣便日漸衰弱,為了不讓陽氣耗散的太快,人們應該慢慢減少活動強度和活動時間,特別是晚上,要靠睡覺,來收斂我們的陽氣。這時候,就要學雞的作息。雞最“知時”,傍晚就趴窩,黎明就鳴叫。順從秋氣,讓心神安定下來,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春天要養(yǎng)生,夏天要養(yǎng)長,秋天就是養(yǎng)收。在夏天,該折騰的都折騰了,該縱情享樂的,該釋放內心的,該追逐夢想的都用足了勁,也耗散了人體的精力、氣力。到了秋季,就把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氣慢慢收回來,收到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就多往家里跑,和家人聊聊天,或趁著秋天肺氣能量生發(fā)的這股勁,多做深吸,清清自己肺氣和肺里面的濁痰、黏液,這樣會感覺到呼吸、吐納更加清凈。- “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只有應秋天之氣,讓身、心、神處于“收”的狀態(tài),才是秋天該有的養(yǎng)生之道,如果你忤逆了秋氣的升降規(guī)律,該收的時候不收,就如同秋天不收谷物入倉,冬藏就沒有機會把糧食變成“精”,這時就會得一種?。衡感?。“飧泄”是什么?就是晚飯沒消化就拉出去了。肺與大腸相表里,傷了肺,就傷了大腸,人就會經常拉稀。再者,肺為腎之母,腎主二便,腎失封藏之職,也會拉稀,人很快會虛弱下去。在這收獲的季節(jié)里,過往各地的百姓也會用各種習俗,來慶賀一年的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百病不侵。最讓人開心的自然是“啃秋”和“貼秋膘”,名正言順地放開大吃。 清代《津門紀略》明言:“立秋之日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有迎秋之意。后來在民間也有地方講究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啃秋”,寓意“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秋的到來。經過暑濕的夏季,人體內也積攢了不少的濕熱郁結之邪。西瓜味道甘甜,性質寒涼,有清熱利尿、解暑生津的功效,確有清除暑氣、避免痢疾的作用。不過立秋之后,就盡量不要吃西瓜啦~在過去,人們不像現在一樣,有空調冷飲來解暑氣,經過一個漫長的苦夏,食欲大減、胃口不佳,到了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都不禁要掉了幾斤肉。這時自然想要吃些好的,來彌補一下夏天的損失。但放到現在,夏天奶茶冰棍空調冷飲的續(xù)命方式,別說掉肉,反而可能滋生一肚子的肥膘,脾胃也因為遭受寒涼而變得虛弱,濕氣內阻。這種情況下,就不宜過早的進補,而要先做好健脾祛濕的功課。如果實在想應節(jié)氣貼貼秋膘,也建議從豆制品、堅果開始,讓胃腸慢慢適應。尤其是脾胃怕涼的,可以多吃豆皮、腐竹等豆制品。想吃肉的小伙伴,則不宜燉肉進補,海鮮是初秋進補的好選擇。各路新鮮魚鮮剛上市,去熱鬧的海鮮市場轉轉,大螃蟹、皮皮蝦、比目魚、鱸魚、黃花魚等鮮活誘人。魚的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有助于調理脾胃功能。秋來“伏”不去, 宜健脾祛濕,滋陰潤肺 2019年是己亥年,今年本來就土運不及,為卑監(jiān)之年,脾胃本來就相對較弱,加之立秋后15天,也是三伏天接近末伏時期,是陰氣和陽氣、暑熱和涼風、濕和燥最激烈的搏斗期。秋氣收斂,和此時的濕熱淤阻,很容易體內郁熱,引起病邪。所以,立秋之后第一重任,就是養(yǎng)護好脾胃,把體內藏著掖著的暑濕趕出去,中土運轉給力,則肝膽肺胃升降有序。另外,秋天燥氣當令,燥為陽邪,最易耗傷津液,燥邪每從口鼻侵于肺,耗傷肺陰,出現肺燥,可表現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陣發(fā)性干咳,甚至流鼻血等呼吸系統(tǒng)病證。《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因此,秋季第二重任,則要滋陰潤肺。健脾養(yǎng)胃之品我們常說,例如赤小豆、薏米、山藥、芡實、茯苓等;滋陰潤肺之品,則有芝麻、核桃、蜂蜜、銀耳、百合等。如果既想養(yǎng)得脾胃,又想潤肺滋陰,我這兒有一個特別適合這個節(jié)點的小粥方。【材料】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個、薏苡仁30克、適量大米功效: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本草綱目》記載百合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的功效。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這些食物合用,有滋陰養(yǎng)胃、清熱潤燥的作用。這個粥的做法還特別簡單,味道也很鮮甜,是我初秋最鐘愛喝的粥了,此時不用大補,小補最補~為了給大家提供更豐富的健康小知識,力求正本清源的幫助大家糾正養(yǎng)生的錯誤認知,由學社小編精心編輯,張景明教授親自審核的“杏林早報”,于每天早上6:30在“明師學友會”公眾號更新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