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shí)間:2017-05-03 17:47:00 點(diǎn)擊量:66
此文主要錄自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一七三,并與相關(guān)史料進(jìn)行核對(duì),稍有改動(dòng),去掉了部分可有可無的文字。另增補(bǔ)了五代守官考述。其他體例同《宋朗州、鼎州、常德府知州、知府考》。 《唐刺史考全編》一書遠(yuǎn)較李之亮《宋代郡守通考》為勝,其態(tài)度更嚴(yán)謹(jǐn),體例和系年的方式更合理,資料來源也更廣泛,因而其出錯(cuò)率很低。 《舊唐書·地理三》:“朗州下,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復(fù)為朗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币蚨鞂氃辏?42)至乾元元年(758)17年時(shí)間的守官稱“武陵太守”,余稱“朗州刺史”。 五代為藩鎮(zhèn)割據(jù)時(shí)代,各州、郡均基本上由軍職把持政局,稱知軍州事、軍節(jié)度使、大都督等,守官也多由其兼充,是實(shí)際上的行政長官。這是自唐末雷滿以后形成的流俗,多為父子世襲。朗州軍額先后有:后梁開平初,永順軍;又改武順軍;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二月武貞軍;后周廣順三年(953),武平軍。(俱新、舊《五代史》) 唐刺史、太守: 房崱約武德中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下,河南房氏:“崱,朗州刺史?!蹦酥芷疥柟繋r孫?!睹⒙遐D惯z文三編》《大唐故翼城令饒陽男房府君(基)墓志銘》:“父崱,隨右銜將軍、禮部尚書、崇國公,皇朝朗、淅二州刺史,饒陽男。” 程知節(jié)約貞觀前期 《唐大詔令集》卷六二《冊(cè)程知節(jié)改封盧國公文》:“維貞觀某年月日甲子,皇帝使某官……持節(jié)冊(cè)命曰……檢校原州都督、宿國公程知節(jié)……是用命爾為使持節(jié)朗州諸軍事朗州刺史,改封盧國公。” 劉弘基貞觀十一年(637)任 《舊唐書·列傳第八》劉弘基:“(貞觀)九年(635).改封夔國公,世襲朗州刺史。例停不行?!庇帧读袀鞯谑濉烽L孫無忌傳:貞觀十一年(637)功臣世襲刺史詔:“太仆卿、任國公劉弘基可朗州刺史,改封夔國公?!薄短茣?huì)要》卷四七:“貞觀十一年(637)六月十五日……太仆卿劉宏基為朗州刺史?!卑矗汗Τ际酪u刺史詔乃貞觀十一年事,《傳》誤。 夏侯絢貞觀十三年(639)至二十二年(648)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三冊(cè)《唐故使持節(jié)睦州諸軍事睦州刺史夏侯府君(絢)墓志銘并序》:“(貞觀)十三年(639)遷使持節(jié)朗州諸軍事朗州刺史……廿二年(648)除使持節(jié)利州諸軍事利州刺史?!碧婆R《冥報(bào)記》卷中:“(李)大安妻夏侯氏,乃朗(訛作“郎”)州刺史絢之妹?!?br> 張臣合顯慶元年(656)至龍朔三年(663)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三冊(cè)《大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jié)兼泉州刺史潞城公(張臣合)墓志銘并序》;“顯慶元年(656)授朗州刺史,龍朔三年(663)改授泉州刺史?!?br> 鄧弘慶龍朔中 《全唐文》卷六〇二劉禹錫《夔州論利害第一表》:“龍朔中,壁州刺史鄧宏(弘)慶進(jìn)‘平素看精’四字,高宗嘉之……遷宏慶為朗州刺史?!?br> 騫基約高宗時(shí)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一冊(cè)《唐故撫州南城縣令上柱國騫府君(思哲)志銘并序》景云元年(710)十一月二日:“父基,皇朝大理正,太子家令,河南縣令,坊、延、朗、利、果五州刺史……公即果州府君之第六子也。”思哲卒景龍三年(709),春秋六十。又見《騫思泰墓志》,開元九年(721)二月七日;《騫如珪墓志》,開元十八年(730)十一月二十二日,。 胡處立光宅元年(684)在任 《新唐書·地理志四》朗州武陵縣注:“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處立開?!卑矗汗庹脑髂暧指脑构?。 蘇環(huán)武后時(shí) 《新唐書》傳:“歷朗、歙二州刺史?!薄度莆摹肪矶吮R藏用《太子少傅蘇環(huán)神道碑》:“維唐景云元年歲在庚戌(710)十一月己巳(二十二日),太子少傅許國蘇公薨于崇仁里之私第……出為朗州刺史,轉(zhuǎn)歙州刺史。” 李樸約武后時(shí) 北京圖書館藏拓片《唐前濮州錄事參軍陳公故夫人趙郡李氏墓志銘并序》乾元二年(759)十月十六日:“祖樸,皇慶、商、黃、朗等州刺史,歷專城而有四,播嘉惠而無侔?!?br> 敬暉神龍二年(706) 《舊唐書·中宗紀(jì)》:神龍二年(706)“六月戊寅(初六),特進(jìn)、朗州刺史、平陽郡王敬暉貶崖州司馬”?!顿Y治通鑒》:神龍二年(706)三月,“武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敬暉等不已,復(fù)左遷暉為朗州刺史”。五月,“武三思使鄭諳告朗州刺史敬暉……與王同校通謀。六月戊寅(初六),貶暉崖州司馬”。 鄭仙客約中宗時(shí) 《全唐文》卷二二〇崔融《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贈(zèng)安州都督鄭公(仁愷)碑》:“有子十人:長曰愛客,萬州刺史,贈(zèng)□州刺史;□□□□朝(闕二十字),朗州刺[史];□子真客,中散大夫,晉州臨汾令?!奔尉浮冻5赂尽肪硎翱な亍庇校骸班嵪煽?,任朗州刺史?!北闹朽嵢蕫鹬又写嬗袗劭?、真客,其闕名的朗州刺史應(yīng)即仙客。 李琎開元二十七年(739)在任 《新唐書·地理志四》郎州武陵縣注:“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開元二十七年(739),刺史李琎增修?!彼瓮醮娴取缎露ň庞蛑尽肪砹骸岸χ?,潤禾堰,舊名北塔,唐太守李琎增通古莼陂,由黃土堰注白馬湖,入城隍,是為永泰渠,北流灌新濠,灌田千有余頃,民疇賴焉,因名為潤禾堰?!?br> 田席天寶中 《全唐詩》卷一四三王昌齡有《答武陵田太守》、《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當(dāng)是天寶中王昌齡謫龍標(biāo)尉時(shí)所作?!杜f唐書·地理三》:“武德四年(621),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復(fù)為朗州?!币蚨淇な卦谔鞂毮觊g稱“武陵太守”。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郡守”:“田席,任武陵太守。” 第五琦寶應(yīng)元年(762)至廣德元年(763) 《舊唐書》傳:“寶應(yīng)初,起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人遷太子賓客?!薄秲?cè)府元龜》卷六七七、《新唐書》傳略同。《舊唐書·代宗紀(jì)》:廣德元年(763)十月壬辰(二十三日),“朗州刺史第五琦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王翃大歷五年(770)去任 《舊唐書》傳:“(兄)翊為侍郎時(shí),翃自折沖授辰州刺史,遷朗州……大歷五年(770)遷容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薄秲?cè)府元龜》卷六七七同?!缎绿茣穫鳎骸俺鰹槌街荽淌?。與討襄州康楚元有功,加兼秘書少監(jiān),遷朗州刺史?!卑矗毫娦竹磸V德元、二年(763、764)在刑部侍郎任,約廣德二年(764)至永泰元年(765)在吏部侍郎任,見《唐會(huì)要》卷八九及權(quán)德輿《王光謙碑》。又按襄州康楚之亂在乾元二年(759)。則王翃刺朗州約在大歷初期。 韋夏卿大歷五年(770)在任 《新唐書·地理志四》朗州武陵縣注:“大歷五年(770),刺史韋夏卿復(fù)治槎陂,溉田千余頃?!?br> 胡叔清大歷七年(772)在任 《全唐文》卷七三〇溫造《瞿童述》:“(大歷)七年(772)二月,朗州刺史胡叔清招洞源下郡,赴之……” 李國清大歷十年(775)?至十二年(777) 《舊唐書·代宗紀(jì)》:大歷十年(775)“三月甲午(初一),陜州軍亂,逐觀察使李國清”。十二年(777)二月“丁未(二十五日),以朗州刺史李國清為黔州刺史、經(jīng)略招討觀察使”。按:疑陜州軍亂后國清即貶朗州。 崔益大歷至建中間?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博陵安平大房崔氏:“益,朗州刺史?!卑矗浩渥嫘?,相武后、中宗。 崔何貞元中?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下,鄭州崔氏:“何,朗州刺史?!卑矗骸度圃姟肪矶宥藓闻c袁傪、王緯、郭澹、高傪、李岑、蘇寓、哀邕等均有《東峰亭同劉太真各賦一物》、《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時(shí)在大歷元年,為袁傪賓僚。 韋凜貞元中? 《元和姓纂》卷二東眷韋氏鄖公房:“凜,朗州刺史?!卑矗浩涓副螅鞂毷妮d(755)臨汝太守,降賊。其祖安石,相武后、中宗、睿宗。韋凜刺朗疑在貞元中。 宇文宿元和二、三年(807、808)在任 《全唐文》卷六八四董侹《修陽山廟碑》:“古武陵封壞所至,湘、岳、辰、澧皆附庸之部……永貞元年(805)沅水泛濫,壞及廬舍……(元和)三年(808),旱彌深,郡牧遍走無訴,俗不可以終否,故良牧宇文公得以肆力焉。公名宿,字元明。始至之日,巷鮮居人,有獸奔禽駭之勢(shì)?!氨逍⑤妗秳⒂礤a年譜》謂宇文宿元和二年(807)刺朗州。 徐縝約元和六、七年(811、812)在任 《元和姓纂》卷二東海郯州徐氏:“縝,朗州刺史?!蹦舜髿v十二年(777)諫議大夫徐縯子。《全唐文》卷六〇四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筆一函,稱謂不移,問詢加劇?!北逍⑤妗秳⒂礤a年譜》謂此啟元和七年(812)十一月前作,則當(dāng)為《元和姓纂》修撰時(shí)見官?!度圃姟肪砦逡哗枏堨镉小都睦手菪靻T外》。 竇常元和七年(812)至十年(815) 《舊唐書》傳:“元和六年(811),自湖南判官入為侍御史,轉(zhuǎn)水部員外郎。出為朗州刺史?!薄度莆摹肪砥吡获也匮浴陡]常傳》:“元和六年(811),由侍御史入為水部員外郎,亦既二歲……出為朗州刺史。”又卷六〇六劉禹錫《武陵北亭記》:“(元和)七年(812)冬,詔書以竹使符授尚書水曹外郎竇公常曰:命爾為武陵守。蒞止三月……是歲大穰。明年(元和九年,814)政成……九月壬午(初九),工告休?!薄度圃姟肪砣寰艅⒂礤a有《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秋贈(zèng)答(一作“作”)命同作(一作“答”)》、《朗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zèng)答長句二篇因以繼和》。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分別系于元和九年(814)及十年(815)。 韋詞(韋辭)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817) 《舊唐書》傳:“元和九年(814),自藍(lán)田令入拜侍御史,以事累出為朗州刺史,再貶江州司馬。”《金石萃編》卷一〇八《修浯溪記》:“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六日,江州員外司馬韋詞記?!庇衷疲骸坝嘧岳手荽淌?,以奉法不謹(jǐn),謫左于道。去年(元和十二年,817)五月四日,維舟于此,負(fù)罪奔迫,不及題記,故于簡余書之?!贬倜恪敦懯C史·修浯溪記之讀法》云:“詞以九年(814)入為侍御史,外除朗州,十二年(817)五月,謫道,過浯溪,十三年(818)十二月,量移江州,復(fù)出其地,年序先后,史與記兩合?!?br> 韋乾度元和十二年(817)在任 《冊(cè)府元龜》卷五二二:“韋乾度元和十二年(817)為御史中丞,時(shí)監(jiān)察御史韋楚材請(qǐng)按河中觀察使趙宗儒擅用貯備兇荒羨余錢……于是貶乾度為朗州刺史?!薄度莆摹肪砥叨捻f乾度《桃源觀石壇記》:“大唐元和十二祀(817),睿圣文武皇帝御宇之十有四載,勘定淮蔡之前年,余出為銅陵郡守。”岑仲勉《讀全唐文札記》云:“憲宗于永貞元年(805)即位,至元和十二年(817),只得十三載;是歲十月淮蔡平,非前年也;晉之桃源故跡,相傳在朗州,即武陵郡,唐世無銅陵郡之稱……此文之‘十有四載’,應(yīng)正作‘十有三載’?!?br> 李翱元和十五年(820)至長慶元年(821) 《舊唐書·穆宗紀(jì)》:元和十五年(820)六月,“以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李翱為朗州刺史,坐與李景儉相善故也”?!缎绿茣さ乩碇舅摹防手菸淞昕h注:“東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長慶元年(821),刺史李翱因故漢樊陂開?!薄段脑酚⑷A》卷九九三李翱《于朗州別女足娘墓文》:“維長慶元年歲次辛丑(821)十二月癸亥朔十九日辛巳,父舒州刺史翱,以酒果之奠,敬別于第七女足娘子之靈。吾以前月(十一月)二十六日蒙恩改舒州刺史,以明日將領(lǐng)汝母等水路赴州故。” 溫造長慶元年(821)至長慶三年(823)在任 《舊唐書·穆宗紀(jì)》:長慶元年(821)十二月,“(貶)起居舍人溫造朗州刺史”。又本傳:“(李)景儉醉謁丞相,出造為朗州刺史……居四年,召拜侍御史。”《新唐書·地理志四》朗州武陵縣注:“又有右史堰,(長慶)二年(822),刺史溫造增修?!薄度莆摹肪砥呷枩卦臁饿耐觥贩Q:“予自右史貶武陵守?!薄遁浀乇浤俊肪砣墩貞c府碑記》有《李文饒題名》,注:“朗州刺史溫造,長慶三年(823)桃源宮題名?!?br> 裴偃大和中? 《全唐文》卷七五四杜牧《自撰墓銘》:“妻河?xùn)|裴氏,朗州刺史偃之女。先某若干時(shí)卒?!庇志砥呶逦宥拍痢短乒淑吒补倥峋ㄏn仯┠怪俱憽罚骸盎士寄?,終朗州刺史”此“某”即裴偃,乃杜枚岳父。希顏?zhàn)浯笾卸辏?48)。東眷裴氏亦有偃,末署官職,乃“某”同祖兄弟。 崔某大和六年(832)至大和八年(834) 《全唐詩》卷三五九劉禹錫有《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見懷之什時(shí)守吳郡》。按劉禹錫大和六年(832)至八年(834)在蘇州刺史任。 郭仲武約開成至?xí)g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華陰郭氏:“仲武,朗州刺史?!卑矗耗斯觾x曾孫,郭曖孫,郭釗子。其兄仲文、仲恭、仲詞皆仕至文宗時(shí)。 唐伸會(huì)昌中? 《南岳總勝集》卷下:“劉元靖,武昌人……朗州刺史唐伸妻病,求符于元靖。”光緒《湖南通志》謂唐伸武宗朝朗州刺史。 劉濛大中初 《新唐書·劉宗經(jīng)傳》:“子濛……宣宗立,(李)德裕得罪,濛貶朗州刺史。終大理卿。 李訥大中九年(855)至十年(856) 《新唐書》傳:“為浙東觀察使……為下所逐,貶朗州刺史。召為河南尹?!薄顿Y治通鑒》:大中九年(855)“九月乙亥(二十九日),貶李訥為朗州刺史?!薄逗匣抻⒖偧ぬ铺仡}名》:“李訥,大中六年(852)八月自華州防御使授;九年(855)九月貶朗州刺史?!卑矗骸都翁?huì)稽志》作“貶潮州刺史”,誤。 謇宗儒咸通十一年(870)在任 《南楚新聞》:“黔南軍校姓謇者,不記其初名……咸通二年(861)蠻寇侵境……仍更名宗儒……戰(zhàn)而大破蠻寇,余孽皆遁,黔帥表上其功,授朗州刺史。秩滿詣京師,累遷司農(nóng)卿?!薄度莆摹肪戆拴栁尻愂扼簧綇R狀》:“范大夫廟在能龍陽之赤山,山接沅江縣……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前使塞中丞施金帛建廟院?!卑矗糊堦柨h屬朗州,“塞中丞”當(dāng)即“謇中丞”之訛,指謇宗儒。 元虛受咸通中? 《元和姓纂》卷四河南洛陽元氏:“虛受,朗州刺史?!蹦私ㄖ?、貞元間黔中觀察使元全柔曾孫。 張某咸通至乾符間? 《全唐詩》卷六六五羅隱《送朗州張員外》:“圣朝綸閣最延才,須牧生命始入來?!?br> 鄭洿乾符中 《三洞群仙錄》卷一二:“《仙傳拾遺》:張澥,武陵人,幼而好學(xué),常注念于桃源觀,愿遇靈仙以希度世。亦仿佛通感,秘而不言。乾符中,鄭洿出牧武陵?!?br> 段彥謨廣明元年(880) 《資治通鑒》:廣明元年(880)四月,“詔以(段)彥謨?yōu)槔手荽淌贰薄!缎绿茣り惾鍌鳌罚骸皬V明元年(880),以鄭紹業(yè)為荊南節(jié)度使,時(shí)朗州刺史段彥謨方據(jù)荊南,紹業(yè)憚之,逾半歲乃至。” 崔翥中和元年(881)殉職 《新唐書·鄭處訥傳》:“朗州武陵人雷滿者……荊南節(jié)度使高駢擢滿為裨將……自號(hào)‘朗團(tuán)軍’。推滿為帥,(區(qū))景思為司馬,襲州,殺刺史崔翥。詔授朗州兵馬留后?!薄顿Y治通鑒》:中和元年(881)“初,高駢鎮(zhèn)荊南,補(bǔ)武陵蠻雷滿為牙將……逃歸,聚眾千人,襲朗州,殺刺史崔翥,詔以滿為朗州留后?!卑础缎绿茣べ易诩o(jì)》:乾符六年(879),“是歲……荊南將雷滿陷朗州,刺史崔翥死之”。按:“乾符六年”疑誤。 雷滿中和元年(881)至天復(fù)元年(901) 《舊五代史》本傳:“中和初.擅率部兵自廣陵逃歸于朗……唐朝姑務(wù)息兵,即以澧朗節(jié)度使授之?!薄缎挛宕贰繁緜髀酝??!顿Y治通鑒》:中和元年(881)十二月,“(雷滿)襲朗州,殺刺史崔翥,詔以滿為朗州留后”。又:景福元年(892)“(鄧處訥)乃結(jié)朗州刺史雷滿,共攻潭州?!薄缎绿茣し芥?zhèn)表四》:“光化元年(898),置武貞軍節(jié)度使,領(lǐng)澧、朗、溆三州.治澧州。”按:“澧州”乃“朗州”之誤?!杜f唐書·昭宗紀(jì)上》:光化三年(900)七月“戊申.制以武貞軍節(jié)度……朗州刺史……雷滿檢校太保,封馮翊郡王,余如故”。 雷彥威天復(fù)元年(901)至約天祐元年(904) 《資治通鑒》:天復(fù)元年(901)十二月,“武貞節(jié)度使雷滿薨,子彥威自稱留后”。又:天復(fù)三年(903)四月,“(朱全忠)遣使語荊南節(jié)度使成汭、武安節(jié)度使馬殷、武貞節(jié)度使雷彥威,令出兵救(杜)洪?!?br> 雷彥恭約天祐元年(904)至天祐四年(907) 《新唐書·雷滿傳》:“天復(fù)元年(901)卒。子彥威自立……弟彥恭,結(jié)忠義節(jié)度趙匡凝以逐彥威,據(jù)江陵??锬芸锩鲹糁€走朗州?!薄杜f五代史·雷滿傳》:“及死,子彥恭繼之?!薄缎挛宕贰だ诐M傳》:“天祐中,滿卒,子彥恭立……開平元年(907),馬殷發(fā)兵攻彥恭?!卑矗簝蓚鞣Q滿卒,彥恭立,均略去彥威繼立、彥恭逐彥威事?!缎挛宕贰贩Q滿“天祐中卒”,亦誤?!顿Y治通鑒》:開平二年(908)五月,“先是澧州刺史向環(huán)與彥恭相表里,至是亦降于楚,楚始得澧、朗二州?!薄毒艊尽罚骸伴_平三年(909),(秦彥暉)領(lǐng)兵攻朗州,殺其將歐景思,擒節(jié)度使雷彥恭及其宗屬雷彥雄等七人以歸,朗州平?!?br> 五代節(jié)度使、知州軍事、大都督: 張佶梁開平元年(907)至乾化元年(911) 《舊五代史·梁書·列傳七》:“開平初,殷表(張)佶為朗州永順軍節(jié)度使,累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乾化元年(911)夏四月,卒于位?!?br> 馬希范梁乾化元年(911)任 《九國志》卷十一:“希范即(彭)玕之婿也,出鎮(zhèn)朗州,召言為牙校。及希范襲位,溪洞酋長多求款附,乃以言知辰州軍事?!卑矗厚R希范應(yīng)繼張佶節(jié)度朗州,其牙將劉言后歷任知辰州軍事、辰州刺史,至廣順二年(952)才任朗州武平軍兵馬留后。馬希范后又任武安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天成元年十二月又為澧州刺史(《舊五代史·唐書十三》)。 馬希振唐同光二年(924)前至長興二年(931)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五》:“同光二年(924)夏四月癸巳(二十五日),以朗州節(jié)度使馬希振為檢校太傅、兼侍中,依前朗州節(jié)度使。”又《明宗紀(jì)八》:“長興二年(931)八月丙寅(十一日),以武平軍節(jié)度使馬希振依前檢校太尉、兼侍中,充虔州昭信軍節(jié)度使?!?br> 馬希萼晉天福八年(943)至漢乾祐三年(950)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jì)一》:“天福八年(943)三月己丑(十一日),兼知朗州軍州事,朗州武平軍節(jié)度使馬希萼加檢校太尉,進(jìn)封爵邑?!薄杜f五代史·周書·太祖紀(jì)一》:“廣順元年(951)春正月丁丑(十五日),荊南高保融奏:去年(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朗州節(jié)度使馬希萼破潭州;十二月十八日,縊殺馬希廣;至十九日,希萼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平靜江寧遠(yuǎn)等軍節(jié)度使、嗣楚王?!?br> 馬光贊漢乾祐三年(950)至周廣順元年(951) 《九國志》卷十一:“乾祐三年(950)……希萼之攻長沙也,以其子光贊守武陵……王逵、周行逢判于長沙,以所部兵奔?xì)w朗州,廢光贊,奪其印綬,而立馬光惠”按:馬光惠為馬希振子。 馬光惠周廣順元年(951)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二》:“既而光惠耽荒僭侈,軍情不附,遂行廢黜,以言代光惠為留后。時(shí)周廣順二年(952)秋也?!倍毒艊尽肪硎粍t謂:“(王)逵等遂廢光惠,推言權(quán)留后事。時(shí)周廣順元年(951)也?!币馈毒艊尽贰?br> 劉言周廣順元年(951)至廣順三年(953)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jì)三》:“廣順三年(953)春正月乙卯(初四),武平軍兵馬留后劉言奏:‘潭州干戈之后,焚燒殆盡,乞移使府于武陵?!瘡闹?。詔升朗州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丙辰(初五),以武平軍節(jié)度使留后、檢校太尉劉言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行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jié)度兼三司水陸轉(zhuǎn)運(yùn)等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進(jìn)封彭城郡公?!薄毒艊尽肪硎唬簭V順三年(953)“六月,(王)逵率所部兵入朗州,殺言部將鄭政,收言囚于別館?!?br> 潘叔嗣周廣順三年(953) 《九國志》卷十一:廣順三年(953)“八月,周祖下詔……令逵歸治潭州,乃以潘叔嗣權(quán)知朗州軍府事?!?br> 王進(jìn)逵(或王逵)周廣順三年(953)至顯德三年(956) 《新五代史·楚世家第六》:“周廣順三年(953),是時(shí),劉晟……乃舉兵襲武陵,執(zhí)(劉)言殺之,奉表京師,周太祖即以進(jìn)逵為武平軍節(jié)度使。”《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jì)三》:“顯德三年(956)二月癸巳(三十日),荊南上言,朗州節(jié)度使王進(jìn)逵為部將潘叔嗣所殺?!?br> 周行逢周顯德三年(956)至宋建隆三年(962) 《九國志》卷十一:“叔嗣既殺逵,乃迎行逢歸治朗州?!薄杜f五代史·周書·世宗紀(jì)三》:“顯德三年(956)秋七月辛卯朔(初一),以武清軍節(jié)度使、知潭州軍府事周行逢為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尉、兼侍中?!薄缎挛宕贰肪砹骸敖∪辏?62),行逢病?!蟹曜?,子保權(quán)立?!?br> 【待考】 裴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中卷裴氏“喻,朗州刺史?!焙笪毫x陽太守三虎七代孫。 李眾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隴西李氏姑臧房:“眾甫,朗州刺史。” 韓述《元和姓纂》卷四昌黎棘城縣韓氏:“述,朗州刺史?!蹦颂I偾錅喿?,棘皋同祖兄弟。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韓氏稱:“述,都官郎中、閬州刺史。”未知孰是。 薛廷望(或薛庭望)《宋高僧傳》卷一二《唐朗州德山院宣鑒傳》:“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廷(訛作“延”)望堅(jiān)請(qǐng),始居德山”《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朗州德山宣鑒禪師傳):“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號(hào)古德禪院?!薄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啡卵κ戏Q:“庭望,字遂之,虢州刺史?!薄缎绿茣に囄闹救贰啊独m(xù)會(huì)要》四十卷”注:“楊紹復(fù)……薛廷望、于珪、于球等撰,崔鉉監(jiān)修。”按:佛教燈史著作記載難以據(jù)信。如刺朗州,應(yīng)在咸通初,此時(shí)州守也不稱“武陵太守”,而稱“朗州刺史”。正史中及其他可靠文獻(xiàn)中不見薛廷望刺朗州說,尚待考。 郭丞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郡守”:“郭丞,元和間任?!惫┤鄙傧嚓P(guān)史料佐證。 【辨訛】 崔嗣業(yè)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崔嗣業(yè),大歷中朗州刺史。詳《名宦》。”又卷十三《名宦》:“崔嗣業(yè),大歷初,拜刺史。開津石陂及槎陂?!薄缎绿茣さ乩硭摹罚骸袄手菸淞昕ぁh二:武陵(縣),上。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處立開……北塔堰,開元二十七年(739),刺史李璡增修,……考功堰,長慶元年(821),刺史李翱因故漢樊陂開……右史堰,二年(822),刺史溫造增修,……津石陂,本圣歷初,令崔嗣業(yè)開?!鄙现T條均系于“武陵(縣)”下,而武陵縣為朗州附郭,故諸水利工程有刺史也有縣令,前四人均為“刺史”,獨(dú)崔嗣業(yè)為“令”。另:崔嗣業(yè)為圣歷初縣令,而非“大歷中朗州刺史”。嘉靖《常德府志》卷二有:“津石陂,唐圣歷初,崔嗣業(yè)開。” 姚中立《冊(cè)府元龜》卷七〇七:“姚中立為萬年縣令,孟琯為長安縣令,文宗大和九年(836)十一月……貶中立為朗(訛作“郎”)州刺史,琯為硤州刺史,尋再貶中立為昭州司戶參軍,琯為梧州司戶參軍?!卑础杜f唐書·羅立言傳》稱:“長安縣令孟琯貶硤州長史,萬年縣令姚中立朗州長史?!卑矗簭目h令到州刺史是擢不是貶,《冊(cè)府元龜》將“長史”誤作“刺史”。 參考文獻(xiàn): 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3.(宋)王溥撰:《唐會(huì)要》,影印文淵閣藏《四庫全書》本。 4.(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 5.(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年。 6.(宋)路振撰:《九國志》,齊魯書社,1998年。 7.(宋)王欽若等編:《冊(cè)府元龜》,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 8.(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影印光緒十七年長沙刊本。 9.(宋)王象之撰:《輿地紀(jì)勝》,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藏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10.(宋)王存等撰:《新定九域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cè),齊魯書社,1997年 11.(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中華書局,1994年。 12.(宋·嘉泰)沈作賓、施宿等修纂:《會(huì)稽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四冊(cè),杭州出版社,2009年。 13.(宋)陳田夫撰:《南岳總勝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25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4.(宋)贊寧撰:《宋高僧傳》,中華書局,1987年。 15.(宋)道源撰:《景德傳燈錄》,上海書局,1985年。 16.(明)解縉等纂輯:《永樂大典》,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 17.(明·嘉靖)陳洪謨、王儼等纂修:《常德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影印。 18.(清·光緒)李翰章等纂:《湖南通志》,岳麓書社,2009年影印。 19.郁賢浩著:《唐刺史考全編》,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 20.(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中華書局,1966年影印。 21.(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影印嘉慶二十三年鐫本。 22.中華書局編輯部點(diǎn)校:《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 23.羅振玉輯:《芒洛冢墓遺文三編》,《歷代碑志叢書》第八冊(c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24.岑仲勉《金石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5.王仁波主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26.(清)王昶編:《金石萃編》,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 27.(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中華書局,2008年。 28.(唐)唐臨著:《冥報(bào)記》,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9年。 29.(宋)孔延之編;鄒志方點(diǎn)校:《會(huì)稽掇英總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唐)尉遲樞著:《南楚新聞》,(明)陶宗儀纂:《說郛》卷七十三,中國書店,1986年。 31.(宋)陳葆光撰:《三洞群仙錄》,齊魯書社,1997年。 32.陳垣著:《二十史朔閏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 33.《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文物出版社,199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