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貼名為《劉中使帖》,因為保存完好,被書法界所重視,全文41個字,被存放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專家對這件作品進行過詳細的點評:《劉中使帖》字體結(jié)構(gòu)寬博,線條豐滿而又極富彈性。作品中用筆提按頓挫的起伏與律動,體現(xiàn)出顏書強筋的特征。 宋代的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也對這件作品進行過點評:“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駑?!秉c評中的“屈金發(fā)駑”的比喻,揭示帖中的線條彈性之美真的是一陣見血。 顏體的結(jié)構(gòu)以寬博為主,體現(xiàn)線條運動時的豐潤感與彈性的力量美,環(huán)繞連帶頓挫分明、肯定果斷。此外作品還有飄逸灑脫的一面,如“耳”字的長筆直下,其勢迅疾,其意遒勁,如錐畫沙?!秳⒅惺固放c《蔡明遠帖》內(nèi)容雖同屬一般書信,但此帖有一種欣慰之情,溢于筆端?!恫堂鬟h帖》之字,鋒多斂含,律動緩緩;《劉中使帖》則鋒芒耀露,急湍迸流?!岸弊帜┕P拖長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線條一抒為快。且情無盡,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線條更加遒逸聯(lián)綿。第五行二字相聯(lián),六行三字相聯(lián),七行四字相聯(lián),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稱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別有異趣”。 元朝也有為書法家評論稱這件作品“英風烈氣見于筆端”張宴也稱贊說:“觀其運筆點畫,端有聞捷慷慨效忠之態(tài)”。 明代文徵明認為在顏書存世墨跡中“此帖為最”。并且花了很多的時間專門研究這件作品。 釋文: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吁足慰也。 好多專家鑒定完這件作品以后都認為筆法雖然是顏真卿的,但是有些細節(jié)方面卻存在疑點,懷疑是后人高仿的,特別是其后有個收藏界的毒瘤“米大神”,雖然是懷疑,但是還是沒有過硬的證據(jù)來證明是米芾的仿作。同時認為其為真跡的一邊提出了新的證據(jù): 據(jù)明代張丑《清河書畫舫》:“顏真卿大字《瀛州帖》,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張可與家?!庇謸?jù)帖后王芝題跋: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王芝曾從張嘯江處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詢《卜商帖》易得。明代歸項元汴“天籟閣”,后輾轉(zhuǎn)落入廠肆。民初歸李石曾。帖內(nèi)鈐有“三槐”、“悅生”二半印,“紹興”、“張晏私印”、“王芝”、“項元汴印”等鑒藏印。后有元代王英孫、鮮于樞、張彥清、白湛淵、田師孟及明文衡山(文征明)、董思白(董其昌)等題識。明《戲鴻堂》帖刻入。 如此多的書法大家都認為是真跡應該不會有假了,網(wǎng)友們認為這件書法作品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