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書《草書千字文》卷,泥金云龍箋本,縱35.1厘米,橫1172厘米,遼寧博物館藏。 此草書卷于1988年7月27日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書畫鑒定專家組巡回鑒定中被鑒定為:“真跡精”。⑴ 徐邦達先生評宋徽宗《草書千字文》說:“此是徽宗晚年真跡,筆法勁健流暢,稍學懷素,也不為師法所拘,應是極得意筆。”⑵ 楊仁愷先生論此卷草書說:“草法飛動,有如急風驟雨,要不是意在筆先,就不可能表現(xiàn)得如此連綿不斷,大珠小珠錯錯落落,滾木墜石,驚心動魄,具有一種音樂旋律的美,且無一字超出草法的規(guī)范,確已達到揮灑自如、筆不越矩的境地?!雹恰按司聿輹泄P飛動,全長數(shù)丈,一氣呵成,幾無敗筆可尋?!雹?/p> 由于國家文物局的書畫鑒定組專家在鑒定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時無一人有不同意見,又由于徐、楊二先生對此書的推崇論說,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一直被視為遼寧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多年以來,被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多種或大或小、或精印或簡裝的字帖。多年以來,從未有人懷疑過此書的可靠性。 《中國書畫定級圖典》(蕭燕翼主編)一書將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定為“國寶級書畫”:“書法學唐人懷素草法,但全出于自運,筆法勁健流暢。因筆畫挺健似‘瘦筋’,故其所作楷書被稱為‘瘦金書’,此卷草書亦有其意。后歸清內(nèi)府收藏。本幅鈐有清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nèi)府鑒藏印?!肚搴訒嬼场返葧?。此卷為趙佶草書的代表作,且全卷書用泥金云龍箋,長達十一米多而無一接縫,是北宋高度發(fā)達的造紙術的實物證明,故定為國寶”。⑸ 《全彩中國書法藝術史》(劉守安主編)一書也認為:“(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洋洋千字,長達11米多,一氣呵成,毫無倦筆。其章法爭讓穿插,如鳳舞龍翔,筆勢飛動,變幻莫測。通篇圓通流暢,毫無浮滑之象”。⑹ 此卷《草書千文字》果真是“草書的代表作”,“幾無敗筆可尋”,“應是極得意筆”的“徽宗晚年真跡”? 筆者2009年3月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為藝術品鑒定專業(yè)7531班講授《中國書畫鑒定實用教程》時,安排學生對宋徽宗《草書千文字》(字帖)進行鑒析并寫出鑒定意見,學生可以互相討論,但必須獨立完成作業(yè)。在學生討論時,女生一組有人說有幾行字寫得平行雷同,藝術性較差(圖1);男生一組有人指著“巨”等字說寫得太肥,與楷書瘦金體筆性不符(圖2)。 圖1 圖2 學生們的敏銳眼光和大膽分析著實使人吃驚。但這完全符合書畫鑒定的主要鑒定依據(jù):一、著眼于書畫本體的藝術性;二、著眼于書畫作者的藝術風格和筆墨特性。 圖3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中書寫得很差的字其實很多,如頭重腳輕的“萬方”和頭輕腳重的“通”字(圖3)。左右分家的“張”、“映”和上下脫節(jié)的“巨闕”字(圖4)。等等。
圖4 圖5 我們可以通過較為可靠的宋徽宗瘦金書(《臘梅山禽圖》題詩,臺北故宮藏)來分析趙佶的書法筆性:用筆輕佻麻利,結字緊密靈動(圖5)。理性的筆法中不乏氣勢的流暢和意態(tài)的飄逸。《草書千字文》的書寫筆法不免肥濁拖拉,結體粗軟庸俗,如“審”、“黎”、“射”、“嵇”等字(圖6)。其中運筆最拙劣的就是向上的連筆,如“束”、“帷”、“帝”、“煒”、“市”等字(圖7),這說明書者根本不懂運腕用鋒,與宋徽宗的書體筆性風馬牛。人們無法理解一位書寫楷體時筆法精巧瘦勁的書家所寫草書中竟會出現(xiàn)如此肥俗粗濁的筆畫。 圖6 圖7 楊仁愷先生曾說趙佶《草書千文字》中“且無一字超出草法的規(guī)范”。但此卷草書中草法不規(guī)范的字卻不一而足,如“母”:非每非母;“紙”:非姿非紙;“皆”:非湛非皆;“貌”:非翰非貌……(圖8)。顯然書者對草法不甚了了。而諸多論者對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竭力吹捧,則不免眼失察、語失實、鑒失真。從而誤導欣賞者、學習者和研究者的審美標準。 圖8 如果再從考證方面來對宋徽宗《草書千文字》卷進行分析,人們就會更加驚訝,這樣一件北宋皇帝所書寫的十幾米長的高頭大卷,竟然是一件來歷不明的“三無”作品:一、通篇無一方宋、元、明及清初人的收藏印章;二、卷后無一字宋、元、明及清初人的題跋;三、查遍宋、元、明及清初人的文獻資料,無一書曾經(jīng)著錄過此卷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在這一卷款為趙佶畫押的作品上,年代最早的收藏印章是清乾隆皇帝鈐蓋的。那么從北宋宣和年間到清乾隆年間這整整六百年內(nèi),歷經(jīng)南宋、元朝、明代和清初時代,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在何處“躲貓貓”呢? 明人張丑著《清河書畫舫》中有一條關于宋徽宗書《千文》的著錄,于是人們紛紛把這一著錄作為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古代文獻著錄,已見引用此條著錄的書刊有:一、《中國書跡大觀第四卷遼寧省博物館上》,文物出版社、株式會社講談社1992年版;二、《遼寧省博物館藏書畫著錄書法卷》,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三、《古書畫過眼要錄》,徐邦達著,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四、《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五、《中國書畫定級圖典》,蕭燕翼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然而這條著錄是否指的就是這卷“三無”來歷的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是極成問題的。因為張丑根本未見過宋徽宗《草書千文字》,只是在《清河書畫舫》一書中引用了《格古要論》(明曹昭著)中的一句話:“余嘗見宋徽廟御筆書《千文》一軸,其紙首尾長五丈有奇,信乎匹紙三丈也?!雹硕陡窆乓摗匪涍@卷《千文》究竟是楷是行還是草書都未說明,而且尺寸也不符,比傳世的宋徽宗《草書千字文》長了二丈。怎么能狼腿拉到狗腿似的進行想當然的拉郎配,硬說《格古要論》著錄的《千文》就是現(xiàn)在傳世的這件宋徽宗《草書千字文》? 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弄清“三無”的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是在什么時期以及如何炮制出來的。 隨著研究的深入,偽造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蜘絲馬跡漸露端倪。 一、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刻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拓本。這種拓本在明代應有流傳。此拓本草書字體的線條較細,粗細差距不大,依稀可見瘦金體風范,比較符合宋徽宗草書的書風。⑻(圖9) 圖9 二、如果將《宋刻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拓本(圖10)與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墨跡(圖11)進行仔細對比,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草書寫法與拓本草書寫法大體相似,但很多草字的線條粗細相差懸殊,細者如絲,粗者如杵,結字聚散亦多失誤,藝術性不佳,極有可能是依據(jù)拓本仿寫。 圖10 圖11 三、也許是為了故弄玄虛或掩人耳目,也許是考慮到拓本上的一方宮廷巨印不易復制,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偽造者在復制拓本最后的落款時,并未照搬原文的名款,而是抄襲仿寫了明代董其昌在萬歷年間所刻《戲鴻堂法帖》卷二中宋徽宗一段草書后的名款印鑒,企圖造成墨跡與拓本無關的假象。(圖12)由此可以得知制作宋徽宗《草書千文字》的時間上限不可能早于明代萬歷年間。 圖12 四、《宋刻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拓本因屬當代摹刻,不可能有后人的收藏印章。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據(jù)以復制,所以通篇不見宋以后古人藏印。 五、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所使用的泥金龍紋箋紙常常被當作宋徽宗書寫的物證。但這一證據(jù)恰似刻舟求劍。據(jù)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明時還常使用這種紙:“正如宣和龍箋、金粟藏經(jīng)紙,俱可飾裝褫耳”。⑼此紙可能屬熟紙一類,難以用來雙鉤描摹,所以偽造者采用了臨寫的方法復制墨跡本,這就是古代造假者慣用的利用舊紙根據(jù)刻帖的拓本來翻造墨跡的“白翻黑”手法。 六、避諱問題:眾所周知,避諱問題是書畫考證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關于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文字中的避諱字數(shù),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一書中指出了“玄”、“讓”、“殷”、“樹”、“貞”、“敬”、“匡”、“恒”、“朗”等九字。但是文中另有“弦”、“廊”兩字未避諱。此兩字我們可以看到在宋黃庭堅所書《松風閣詩》墨跡中均缺筆避諱。 難道這兩個字黃庭堅需避諱而宋徽宗可以不避諱?徐邦達先生在該書中未作任何說明。 七、贗記問題:“贗記”是筆者在書畫鑒定實踐中提出的鑒定專用名詞,意為“偽造者在書畫贗品中所留下的標記”。徐邦達先生曾說:“作偽者故意在上面露一點破綻,……由此表示:我原是告訴你們這是偽本,不是我有意騙你,看不出來,那是你自己的糊涂,與我無涉,以為這樣可以避免‘陰譴’?!雹卧阼b定古書畫時注意尋找作偽者故意留下的破綻,往往可以十拿九穩(wěn)地識別贗品。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中有沒有作偽者留下的贗記?請看幾個錯得離奇的字:寒來暑往的“來”字,明顯地寫成了“卒”字,“來”字中間的一豎寫成了拐彎的方折形。起翦頗牧的“翦”字寫成了剪刀的“剪”字還刀上出頭成為“力”。還有駭躍超驤的“驤”字在右下角寫出了一個“麗”字,既非驤字又非驪字。(圖13)這些離譜的草書不是贗記又是什么?千字文是古人蒙學時的必修課,難道作為皇帝的趙佶日理萬機忘了怎樣寫么?結論只能說或者是贗記;或者是學問不高的仿寫者的失誤。 圖13 在我們對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三無身世進行清理的過程中,一個嚴肅而尖銳的問題隨之產(chǎn)生:贗品是如何搖身成為“國寶”的?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被有關專家譽之為“幾無敗筆可尋”,“應是極得意筆”。而學習書畫鑒定的在校學生卻認為藝術性不佳:“筆畫排比雷同”,書風不符:“部分線條過肥”。老專家與大學生之間的巨大差異,說明了什么? 當民間常說“鑒定家鑒定書畫(或文物、藝術品),誰來鑒定鑒定家”?人們將如何回應?如何作為? 人非神仙,孰能無過?鑒定如同破案,刑事案件也往往會有難以破解的死案、錯案。問題在于如何認識和對待: 甲:對贗品魚目混珠的認識問題: 是認為“不能把傳統(tǒng)遺產(chǎn)都否定了”,“管它真的假的,只要好的就行”,對贗品的存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還是認識到贗品的低劣水平無疑降低了華夏文明的高度,扭曲了中華藝術的史實,誤導了精神審美的趨向,干擾了書畫經(jīng)典的準則? 乙:對鑒定結論失誤的認識問題: 是把某次鑒定、或某些專家權威的鑒定結論絕對化,奉為金科玉律,矢口否認可能存在的錯誤和問題? 還是努力創(chuàng)建書畫鑒定學學科理論建設,倡導相對科學的書畫鑒定方法,逐步地、系統(tǒng)地解決重要國寶所存在的鑒定問題,增強中國書畫的藝術感染力,正確引導海內(nèi)外的科學書畫藝術鑒賞觀? 丙:書畫鑒定中的贗品失誤度問題: 書畫鑒定中的失誤不可避免,但書畫鑒定中錯鑒的失誤程度必然不同。因此,可以按照被錯鑒書畫的質量,設立贗品失誤度。根據(jù)贗品失誤度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鑒定失誤率來鑒定和衡量鑒定家的真實水平。即以鑒定家本人的鑒定結論是否準確來鑒定鑒定家是否稱職。 贗品失誤度就是由鑒定標的物自身的藝術性所決定的、反映鑒定難易程度和準確性關系的量化指標。該指標以鑒定標準(藝術性)為參照,與鑒定標準的難易程度成反比,而與鑒定結論的失誤率則成正比。 簡單地說:就是書畫的藝術性越高,越能亂真,鑒定的難度必然也越高。一旦出現(xiàn)鑒定錯誤,也屬偶然失誤,贗品失誤度低,同時鑒定失誤率也低,高水平的鑒定家必然失誤度低。 反之,書畫的藝術性差,則鑒定的難度必然不高,但失誤度卻高。如果錯鑒這類書畫,則贗品失誤度高,導致鑒定失誤率也高。鑒定家中的南郭先生,往往在贗品失誤度上過不了關。 試分析鑒定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贗品失誤度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鑒定失誤率: 壹: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八記錄一卷“宋徽宗《草書千文》”:“徽宗《千文》,書法學懷素而腕力弱甚,后題‘宣和壬寅御書’,上用‘御書’印,簽押。有云林、子久及黃琳、袁柳莊諸收藏印。予得之亂后,今已贈人。”⑾ 孫承澤因此卷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的書藝不佳(腕力弱甚),雖然卷上鈐有倪瓚、黃公望、黃琳等元、明人的收藏印,可謂流傳有緒,但孫氏仍疑其不真(“今已贈人”)。孫承澤的鑒定可能正確,無贗品失誤度。徐邦達先生也認可孫鑒,說:“當是別一偽本?!雹?/p> 貳:遼寧省博物館藏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同樣因書者腕力軟弱導致草書筆畫粗細失態(tài),結體松緊失衡,書風不同,書藝平庸,丑形敗筆,有目共睹,贗品失誤度較高,鑒定失誤率也高。那些把宋徽宗《草書千字文》鑒定為“真跡”、“精品”、“代表作”、“國寶”的鑒者,該如何面對自己鑒定結論的贗品失誤度和鑒定失誤率?如何“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 注釋: ?、拧吨袊糯鷷嬭b定實錄》七第3539頁,勞繼雄著,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⑵《徐邦達集三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貳》第651頁,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⑶《書法叢刊》第十四輯第8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取端位兆诓輹ё治摹返?3頁,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伞吨袊鴷嫸増D典》第20頁,蕭燕翼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省度手袊鴷ㄋ囆g史》第211頁,劉守安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⑺《清河書畫舫》第269頁,明張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獭睹票尽返?7、88頁,商務印書館(香港)2008年版。 ?、汀度f歷野獲編》第660頁,明沈德符著,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⑽《古書畫鑒定概論》第24頁,徐邦達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⑾《中國書畫全書》(七)第796-797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版。 ?、型?/p> 原刊于《文化書法》2014年秋季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