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中,伊斯坦布爾曾經(jīng)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奧斯曼帝國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長期作為中東地區(qū)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伊斯坦布爾兼收并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shù)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 兩千多年來,伊斯坦布爾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shù)中心。作為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建于七座山丘上,所以又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在歷史上,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商業(yè)中心,是黑海諸國商船必經(jīng)之路,從亞洲絲綢之路和從中東、歐洲來的商品在這里形成一個集散地,是世界商賈云集地。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初建這座城市后,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后,才開始叫伊斯坦布爾,從那時起,伊斯坦布爾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至今伊斯坦布爾仍是土耳其全國最大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它先后是東羅馬、拜占廷、奧斯曼三大帝國的首都,長期作為中東地區(qū)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并且此城建于亞洲、歐洲兩大洲結(jié)合部,是"絲綢之路"亞洲部分的終點,它與歐亞大陸政治、宗教和藝術(shù)史上的重大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東西方文化、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這里相交流、相滲透,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地區(qū)。 君士坦丁大帝324年憑夢中先知的指示讓拜占庭城成為帝國新首都的理想選址;但其實背后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9月18日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卓里波里斯戰(zhàn)役終于擊敗了剩下與他共治的最后一位羅馬皇帝李錫尼烏斯,結(jié)束了四位皇帝爭斗的時代,并終于結(jié)束了名存實亡的四帝共治體制,而且當時拜占庭城附近的尼科米底亞(今伊斯坦布爾以東100公里的伊茲密特)亦是較高級的羅馬首府城市。六年后的330年,拜占庭(當時更名為新羅馬,后來亦稱君士坦丁波利斯,意指君士坦丁的城市)被正式宣布成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逝世后其兩個兒子瓜分了羅馬帝國,其中君士坦丁堡成為了東部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作為王朝的首都,而且位于歐亞兩陸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獨特位置令它成為各國間的商業(yè)、文化與外交中心。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發(fā)起而奪取耶路撒冷,但十字軍卻轉(zhuǎn)而攻占君士坦丁堡,該市被洗劫和褻瀆。該市隨后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十字軍希望以這個國家代替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分裂成為數(shù)個國家,當中的尼西亞帝國在米哈伊爾八世率領(lǐng)下于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是希臘文化的傳承,并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很多宏偉的教堂得到重修,包括圣索非亞大教堂,曾是世上最大的教堂。東正教的精神領(lǐng)袖,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座現(xiàn)時仍然在伊斯坦布爾法納爾區(qū)的圣喬治大教堂內(nèi)。 在幾個世紀的衰落之后,君士坦丁堡被更多新興而強大的帝國包圍,最明顯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53日的圍城之后進入了君士坦丁堡,該市很快就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拜占庭帝國最后的數(shù)十年,君士坦丁堡因與外間隔絕及日益嚴重的經(jīng)濟破產(chǎn)而衰落,它的人口驟減至三至四萬人,市內(nèi)大片地區(qū)無人居住。因此蘇丹穆罕默德的首要工作是要復原該市的經(jīng)濟,建立了大型的有蓋市集和邀請?zhí)与y了的東正教居民回城居住。俘虜亦被釋放,在城中定居。同時,魯米利亞和安那托利亞地區(qū)的行政首長被下令要運送四千個家庭入城居住,當中包括穆斯林、基督徒或猶太人,組成了一個獨特的多種族社會。蘇丹亦與建了很多各方面的建筑瑰寶,包括托卡比皇宮和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宗教遺址亦賦予地方以興建大型的皇家清真寺(例如在神圣門徒教堂原址與建了法齊赫清真寺),并毗鄰學校、醫(yī)院和公眾浴場。蘇萊曼一世的統(tǒng)治是藝術(shù)和建筑學的一次大型成就。著名的建筑師西蘭設(shè)計了很多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和其他大型的建筑,同時陶藝與書法藝術(shù)亦興旺起來。該市于1890年代開始現(xiàn)代化,興建了大橋、完善的供水系統(tǒng)、鋪設(shè)電燈和引入了有軌電車與電話。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首都由君士坦丁堡遷往安卡拉。在共和國早年,君士坦丁堡被以為會成為共和國新的首都。土耳其政府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語的習慣,在1930年正式將城市名命為“伊斯坦布爾”。1950年代伊斯坦布爾的建筑經(jīng)歷了很大的改變,全市有很多新的道路和工廠建成。有時有些歷史建筑被拆卸以興建現(xiàn)代寬闊的林蔭大道、大街和公眾廣場。該市一度數(shù)目眾多和繁盛的希臘社群,當中剩余的希臘原居民,在1955年伊斯坦布爾大屠殺后,有很多離開回到了希臘。 伊斯坦布爾最著名的宗教建筑“藍色清真寺” 伊斯坦布爾的城市景觀,是由許多宗教團體所共同塑造。最大的宗教團體是伊斯蘭教。宗教少數(shù)群體包括希臘東正教徒、亞美尼亞正教徒、馬龍派天主教徒和塞法迪猶太人。根據(jù)2000年人口普查,伊斯坦布爾共有2691座開放的清真寺、123座開放的教堂和 26座開放的猶太會堂,以及109個穆斯林墓地和57個非穆斯林公墓。有些區(qū)過去曾經(jīng)擁有數(shù)量可觀的這些民族,例如庫姆卡普區(qū)有相當多的亞美尼亞人;巴拉特區(qū)有相當多的猶太人;芬內(nèi)爾區(qū)有相當多的希臘人;尼桑塔希區(qū)和貝伊奧盧區(qū)的一些街區(qū)擁有數(shù)量可觀的黎巴嫩基督徒。但是目前只有極少數(shù)人還留在這些區(qū),因為不是移民國外就是移居到其他區(qū)。在有些區(qū),例如在庫茲袞庫克,一座亞美尼亞教堂與一座猶太會堂相鄰,在路的另一邊是一座希臘東正教教堂,旁邊是一座清真寺。 穆斯林是目前伊斯坦布爾最大的宗教團體。其中,遜尼派是人口最多的教派,但是也有許多當?shù)氐哪滤沽謱儆诎⒘芯S派。2007年,在伊斯坦布爾有2944座開放的清真寺。 自1517年起,伊斯坦布爾成為伊斯蘭哈里發(fā)的駐地,直到1924年,哈里發(fā)的頭銜被廢除,其權(quán)力移交給土耳其國會。1925年9月2日,tekke和tarikats被取締,因為他們的活動被視為與土耳其共和國的政教分離和世俗教育制度不相容。此后,大部分蘇非主義和伊斯蘭其他形式的神秘主義派別的活動改為秘密進行,其中一些教派仍然擁有眾多的追隨者。為了避免仍然有效的這些禁令,這些組織使用“文化協(xié)會”的名稱。 自公元4世紀起,該市就是希臘正教會的精神領(lǐng)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駐地。目前的駐地為芬內(nèi)爾區(qū)的圣喬治教堂。土耳其正教會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各有一位大主教駐在伊斯坦布爾。在保加利亞正教會的自主地位得到其他東正教教會的承認以前,其總部也設(shè)在伊斯坦布爾。土耳其大拉比也駐在伊斯坦布爾。許多地方反映進入伊斯坦布爾的不同團體,主要的有阿爾巴尼亞村、波蘭村和新波斯尼亞。 住在伊斯坦布爾的基督徒,主要是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奧斯曼帝國崩潰過程中,這些非穆斯林的少數(shù)民族被土耳其人驅(qū)逐,民族宗教關(guān)系緊張開始于19世紀20年代,持續(xù)了一個世紀,在1912年到1922年的十年間(巴爾干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達到頂峰。此后,伊斯坦布爾的基督徒人口從1914年的45萬下降至1927年的24萬。今天,大部分留在土耳其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少數(shù)民族都居住在伊斯坦布爾附近。今天在伊斯坦布爾的土著亞美尼亞人數(shù)量約為45,000人(不包括1991年以后從亞美尼亞來到土耳其的近4萬勞工,大多在伊斯坦布爾);而希臘人從1924年的15萬人,下降到目前的僅有大約4000人。目前有6萬伊斯坦布爾希臘人居住在希臘,但繼續(xù)保留其土耳其國籍。 塞法迪猶太人已生活在這座城市超過500年。1492年,安達盧西亞的摩爾人王國滅亡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迫使他們改信基督教,于是他們逃離伊比利亞半島。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二世(1481年至1512年)派遣凱末爾·雷斯率領(lǐng)一支龐大的艦隊前往西班牙,解救塞法迪猶太人。20多萬猶太人逃往丹吉爾、阿爾及爾、熱那亞和馬賽,后來去薩洛尼卡,最后到伊斯坦布爾。蘇丹批準93,000名西班牙猶太人前往奧斯曼帝國避難。另一大批塞法迪猶太人來自西班牙控制的意大利南部。加拉塔的意大利猶太會堂(Italyan Sinagogu)的成員主要是意大利猶太人的后代,伊斯坦布爾目前還有2萬多名塞法迪猶太人。伊斯坦布爾大約有20個猶太會堂,其中最重要的是1951年成立的和平谷猶太會堂,位于貝伊奧盧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