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名勝古跡遍布轄區(qū)各地。鄧州八大景尤為出名,據(jù)歷史記載:鄧州古八景最早見于《嘉靖鄧州志·輿地志》,在其后清順治、康熙、乾隆《鄧州志》都有這方面的記載。鄧州的八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景致不同,名稱也有所變化。 《嘉靖鄧州志·輿地志》記載的鄧州八景為:花洲相跡,此景指花洲書院所在地的百花洲、范文正公祠等;土釜禪林,此景指城西北八十里處的覆釜山及其山上清禪寺的美麗景觀;湍水清流,此景指城北湍河水清景明、商船穿梭的情景;金山紫氣,此景指以現(xiàn)存月牙池為中心的美麗景致;書樓月夜,此景指明月紗籠黌學(xué)(宣圣廟)藏書樓(尊經(jīng)閣)的美景;城閣春風(fēng),此景指建于宋代的春風(fēng)閣屹立城頭之上,追思古人治鄧之功;南塔文峰,此景指市區(qū)大十字西南角的福勝寺內(nèi)福勝寺塔高聳如云、巍峨壯觀的景象;東河蓮舫,此景指盛夏時節(jié),采蓮小舟泛槳東河,田野是金黃待收的麥子,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色。 清《順治鄧州志·輿地志》記載的鄧州八景為:花洲相跡、城閣春風(fēng)、禹廟晴嵐、金山浮翠、湍水清流、鐵祠春煙、紅崖勝概、六門晚照。 這一段時期,正逢康乾盛世,在社會進(jìn)步的同時,相關(guān)的人文景觀也得到了穩(wěn)健的發(fā)展。 時過境遷,物換星移,昔日輝煌的鄧州古八景如今多已景淡色褪,但百花洲(花洲書院)、梵塔(福勝寺塔)、金山紫氣(月牙池)等景致尚存,見證著鄧州歷史的變遷,并被加以保護(hù)修復(fù),成為新時期鄧州新的景觀,為古穰鄧州增光添彩。 今天我們一起去探秘鄧州八大景之一(月牙池) 鄧州市三賢路南段有一座水泥橋,從橋頭北岸沿著土城河往西漫步走去,護(hù)城河水在西南角轉(zhuǎn)向,向北流淌而去。 就在護(hù)城河的西南角,遠(yuǎn)遠(yuǎn)望見高高的土墻上聳立著一個小亭子,這便是傳說中的“紫金山”了,也就是月牙池。 月牙池:南北寬大約100左右,東西長400左右,墻厚20-35米,高20-35米,在土墻環(huán)抱中形成一甕城,呈月牙狀,故名“月牙池”。 月牙池石頭碑文已模糊不清了,僅月字和池字依稀可見。 從月牙池正南城墻上小亭子的位置向北俯瞰月牙池,池底中間是用磚鋪的圓形小廣場,供附近居民和游人健身游玩,在四面土墻合圍的城樓正面刻有:“月牙池”三個字。 從月牙池的西北角城墻上,向東南角眺望月牙池隱隱顯出月牙形狀,因為池底現(xiàn)在種上了樹木,茂盛的樹林遮掩了月牙的輪廓。 從月牙池的西北角池底向東南角眺望月牙池,也能隱約看出月牙形狀。池底并不是在地面以下,而是和城墻外附近的地面同高,城墻是挖護(hù)城河的土在地面上堆砌而成。 據(jù)傳,月牙池為明弘治十二年,鄧州重建外城,在西南角與紫金山相連處,也即土城河拐彎的河灣處,形成了這座小甕城。兩邊依水,叢木蔭密,風(fēng)景清幽,才在明清時列為鄧州八大景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消逝,月牙池已經(jīng)看不出當(dāng)年的壯觀景象,留給后人的只有殘缺的城墻和小亭閣,月牙池內(nèi)栽種的樹木也超出了城墻的高度。 月牙池雖小,形狀稀奇,來歷深遠(yuǎn),值得追溯。月牙池的那份凝重與安詳,成了這座城市為數(shù)不多的景色之一。它永遠(yuǎn)是鄧州人難以忘懷的景觀之一,將銘記于城市骨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