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最開始是混沌不清的,不存在任何物體,也就是無的狀態(tài)。當物體存在之后,才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所以存在,是萬物的初始狀態(tài)。 有是物質(zhì)的存在,而無是虛無。 《圣經(jīng)》中說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有和無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正是因為存在了有,我們才能理解無的概念。正所謂有無相生,虛實相合,陰陽對立。這些才是宇宙中真正的道。 但是有和無的存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有和無,是一種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不同。邏輯思維是一種“非黑即白”的,但是辯證思維更加廣博,是一種可以是亦黑亦白的存在。 辨證思維是一種世界觀。這個世界中的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互相影響,此消彼長。而辯證思維正好是以世界觀為基礎(chǔ),然后對自然世界產(chǎn)生更深的智慧。辯證思維并一層不變的,而是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擁有這種辯證思維,所以他才能夠成為思想家和哲學家。 有一天,蘇格拉底遇到一個年輕人,他正在向眾人宣講什么是“美德”。蘇格拉底就向年輕人虛心求教:“請問,什么是美德?” 年輕人回答道:“不偷盜、不欺騙等品德就是美德啊!” 蘇格拉底又問:“不偷盜就是美德嗎?” 年輕人思考了一下,回答說:“那當然了,偷盜肯定不是美德?!?/p> 蘇格拉底回憶說:“我在軍隊當兵的時候,接受指揮官的命令,讓我潛入敵人的營地,把他們的兵力部署圖偷了出來。請問,我偷到敵人兵力部署圖的行為是什么?”年輕人猶豫了一下,辯解道:“偷盜敵人的東西當然是美德,我說的不偷盜是指不偷盜朋友的東西。偷盜朋友的東西就是惡德!” 蘇格拉底又問:“又有一次,我一個好朋友遭到很多打擊,失去了活著的希望。他準備在夜里用一把刀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后,便偷偷溜進他的臥室,把他的尖刀偷了出來,使他免于一死。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啊?”年輕人仔細想了想,覺得這也不是惡德。年輕人忽然覺得,自己對于美德的認識還不夠。便開始向蘇格拉底虛心請教。 其實這個年輕人就是用邏輯思維思考問題。覺得事情非黑即白。問題的答案好像只有一個。但是“無”的狀態(tài)是無限的,而“有”的狀態(tài)也有萬千。比如說,水是液態(tài),低溫下就變成了固態(tài),當溫度再度升高,就升華成了氣體。所以辯證性的思維更能夠明白時間萬物的真理。 而抽象和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有”即是具體,“無”也就是抽象。當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僅僅將問題局限于已有的層面。那么我們得出來的答案,也將局限在有的范疇。如果我們能夠?qū)栴}上升到無的抽象層面。那么我們能夠給出的答案,將是無限廣闊的。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