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名:補(bǔ)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補(bǔ)養(yǎng)之劑) 總 結(jié):補(bǔ)脾升陽瀉火 組 成:黃芩﹑黃連﹑石膏﹑柴胡﹑升麻﹑羌活﹑人參﹑蒼朮﹑黃耆﹑甘草 主 治: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右關(guān)脈緩弱,或弦、或浮數(shù)。 歸 經(jīng):足太陰陽明少陽藥 方 義:1.柴胡、升麻、羌活--助陽益胃以升清氣。 2.人參、蒼朮、黃耆、甘草--益氣除濕以補(bǔ)脾胃。 3.黃芩、黃連、石膏--涼心清胃以瀉陰火。 煎服法:每服三錢,或五錢。 升陽散火湯 □ 方源:《內(nèi)外傷辨惑論》 補(bǔ)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方源:《脾胃論》 □ 藥物組成: 黃芪 蒼術(shù)(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曬干,銼碎,炒) 甘草炙 羌活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兩半 黃連酒炒五錢 黃芩炒 人參七錢 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shí)去之,從權(quán)) □ 功用: □ 主治: 損傷脾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 配伍特點(diǎn): 用黃芪、人參、白術(shù)、升麻、柴胡、炙甘草、蒼術(shù)、羌活等以補(bǔ)脾升陽治本,佐以苦寒的黃芩、黃連、黃柏和甘寒的生石膏、生地黃等以苦寒瀉火以治標(biāo) 升陽散火湯方名:□ 藥物組成: 葛根 柴胡 羌活 獨(dú)活 人參 白芍各15g 柴胡24g 生甘草6g 炙甘草9g 防風(fēng)1.5g □ 功用: 升陽解郁,清熱散火。 □ 主治: 陽經(jīng)火郁。癥見四肢發(fā)熱,或肌表發(fā)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 □ 配伍特點(diǎn): 以益氣升陽之羌活、防風(fēng)、柴胡、升麻與收斂之白芍同用。 火郁湯 □ 方源:《蘭室秘藏》 □ 藥物組成: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 防風(fēng) 炙甘草各五錢 □ 主治:《蘭室秘藏》:五心煩熱?!吨敝浮罚菏肿阈陌l(fā)熱。 □ 配伍特點(diǎn):以益氣升陽之羌活、防風(fēng)、柴胡、升麻與收斂之白芍同用。 臨床常用中醫(yī)方劑注:個(gè)別方劑中的藥物與原方可能有所出入,這與方劑的出處不同和個(gè)人用藥習(xí)慣有關(guān);為了便于查找方劑,在方劑分類上也與有關(guān)方書不同。補(bǔ)氣壯陽劑 理中丸 黨參30克 白術(shù)15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小建中湯 白芍30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大棗10克 飴糖生姜三片 四君子湯 黨參30克 白術(shù)15克 茯苓15克 甘草10克 八珍湯 黨參30克 白術(shù)15克 茯苓15克 甘草10克熟地30克 白芍15克 當(dāng)歸20克 川芎10克 參苓白術(shù)散 黨參30克 茯苓30克 白術(shù)15克 炒扁豆20克 陳皮15克 山藥15克 蓮子15克 砂仁15克 薏苡仁30克桔梗15克 甘草10克 補(bǔ)中益氣湯 炙黃芪30克 白術(shù)15克 陳皮15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黨參30克 當(dāng)歸15克 炙甘草10克 玉屏風(fēng)散 黃芪30克 防風(fēng)10克 白術(shù)15克 生脈散 麥冬15克 五味子10克 白參15克 保元湯 黨參30克 黃芪30克 肉桂10克 甘草10克 益氣聰明湯 蔓荊子10克 黨參30克 葛根15克 升麻10克、黃芪30克 白芍15克 黃柏10克 甘草10克 腎氣丸 熟地30克 山藥15克 山萸15克 丹皮10克 茯苓15克 澤瀉10克 肉桂10克 制附子10克 贊育丹 熟地30克 枸杞20克 山萸肉15克 肉蓯蓉15克 當(dāng)歸15克 制附子10克 肉桂10克 韭子10克 巴戟15克 蛇床子15克 真武湯 茯苓20克 白芍15克 白術(shù)15克 附子10克 生姜三片 溫脾湯 黨參30克 附子10克 干姜15克 當(dāng)歸15克 大黃10克 甘草10克 補(bǔ)血滋陰劑 四物湯 生地30克 白芍15克 當(dāng)歸20克 川芎10克 當(dāng)歸補(bǔ)血湯 當(dāng)歸20克 黃芪30克 歸脾湯 白術(shù)15克 黨參30克 黃芪30克 當(dāng)歸15克 茯神15克 遠(yuǎn)志15克 炒棗仁30克 木香10克 龍眼肉20 克 大棗10克 甘草10克 生姜三片 六味地黃丸 熟地30克 山藥15克 山芋肉15克 丹皮15克 茯苓30克 澤瀉15克 炙甘草湯 黨參30克 桂枝10克 生地20克 麥冬15克 火麻仁20克 大棗10克 阿膠20克〔烊化均兩次沖服〕生姜三片 一貫煎 沙參20克 麥冬15克 生地20克 當(dāng)歸15克 枸杞20克 川楝15克 百合固金湯 百合15克 生地20克 熟地20克 玄參15克 川貝10克 桔梗15克 麥冬15克 白芍15克 當(dāng)歸15克甘草10克 養(yǎng)陰清肺湯 生地30克 麥冬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川貝10克 元參30克 薄荷5克 甘草10克 葉氏養(yǎng)胃湯 沙參30克 石斛15克 玉竹15克 麥冬20克 扁豆20克 桑葉15克 活血化瘀 補(bǔ)陽還五湯 赤芍15克 川芎15克 當(dāng)歸15克 地龍15克 黃芪30克 桃仁15克 紅花15克 失笑散 靈脂15克蒲黃15克(包煎) 血府逐瘀湯 當(dāng)歸15克 地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甘草10克枳殼15 赤芍15克 元胡10克 川芎15克 桔梗10克牛膝20克 通竅活血湯 節(jié)蒲15克大棗10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紅花15老蔥三段生姜三片 隔下逐瘀湯 桃仁15克 丹皮15克赤芍15克烏藥15克元胡15克當(dāng)歸15克川芎15克靈脂15克紅花15克枳殼10克香附15克甘草10克 少腹逐瘀湯 茴香15克炒姜15克元胡15克靈脂15克沒藥10克川芎15克當(dāng)歸15克蒲黃15克(包煎)官桂10克赤芍15克 身痛逐瘀湯 牛膝15克地龍15克香附15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當(dāng)歸15克川芎10克黃芪20克蒼術(shù)10克黃柏10克五靈脂15克桃仁15克沒藥10克紅花15克甘草10克 復(fù)元活血湯 柴胡10克瓜簍15克當(dāng)歸15克甘草10克甲珠10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大黃10克 小薊飲子 小薊15克藕節(jié)15克蒲黃10克(包煎)川木通10克滑石15克生地20克當(dāng)歸15克甘草10克黑梔子15克淡竹葉10克 疏肝理氣 柴胡舒肝湯 柴胡15克陳皮15克香附15克枳殼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逍遙散 當(dāng)歸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20克白術(shù)15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痛瀉要方 陳皮15克白芍20克防風(fēng)15克白術(shù)15克 木香順氣丸 木香10克陳皮15克青皮15克香附15克蒼術(shù)20克厚樸15克砂仁15克榔片15克枳殼15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人參健脾丸 黨參30克茯苓20克白術(shù)15克陳皮15克肉蔻10克木香10克黃連10克焦三仙各15克砂仁15克甘草10克 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20克薤白15克清半夏10克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 枳實(shí)15克薤白15克桂枝10克爪簍15克厚樸15克 半夏厚樸湯 姜半夏10克厚樸15克蘇梗15克茯苓20克生姜三片 厚樸溫中湯 厚樸15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草蔻10克木香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良附丸 高良姜10克香附15克 金鈴子散 川楝子15克元胡15克 木香檳榔丸 木香10克檳榔15克青皮15克陳皮15克枳殼15克黃柏10克黃連10克三梭10克莪術(shù)15克大黃10克黑丑10克香附15克 潤下劑 潤腸丸 當(dāng)歸15克生地30克枳殼15克火麻仁30克桃仁15克 鎮(zhèn)肝熄風(fēng)劑 天麻鉤藤飲 天麻15克鉤藤20克石決明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益母草20克夜交藤20克茯苓20克寄生10克 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白芍20克草10克牛膝30克生牡蠣30克生龍骨30克生龜板30克天冬15克生麥芽30克代赭石30克川楝子15克茵陳15克元參15克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姜半夏10克茯苓30克陳皮15克白術(shù)15克天麻15克甘草10克大棗5克生姜三片 地黃飲子 山茱芋15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節(jié)蒲15克遠(yuǎn)志15克茯苓15克蓯蓉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巴戟天15克 祛濕化痰劑 二陳湯 姜半夏10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溫膽湯 清半夏10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竹茹15克枳實(shí)15克甘草10克 清中湯 陳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黃連10克梔子15克、草蔻10克甘草10克 八正散 川木通10克車前子30克(包)萹蓄15克大黃10克滑石15克瞿麥15克梔子10克燈芯草3克甘草10克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15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20克車前20克(包)澤瀉15克川木通10克當(dāng)歸15克甘草10克 導(dǎo)赤散 生地30克川木通10克竹葉15克甘草10克 清金化痰湯 川貝10克桑皮15克瓜蔞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麥冬15克知母10克桔梗15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小陷胸湯 黃連10克清半夏10克瓜簍20克 萆薢分清飲 萆薢15克益智仁15克菖蒲15克烏藥15克 完帶湯 白術(shù)15克山藥15克黨參30克白芍15克蒼術(shù)30克車前子30克(包)黑芥穗15克陳皮15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 苓桂術(shù)甘湯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術(shù)15克甘草10克 平胃散 厚樸15克蒼術(shù)20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大棗5克生姜三片 藿香正氣散 藿香15克大腹皮15克紫蘇15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陳皮15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5克厚樸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 二妙散 黃柏10克 蒼術(shù)30克 茵陳術(shù)附湯 茵陳20克白術(shù)15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五苓散 茯苓30克澤瀉15克桂枝10克白術(shù)15克豬苓15克 豬苓湯 豬苓15克茯苓20克澤瀉15克滑石20克阿膠15克〔烊化約兩次沖服〕 五皮散 陳皮15克茯苓皮30克姜皮10克桑皮15克大腹皮15克 固澀劑 牡蠣散 煅牡蠣30克黃芪30克浮小麥30克麻黃根15克 四神丸 肉蔻10克補(bǔ)骨脂15克五味子15克吳茱萸10克 金鎖固精丸 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芡實(shí)20克蓮須15克沙苑子15克 桑螵蛸散 桑螵蛸15克黨參30克茯苓15克煅龍骨15克龜板20克、菖蒲15克遠(yuǎn)志15克當(dāng)歸15克 縮泉丸 烏藥15克益智15克 鞏緹散 熟地30克茯苓10克菟絲子15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15克山藥15克韭子10克補(bǔ)骨脂15克附子10克白術(shù)15克 安神劑 天王補(bǔ)心丹 柏子仁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15克當(dāng)歸15克生地20克桔梗10克元參15克丹參15克黨參20克麥冬15克天冬15克遠(yuǎn)志15克砂仁10克炒棗仁30克 酸棗仁湯 酸棗仁30克知母10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養(yǎng)心湯 黨參30克黃芪20克當(dāng)歸15克川芎10克茯神30克柏仁20克甘草10克 清熱劑 清胃散 升麻10克黃連10克當(dāng)歸15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 青蒿鱉甲湯 青蒿15克生鱉甲30克知母1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 清骨散 銀柴胡10克胡連10克秦艽15克生鱉甲30克地骨皮20克青蒿15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 瀉白散 桑皮15克地骨皮15克甘草10克粳米20克 清營湯 節(jié)蒲15克丹參20克玄參20克生地20克麥冬15克雙花30克連翹15克竹葉10克黃連10克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生地30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 黃連解毒湯 黃連10克黃柏10克黃芩15克梔子10克 五味消毒飲 天葵子15克菊花15克雙花30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 半夏瀉心湯 清半夏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干姜10克黨參20克大棗10克甘草10克 葛根芩連湯 葛根15克 黃芩15克 黃連10克 降逆止嘔劑 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2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黨參15克姜半夏10克甘草10克大棗10克生姜三片 橘皮竹茹湯 陳皮15克竹茹15克黨參15克甘草10克大棗10克生姜三片 丁香柿蒂湯 丁香5克柿蒂10克黨參15克 生姜三片 止咳平喘劑 小青龍湯 桂枝15克麻黃10克芍藥15克細(xì)辛4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止嗽散 白前15克陳皮15克桔梗15克紫蘇15克荊芥10克百部15克甘草10 克 蘇子降氣湯 蘇子15克清半夏10克桔梗15克當(dāng)歸15克前胡15克肉桂10克厚樸15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黨參20克 定喘湯 白果10克麻黃10克款冬15克清半夏10克桑皮15克杏仁10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 麻杏石甘湯 麻黃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石膏20克 解表劑 銀翹散 雙花30克連翹15克竹葉19克荊芥10克牛蒡子15克豆豉15克薄荷10克桔梗15克蘆根15克甘草10克 桑菊飲 桑葉15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連翹15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蘆根15克甘草10克 川芎茶調(diào)散 川芎15克荊芥10克羌活15克防風(fēng)10克細(xì)辛4克白芷15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 小柴胡湯 清半夏10克黨參20克黃芩15克大棗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新加香薷飲 香薷15克豆豉15克雙花20克連翹15克厚樸10克 人參敗毒散 黨參20克茯苓20克枳殼15克桔梗15克前胡15克柴胡10克羌活15克獨(dú)活15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 蠲痹劑 九味羌活湯 羌活15克防風(fēng)15克細(xì)辛3克蒼術(shù)20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黃芩10克生地2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蔥白三段 當(dāng)歸拈痛湯 當(dāng)歸15克羌活15克防風(fēng)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茵陳15克黃芩15克葛根10克蒼術(shù)20克白術(shù)15克苦參10克升麻10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 獨(dú)活寄生湯 獨(dú)活15克寄生20克秦艽15克防風(fēng)15克細(xì)辛4克川芎15克當(dāng)歸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牽正散 白附子10克全蝎5克姜蠶15克 蠲痹湯: 附子10克當(dāng)歸15克黃芪20克桂枝15克防風(fēng)15克羌活15克甘草10克 消風(fēng)散 荊芥15克防風(fēng)15克蟬退!5克胡麻15克苦參15克蒼術(shù)15克知母10克石膏20克牛蒡子15克川木通10克當(dāng)歸15克熟地20克甘草10克 當(dāng)歸飲子 當(dāng)歸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黃芪20克首烏20克白蒺藜15克荊芥15克甘草10克(“四物三色荊防草”方,既此方加防風(fēng)) 羌活勝濕湯 羌活15克獨(dú)活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蔓荊子15克藁本10克防風(fēng)15克 黃柏蒼術(shù)湯 黃柏10克蒼術(shù)20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防己20克威靈仙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龍膽草15克羌活15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神曲15克 民間中醫(yī)用藥經(jīng)驗(yàn)整理十二經(jīng)引經(jīng)藥 1 手少陰心經(jīng): 熱證黃連,寒證細(xì)辛 附:第10條說“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經(jīng)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 四時(shí)用藥 六淫各證用藥 (四)濕 頭部用藥 眉目用藥 鼻病用藥 耳病用藥 口病用藥 舌病用藥 十二經(jīng)引經(jīng)藥 十二經(jīng)瀉火藥 十二經(jīng)引經(jīng)藥 (一)、手太陰肺經(jīng)藥歌訣 問君大腸何藥補(bǔ),左旋牡蠣白龍骨。 阿膠百部五味子,綿州黃芪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fēng),澤瀉葶藶瀉肺經(jīng)。 更有枳殼桑白皮,瀉肺一般六味用。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干姜白蔻仁。 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栝樓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與升麻,蓮須蔥白用幾根。 (一)、手陽明大腸經(jīng)藥 補(bǔ)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 桔梗米殼柯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 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qiáng)。 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shí)能溫腸。 引藥盡皆同胃經(jīng),桃花條芩涼大腸。 (二)、手厥陰心包經(jīng)藥歌訣 地黃一味補(bǔ)心絡(luò),瀉用烏藥并枳殼。 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二)、手少陽三焦經(jīng)藥 滋補(bǔ)三焦用益智,更甘草、與黃芪。 瀉用梔子并澤瀉,溫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三)、手少陰心經(jīng)藥歌訣 問君何藥補(bǔ)心經(jīng),遠(yuǎn)志山藥共麥冬。 棗仁當(dāng)歸天竺黃,六味和來大有功。 玄胡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qiáng)。 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共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xì)辛獨(dú)活湯。 (三)、手太陽小腸經(jīng)藥 小腸石斛牡蠣補(bǔ),瀉用木通共紫蘇。 蓮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如需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 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藁本。 (四)、足太陰脾經(jīng)藥 補(bǔ)脾人參綿黃芪,扁豆白術(shù)共陳皮。 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shí)蒼術(shù)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shí),石膏大黃青皮奇。 溫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陽明胃經(jīng) 補(bǔ)胃必須蒼白術(shù),半夏扁豆綿黃芪。 芡實(shí)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shí)。 更添芒硝和大黃,多加石膏瀉更急。 溫胃丁香與藿香,益智吳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和條芩,滑石黃連玄花粉。 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五)、足厥陰肝經(jīng)藥 滋補(bǔ)肝經(jīng)棗仁巧,薏仁木瓜與阿膠。 瀉肝柴胡并枳殼,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 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陽膽經(jīng) 補(bǔ)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jīng)。 溫用陳皮與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之藥同肝經(jīng)。 (六)、足少陰腎經(jīng)藥 補(bǔ)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 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和芡實(shí)。 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bǔ)腎經(jīng)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dāng)。 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 (六)、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橘核菖蒲補(bǔ)肝經(jīng),益智續(xù)斷龍骨良。 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韋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 甘草梢,亦屬?zèng)?,引用盡皆同小腸 十二經(jīng)脈的引經(jīng)藥 ①手少陰心經(jīng):黃連、細(xì)辛; ②手太陽小腸經(jīng):藁本、黃柏; ③足少陰腎經(jīng):獨(dú)活、肉桂(桂枝); ④足太陽膀胱經(jīng):羌活; ⑤手太陰肺經(jīng):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⑥手陽明大腸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⑦足陽明胃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⑧足太陰脾經(jīng):升麻、蒼術(shù)、葛根、白芍; ⑨手厥陰心包絡(luò)經(jīng):柴胡、牡丹皮; ⑩手少陽三焦經(jīng):連翹、柴胡,其中上焦為地骨皮,中焦為青皮,下焦為附子; ⑾ 足厥陰肝經(jīng):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⑿足少陽膽經(jīng):柴胡、青皮。 十二經(jīng)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 梔子、黃芩——瀉肺火; 白芍——瀉脾火; 柴胡、黃連——瀉肝膽火; 知母——瀉腎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黃芩——瀉三焦火; 黃柏——瀉膀胱火; 石膏——瀉胃火; 柴胡、黃連、黃芩——瀉心包絡(luò)火。 方劑的常和變 常和變是相互對(duì)立而又統(tǒng)一的?!俺!笔鞘挛锏钠毡橐?guī)律,“變”是事物的特殊規(guī)律,普遍規(guī)律常寓于特殊規(guī)律之中。因此,不知常就談不上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