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用分布式鎖?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業(yè)務(wù)場景。 圖片來自 Pexels 為什么用分布式鎖? 系統(tǒng) A 是一個電商系統(tǒng),目前是一臺機(jī)器部署,系統(tǒng)中有一個用戶下訂單的接口,但是用戶下訂單之前一定要去檢查一下庫存,確保庫存足夠了才會給用戶下單。 由于系統(tǒng)有一定的并發(fā),所以會預(yù)先將商品的庫存保存在 Redis 中,用戶下單的時候會更新 Redis 的庫存。 此時系統(tǒng)架構(gòu)如下: 但是這樣一來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假如某個時刻,Redis 里面的某個商品庫存為 1。 此時兩個請求同時到來,其中一個請求執(zhí)行到上圖的第 3 步,更新數(shù)據(jù)庫的庫存為 0,但是第 4 步還沒有執(zhí)行。 而另外一個請求執(zhí)行到了第 2 步,發(fā)現(xiàn)庫存還是 1,就繼續(xù)執(zhí)行第 3 步。這樣的結(jié)果,是導(dǎo)致賣出了 2 個商品,然而其實庫存只有 1 個。 很明顯不對?。∵@就是典型的庫存超賣問題。此時,我們很容易想到解決方案:用鎖把 2、3、4 步鎖住,讓他們執(zhí)行完之后,另一個線程才能進(jìn)來執(zhí)行第 2 步。 按照上面的圖,在執(zhí)行第 2 步時,使用 Java 提供的 Synchronized 或者 ReentrantLock 來鎖住,然后在第 4 步執(zhí)行完之后才釋放鎖。 這樣一來,2、3、4 這 3 個步驟就被“鎖”住了,多個線程之間只能串行化執(zhí)行。 但是好景不長,整個系統(tǒng)的并發(fā)飆升,一臺機(jī)器扛不住了?,F(xiàn)在要增加一臺機(jī)器,如下圖: 增加機(jī)器之后,系統(tǒng)變成上圖所示,我的天!假設(shè)此時兩個用戶的請求同時到來,但是落在了不同的機(jī)器上,那么這兩個請求是可以同時執(zhí)行了,還是會出現(xiàn)庫存超賣的問題。 為什么呢?因為上圖中的兩個 A 系統(tǒng),運(yùn)行在兩個不同的 JVM 里面,他們加的鎖只對屬于自己 JVM 里面的線程有效,對于其他 JVM 的線程是無效的。 因此,這里的問題是:Java 提供的原生鎖機(jī)制在多機(jī)部署場景下失效了,這是因為兩臺機(jī)器加的鎖不是同一個鎖(兩個鎖在不同的 JVM 里面)。 那么,我們只要保證兩臺機(jī)器加的鎖是同一個鎖,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此時,就該分布式鎖隆重登場了。 分布式鎖的思路是:在整個系統(tǒng)提供一個全局、唯一的獲取鎖的“東西”,然后每個系統(tǒng)在需要加鎖時,都去問這個“東西”拿到一把鎖,這樣不同的系統(tǒng)拿到的就可以認(rèn)為是同一把鎖。 至于這個“東西”,可以是 Redis、Zookeeper,也可以是數(shù)據(jù)庫。文字描述不太直觀,我們來看下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庫存超賣場景在分布式部署系統(tǒng)的情況下使用 Java 原生的鎖機(jī)制無法保證線程安全,所以我們需要用到分布式鎖的方案。 那么,如何實現(xiàn)分布式鎖呢?接著往下看! 基于 Redis 實現(xiàn)分布式鎖 上面分析為啥要使用分布式鎖了,這里我們來具體看看分布式鎖落地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樣處理。 ①常見的一種方案就是使用 Redis 做分布式鎖 使用 Redis 做分布式鎖的思路大概是這樣的:在 Redis 中設(shè)置一個值表示加了鎖,然后釋放鎖的時候就把這個 Key 刪除。 具體代碼是這樣的: // 獲取鎖 // NX是指如果key不存在就成功,key存在返回false,PX可以指定過期時間 SET anyLock unique_value NX PX 30000 // 釋放鎖:通過執(zhí)行一段lua腳本 // 釋放鎖涉及到兩條指令,這兩條指令不是原子性的 // 需要用到redis的lua腳本支持特性,redis執(zhí)行l(wèi)ua腳本是原子性的 if redis.call('get',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KEYS[1]) else return 0 end 這種方式有幾大要點(diǎn):
這時避免了一種情況:假設(shè) A 獲取了鎖,過期時間 30s,此時 35s 之后,鎖已經(jīng)自動釋放了,A 去釋放鎖,但是此時可能 B 獲取了鎖。A 客戶端就不能刪除 B 的鎖了。 除了要考慮客戶端要怎么實現(xiàn)分布式鎖之外,還需要考慮 Redis 的部署問題。 Redis 有 3 種部署方式:
使用 Redis 做分布式鎖的缺點(diǎn)在于:如果采用單機(jī)部署模式,會存在單點(diǎn)問題,只要 Redis 故障了。加鎖就不行了。 采用 Master-Slave 模式,加鎖的時候只對一個節(jié)點(diǎn)加鎖,即便通過 Sentinel 做了高可用,但是如果 Master 節(jié)點(diǎn)故障了,發(fā)生主從切換,此時就會有可能出現(xiàn)鎖丟失的問題。 基于以上的考慮,Redis 的作者也考慮到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 RedLock 的算法。 這個算法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假設(shè) Redis 的部署模式是 Redis Cluster,總共有 5 個 Master 節(jié)點(diǎn)。 通過以下步驟獲取一把鎖:
但是這樣的這種算法還是頗具爭議的,可能還會存在不少的問題,無法保證加鎖的過程一定正確。 ②另一種方式:Redisson 此外,實現(xiàn) Redis 的分布式鎖,除了自己基于 Redis Client 原生 API 來實現(xiàn)之外,還可以使用開源框架:Redission。 Redisson 是一個企業(yè)級的開源 Redis Client,也提供了分布式鎖的支持。我也非常推薦大家使用,為什么呢? 回想一下上面說的,如果自己寫代碼來通過 Redis 設(shè)置一個值,是通過下面這個命令設(shè)置的: SET anyLock unique_value NX PX 30000 這里設(shè)置的超時時間是 30s,假如我超過 30s 都還沒有完成業(yè)務(wù)邏輯的情況下,Key 會過期,其他線程有可能會獲取到鎖。 這樣一來的話,第一個線程還沒執(zhí)行完業(yè)務(wù)邏輯,第二個線程進(jìn)來了也會出現(xiàn)線程安全問題。 所以我們還需要額外的去維護(hù)這個過期時間,太麻煩了~我們來看看 Redisson 是怎么實現(xiàn)的? 先感受一下使用 Redission 的爽: Config config = new Config(); config.useClusterServers() .addNodeAddress('redis://192.168.31.101:7001') .addNodeAddress('redis://192.168.31.101:7002') .addNodeAddress('redis://192.168.31.101:7003') .addNodeAddress('redis://192.168.31.102:7001') .addNodeAddress('redis://192.168.31.102:7002') .addNodeAddress('redis://192.168.31.102:7003'); RedissonClient redisson = Redisson.create(config); RLock lock = redisson.getLock('anyLock'); lock.lock(); lock.unlock(); 就是這么簡單,我們只需要通過它的 API 中的 Lock 和 Unlock 即可完成分布式鎖,他幫我們考慮了很多細(xì)節(jié):
這樣的話,就算一直持有鎖也不會出現(xiàn) Key 過期了,其他線程獲取到鎖的問題了。
這里稍微貼出來其實現(xiàn)代碼: // 加鎖邏輯 private <T> RFuture<Long> tryAcquireAsync(long leaseTime, TimeUnit unit, final long threadId) { if (leaseTime != -1) { return tryLockInnerAsync(leaseTime, unit, threadId, RedisCommands.EVAL_LONG); } // 調(diào)用一段lua腳本,設(shè)置一些key、過期時間 RFuture<Long> ttlRemainingFuture = tryLockInnerAsync(commandExecutor.getConnectionManager().getCfg().getLockWatchdogTimeout(), TimeUnit.MILLISECONDS, threadId, RedisCommands.EVAL_LONG); ttlRemainingFuture.addListener(new FutureListener<Lo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Complete(Future<Long> future) throws Exception { if (!future.isSuccess()) { return; } Long ttlRemaining = future.getNow(); // lock acquired if (ttlRemaining == null) { // 看門狗邏輯 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threadId); } } }); return ttlRemainingFuture; } <T> RFuture<T> tryLockInnerAsync(long leaseTime, TimeUnit unit, long threadId, RedisStrictCommand<T> command) { internalLockLeaseTime = unit.toMillis(leaseTime); return commandExecutor.evalWriteAsync(getName(), LongCodec.INSTANCE, command, 'if (redis.call('exists', KEYS[1]) == 0) then ' + 'redis.call('hset', KEYS[1], ARGV[2], 1); ' + 'redis.call('pexpire', KEYS[1], ARGV[1]); ' + 'return nil; ' + 'end; ' + 'if (redis.call('hexists', KEYS[1], ARGV[2]) == 1) then ' + 'redis.call('hincrby', KEYS[1], ARGV[2], 1); ' + 'redis.call('pexpire', KEYS[1], ARGV[1]); ' + 'return nil; ' + 'end; ' + 'return redis.call('pttl', KEYS[1]);', Collections.<Object>singletonList(getName()), internalLockLeaseTime, getLockName(threadId)); } // 看門狗最終會調(diào)用了這里 private void 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final long threadId) { if (expirationRenewalMap.containsKey(getEntryName())) { return; } // 這個任務(wù)會延遲10s執(zhí)行 Timeout task = commandExecutor.getConnectionManager().newTimeout(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Timeout timeout) throws Exception { // 這個操作會將key的過期時間重新設(shè)置為30s RFuture<Boolean> future = renewExpirationAsync(threadId); future.addListener(new FutureListener<Boolea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Complete(Future<Boolean> future) throws Exception { expirationRenewalMap.remove(getEntryName()); if (!future.isSuccess()) { log.error('Can't update lock ' + getName() + ' expiration', future.cause()); return; } if (future.getNow()) { // reschedule itself // 通過遞歸調(diào)用本方法,無限循環(huán)延長過期時間 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threadId); } } }); } }, internalLockLeaseTime / 3, TimeUnit.MILLISECONDS); if (expirationRenewalMap.putIfAbsent(getEntryName(), new ExpirationEntry(threadId, task)) != null) { task.cancel(); } } 另外,Redisson 還提供了對 Redlock 算法的支持,它的用法也很簡單: RedissonClient redisson = Redisson.create(config); RLock lock1 = redisson.getFairLock('lock1'); RLock lock2 = redisson.getFairLock('lock2'); RLock lock3 = redisson.getFairLock('lock3'); RedissonRedLock multiLock = new RedissonRedLock(lock1, lock2, lock3); multiLock.lock(); multiLock.unlock(); 小結(jié):本節(jié)分析了使用 Redis 作為分布式鎖的具體落地方案以及其一些局限性,然后介紹了一個 Redis 的客戶端框架 Redisson,這也是我推薦大家使用的,比自己寫代碼實現(xiàn)會少 Care 很多細(xì)節(jié)。 基于 Zookeeper 實現(xiàn)分布式鎖 常見的分布式鎖實現(xiàn)方案里面,除了使用 Redis 來實現(xiàn)之外,使用 Zookeeper 也可以實現(xiàn)分布式鎖。 在介紹 Zookeeper(下文用 ZK 代替)實現(xiàn)分布式鎖的機(jī)制之前,先粗略介紹一下 ZK 是什么東西:ZK 是一種提供配置管理、分布式協(xié)同以及命名的中心化服務(wù)。 ZK 的模型是這樣的:ZK 包含一系列的節(jié)點(diǎn),叫做 Znode,就好像文件系統(tǒng)一樣,每個 Znode 表示一個目錄。 然后 Znode 有一些特性:
例如我們可以創(chuàng)建子節(jié)點(diǎn)“/lock/node-”并且指明有序,那么 ZK 在生成子節(jié)點(diǎn)時會根據(jù)當(dāng)前的子節(jié)點(diǎn)數(shù)量自動添加整數(shù)序號。 也就是說,如果是第一個創(chuàng)建的子節(jié)點(diǎn),那么生成的子節(jié)點(diǎn)為 /lock/node-0000000000,下一個節(jié)點(diǎn)則為 /lock/node-0000000001,依次類推。
當(dāng)前 ZK 有如下四種事件:
基于以上的一些 ZK 的特性,我們很容易得出使用 ZK 實現(xiàn)分布式鎖的落地方案:
比如當(dāng)前線程獲取到的節(jié)點(diǎn)序號為 /lock/003,然后所有的節(jié)點(diǎn)列表為[/lock/001,/lock/002,/lock/003],則對 /lock/002 這個節(jié)點(diǎn)添加一個事件監(jiān)聽器。 如果鎖釋放了,會喚醒下一個序號的節(jié)點(diǎn),然后重新執(zhí)行第 3 步,判斷是否自己的節(jié)點(diǎn)序號是最小。 比如 /lock/001 釋放了,/lock/002 監(jiān)聽到時間,此時節(jié)點(diǎn)集合為[/lock/002,/lock/003],則 /lock/002 為最小序號節(jié)點(diǎn),獲取到鎖。 整個過程如下: 具體的實現(xiàn)思路就是這樣,至于代碼怎么寫,這里比較復(fù)雜就不貼出來了。 Curator 介紹 Curator 是一個 ZK 的開源客戶端,也提供了分布式鎖的實現(xiàn)。它的使用方式也比較簡單: InterProcessMutex interProcessMutex = new InterProcessMutex(client,'/anyLock'); interProcessMutex.acquire(); interProcessMutex.release(); 其實現(xiàn)分布式鎖的核心源碼如下: private boolean internalLockLoop(long startMillis, Long millisToWait, String ourPath) throws Exception { boolean haveTheLock = false; boolean doDelete = false; try { if ( revocable.get() != null ) { client.getData().usingWatcher(revocableWatcher).forPath(ourPath); } while ( (client.getState() == CuratorFrameworkState.STARTED) && !haveTheLock ) { // 獲取當(dāng)前所有節(jié)點(diǎn)排序后的集合 List<String> children = getSortedChildren(); // 獲取當(dāng)前節(jié)點(diǎn)的名稱 String sequenceNodeName = ourPath.substring(basePath.length() + 1); // +1 to include the slash // 判斷當(dāng)前節(jié)點(diǎn)是否是最小的節(jié)點(diǎn) PredicateResults predicateResults = driver.getsTheLock(client, children, sequenceNodeName, maxLeases); if ( predicateResults.getsTheLock() ) { // 獲取到鎖 haveTheLock = true; } else { // 沒獲取到鎖,對當(dāng)前節(jié)點(diǎn)的上一個節(jié)點(diǎn)注冊一個監(jiān)聽器 String previousSequencePath = basePath + '/' + predicateResults.getPathToWatch(); synchronized(this){ Stat stat = client.checkExists().usingWatcher(watcher).forPath(previousSequencePath); if ( stat != null ){ if ( millisToWait != null ){ millisToWai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Millis); startMillis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 millisToWait <= 0 ){ doDelete = true; // timed out - delete our node break; } wait(millisToWait); }else{ wait(); } } } // else it may have been deleted (i.e. lock released). Try to acquire again } } } catch ( Exception e ) { doDelete = true; throw e; } finally{ if ( doDelete ){ deleteOurPath(ourPath); } } return haveTheLock; } 其實 Curator 實現(xiàn)分布式鎖的底層原理和上面分析的是差不多的。這里我們用一張圖詳細(xì)描述其原理: 小結(jié):本節(jié)介紹了 ZK 實現(xiàn)分布式鎖的方案以及 ZK 的開源客戶端的基本使用,簡要的介紹了其實現(xiàn)原理。 兩種方案的優(yōu)缺點(diǎn)比較 學(xué)完了兩種分布式鎖的實現(xiàn)方案之后,本節(jié)需要討論的是 Redis 和 ZK 的實現(xiàn)方案中各自的優(yōu)缺點(diǎn)。 對于 Redis 的分布式鎖而言,它有以下缺點(diǎn):
但是另一方面使用 Redis 實現(xiàn)分布式鎖在很多企業(yè)中非常常見,而且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遇到所謂的“極端復(fù)雜場景”。 所以使用 Redis 作為分布式鎖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案,最重要的一點(diǎn)是 Redis 的性能很高,可以支撐高并發(fā)的獲取、釋放鎖操作。 對于 ZK 分布式鎖而言:
但是 ZK 也有其缺點(diǎn):如果有較多的客戶端頻繁的申請加鎖、釋放鎖,對于 ZK 集群的壓力會比較大。 小結(jié):綜上所述,Redis 和 ZK 都有其優(yōu)缺點(diǎn)。我們在做技術(shù)選型的時候可以根據(jù)這些問題作為參考因素。 一些建議 通過前面的分析,實現(xiàn)分布式鎖的兩種常見方案:Redis 和 ZK,他們各有千秋。應(yīng)該如何選型呢? 就個人而言的話,我比較推崇 ZK 實現(xiàn)的鎖:因為 Redis 是有可能存在隱患的,可能會導(dǎo)致數(shù)據(jù)不對的情況。但是,怎么選用要看具體在公司的場景了。 如果公司里面有 ZK 集群條件,優(yōu)先選用 ZK 實現(xiàn),但是如果說公司里面只有 Redis 集群,沒有條件搭建 ZK 集群。 那么其實用 Redis 來實現(xiàn)也可以,另外還可能是系統(tǒng)設(shè)計者考慮到了系統(tǒng)已經(jīng)有 Redis,但是又不希望再次引入一些外部依賴的情況下,可以選用 Redis。這個是要系統(tǒng)設(shè)計者基于架構(gòu)來考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