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運(yùn)河徭役使【山東煎餅變成了魯中的主食】 一提到山東人,很多人就會想起煎餅卷大蔥。 煎餅卷大蔥 作為主食的山東煎餅,是用小麥面粉和雜糧做成的。也不是所有的山東人都以煎餅為主食。以煎餅為主食的地方,主要是魯中山區(qū),包括泰安、萊蕪、臨沂、日照、淄博南部、濰坊南部,并影響到濟(jì)南、濟(jì)寧,乃至蘇北一帶。 粗糧是比較粗糙的,但一旦做成雜糧煎餅,就成了美味主食。山東人什么時候愛上了煎餅?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放眼五千年。 5000年前的中國北方,主食是粟,現(xiàn)在叫小米。小米的顆粒很小,容易加工成熟,煮煮就成小米粥。用碾子把小米碾碎,做成糊,可以攤成小米煎餅,是干糧。中國出現(xiàn)了烘焙的小型化,用一個鏊子就可以完成了。中國最早的煎餅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了。 5000年前的埃及,主食是面包,原料是小麥,先要磨成面粉,再發(fā)酵。加工難度大和流程長。埃及是烘焙大型化,需要大的烘爐、磨坊、尼羅河泛濫。 但早期的中國煎餅并不是主食,僅僅是偶爾吃一吃。魯中山區(qū)的農(nóng)村為什么把煎餅做成了主食? 先透漏一點(diǎn)答案:明朝初年,魯中山區(qū)煎餅主食化;清朝時期,魯中山區(qū)玉米煎餅主食化。 清代美食家袁枚也吃過山東煎餅,在《隨園食單》中說: “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 泰山老奶奶煎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