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權威的微生物綜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在線發(fā)表了來自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撰寫的三篇綜述文章,分別總結了稻瘟病菌(真菌)致病過程的代謝適應機制,細菌群體感應系統(tǒng),以及冠狀病毒與宿主細胞互作機制。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創(chuàng)刊于1947年,每年刊發(fā)文章數(shù)約24篇,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2.138。 由Naweed Naqvi(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所)與鄧懿禎教授(華南農業(yè)大學)撰寫的綜述題為 The Metabolic Basis of Pathogenesis and Host Adaptation in Rice Blast ,從真菌感光性(phototropism)、自噬(autophagy)、營養(yǎng)與過氧化平衡、以及真菌源植物激素這四個角度概述了稻瘟病菌致病過程中與宿主互作的細胞及代謝適應機制。稻瘟病菌感染水稻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毀滅性的水稻病害,化學防治及抗病育種目前均未能有效的長期防控稻瘟病。深入研究稻瘟病菌致病過程的細胞生物學機制,有助于發(fā)展高效、可持續(xù)的病害防控措施。 由張煉輝教授及Stephen Dela Ahator博士(群體微生物中心在站博士后,中國博士后國際交流項目獲得者)撰寫的綜述文章題為 Small Is Mighty—Chem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概括了過去二十年以銅綠假單胞菌為對象而揭示的細菌群體感應系統(tǒng)及細胞間化學交流機制。病原細菌利用多種化學信號及多套信號通訊系統(tǒng),協(xié)調自身基因的轉錄表達,以達到適應宿主體內環(huán)境--包括應對宿主細胞的免疫反應或脅迫--完成致病侵染包括慢性感染與生物膜形成等行為。對病原細菌群體感應系統(tǒng)與機制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為控制細菌感染設計與開發(fā)新的治療干預技術。 由劉定祥教授與馮濤聲副教授撰寫的綜述文章題為 Human Coronavirus: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 ,探討了參與人類冠狀病毒復制過程的重要宿主因子,并討論病毒感染激活的各重要信號通路,包括細胞應激反應、細胞自噬、細胞凋亡和天然免疫反應等。人類冠狀病毒感染可引致輕微到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在過去的15年中,我們見證了兩種高致病性人類冠狀病毒的出現(xiàn):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道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人類冠狀病毒的復制過程受到眾多宿主因子的調控,同時也會嚴重影響細胞的正常結構和生理活動。病毒感染過程中激活的關鍵信號通路既可調控宿主的抗病毒免疫應答,也可參與病毒的致病過程。近期研究逐步揭示了人類冠狀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具體機制。通過探討這些信號通路之間的信號交聯(lián)機制、以及人類冠狀病毒對這些通路的調控策略,有助于我們對人類冠狀病毒這類重要病原體的深入理解,為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開發(fā)帶來新的研究思路。 據(jù)了解,華南農業(yè)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是依據(jù)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劃于2016年3月成立的二級科研單位。中心的核心建設任務主要圍繞推進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加強群體微生物這個國際新興科研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創(chuàng)新實力,促進微生物學科發(fā)展,推動華南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中心現(xiàn)有16位骨干科研人員(包括2名兼職教授),其中教授/研究員10名,副教授/副研究員6名??蒲腥藛T涉及多學科交叉背景,包括: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植物病理學、動物病理學、植物學、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化學/農藥學。在學校各級領導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的支持下,中心全體人員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不錯的科研成果。2019年,中心已發(fā)表SCI論文27篇,其中IF>10的論文7篇( PNAS 1篇、 Nature Microbiology 1篇、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3篇、 Cell 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 1篇)。中心下一步將繼續(xù)圍繞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發(fā)展一流學科,培養(yǎng)打造優(yōu)秀科研隊伍,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學術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