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 15:39:53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地圖舌是怎么回事?小兒推拿如何調理地圖舌? 近期很多寶媽問我一個問題寶寶地圖舌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有地圖舌?地圖舌有什么危害?孩子有了地圖舌應該怎么辦?今天我來給大家揭開疑惑 什么是地圖舌? 地圖舌是一種發(fā)生在舌黏膜淺層的慢性邊緣剝脫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損表現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變換大小和形狀,具有游走性的特點,所以又稱游走性舌炎,因其形狀似地圖,故又稱地圖舌。 西醫(yī)認為小兒地圖舌原因不十分明確,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兒童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不健全,情緒波動有關;還有部分患兒的父母也曾患過地圖舌,故表現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一般地圖舌多見于兒童,尤為體弱的嬰幼兒。 中醫(yī)一向注重舌體和舌苔的變化.素有“舌為心之苗”、“舌為脾胃之外候”的說法,由于舌頭和人的體質及內臟關系親密。中醫(yī)以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舌苔的顏色、厚薄能夠反映邪氣的盛衰,病情的輕重,而舌苔的有無則反映胃氣的盛衰。小兒舌苔上呈現剝脫,闡明小兒的脾胃之氣衰弱,正氣缺乏。有病的孩子,舌苔呈現地圖舌,都標明有脾胃虛弱。 孩子地圖舌的的常見癥狀 地圖舌是在3~6歲的孩子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表現。小兒地圖舌常常反映了孩子重復感冒及脾胃功用失調。 地圖舌呈現后,普通無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納食不好,面黃肌瘦,盜汗夜驚,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病癥。 1.易重復感冒的小兒,體質較虛弱,平常很容易疲倦,夜間出虛汗,大便枯燥,二三日一次,面色雖有些慘白,但口唇卻非常艷紅,像涂了口紅一樣,感冒月月有,肺炎常光臨,有時還會呈現低熱,用中醫(yī)理論去歸結,結論是氣虛陰虧。 2.脾胃功用失調的患兒,體質羸弱,面色發(fā)黃,胃口不好,挑食、偏食很明顯,飲食稍不留意會惹起腹脹腹痛,有的還有貧血,白晝一活動就會滿身是汗,以上都是屬于脾虛胃弱、消化吸收不好的表現。 小兒地圖舌的分類 中醫(yī)認為小兒地圖舌多是脾胃陰虛,及脾胃氣虛導致。 1、脾胃陰虛型孩子的舌苔剝脫片大小不等,如地圖狀,邊緣隆起,剝脫面發(fā)紅,與舌質色澤有別,同時伴有雖感到饑餓而不思飲食,低熱、神疲、乏力,身體消瘦,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燥,夜間睡覺時易盜汗。 2、脾胃氣虛型孩子舌苔的剝脫面邊緣無隆起,剝脫面光滑如鏡,其顏色也與舌質顏色基本相同,并伴有食欲減退,形體瘦弱,面色蒼白或萎黃,常流口水,肢倦乏力,少氣懶言,稍一活動則氣喘,易出汗,睡時露睛,大便稀溏,或雖成形而次數較多。 小兒地圖舌的推拿調理方法 小兒地圖舌可用中藥調護,但小兒服中藥難度大,多因不能堅持服中藥而終止治療。小兒推拿對于地圖舌的調理有著不錯的效果 (一)脾胃陰虛 1、補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直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2、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3、順運內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 操作: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用拇指面自乾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 次數:運100~500次。 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止嘔止瀉,清熱發(fā)汗,平衡陰陽。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泄瀉,腹脹,食欲不振,惡寒,發(fā)熱,驚惕不安等癥。 4、補腎經 位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側,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或在小指掌面末節(jié))。 操作: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腎經。 作用:滋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養(yǎng)下元,清熱利尿。 5、揉二馬 位置:手掌背面,第四、五掌骨小頭后陷中。 操作:掐二人上馬:以拇指甲掐之,繼以揉。揉二人上馬,以拇指或中指揉之。 作用:補腎滋陰,順氣散結.利水通淋。 主治:小便短赤,腹痛,體虛,淋證,脫肛,遺尿,消化不良,牙痛,咬牙,喘促。 6、清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 7、揉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任脈。又指中脘部。 操作:醫(yī)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 次數:揉或推約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 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等。 8、順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秘,厭食,傷乳食瀉。 9、按揉脾腧胃腧, 位置:脾腧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腧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用揉法。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濕,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 次數:50-100次 10、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里。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痿軟等 11、揉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處。 操作:用兩拇指面輪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稱推涌泉;用拇指端按在穴位上揉之,稱揉涌泉。 次數:推100~400次,揉30次左右。 作用:滋陰,退熱。 主治:發(fā)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二)脾胃氣虛 1、補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直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2、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3、補腎經 位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側,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或在小指掌面末節(jié))。 操作: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腎經。 作用:滋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養(yǎng)下元,清熱利尿。 4、補肺經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末端。 操作:推肺經,分補肺經,清肺經兩法。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jié)指紋起推至指尖(或自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名清肺經;反之(或旋推羅紋面)為補,名補肺經。 作用:補益肺氣,清肺瀉熱,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咳嗽,氣喘,嘔吐,痰鳴,面白,自汗,盜汗,脫肛,遺尿,大便秘結,麻疹不透。 臨床應用:用補法能補益肺氣,用于肺氣虛損、咳嗽、氣喘、面白、自汗、畏寒等癥。 5、摩丹田 位置:小腹部,在臍下2.5寸。 操作:醫(yī)者用掌摩丹田,稱摩丹田;用拇指指面或其它四指揉,稱揉丹田。 次數:摩2~3分鐘,揉100~300次。 作用:培腎固本,溫補下元,泌別清濁。 主治:小腹脹痛,腹瀉,便秘,遺尿,小便短赤,小便閉,脫肛,疝氣。 6、揉關元 位置:臍下3寸,肚臍下緣和恥骨上緣連線的中點。 操作:用中指螺紋面或用掌按揉,稱按揉關元。若用艾條灸之稱灸關元。 次數:按3~5次;揉100~300次;用艾條灸3~5分鐘,或以局部紅潤為度。 作用:培補元氣,溫腎壯陽。 主治:腹痛、腹瀉、痢疾、小便不通、遺尿、五遲、五軟等證。 7、揉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任脈。又指中脘部。 操作:醫(yī)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 次數:揉或推約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 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等。 8、順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秘,厭食,傷乳食瀉。 9、按揉脾腧胃腧, 位置:脾腧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腧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用揉法。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濕,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 次數:50-100次 10、揉腎腧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用揉法,稱揉腎俞。 次數:50~100次。 作用:滋陰壯陽,補益腎元。 主治:腹瀉,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軟乏力,慢性腰背痛,腎虛氣喘等。 11、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里。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痿軟等 12、捏脊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捏。 次數:捏3~5遍。 作用: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 《小兒推拿李波:什么是地圖舌?孩子地圖舌不要慌,小兒推拿來幫忙》 原創(chuàng) 小兒推拿李波 2019-07-04 15:39: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