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和面積 (一)區(qū)域位置 赤水市地處貴州遵義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與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門戶,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譽。全市總面積1801km2,距遵義300km,距省會貴陽450km,距重慶250km,距成都350km。赤水丹霞地貌有1300多平方公里,是國內丹霞地貌面積最大的一個縣級市,共有景區(qū)、景點40余處。中國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遺產(以下簡稱“赤水丹霞遺產地”)主要位于赤水市境內。 (二)范圍面積 赤水丹霞遺產地主要包括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十丈洞瀑布景區(qū)、丙安楠竹竹海景區(qū)、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和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一部分。 遺產地介于東經105°42′30″至106°10′50″,北緯28°17′51″至28°31′38″之間,遺產地總面積721.78平方公里,核心區(qū)和緩沖區(qū)分別為273.64平方公里和448.14平方公里。以赤水河為界,遺產地被劃分為東、西兩片區(qū),赤水丹霞(西區(qū))面積為101.42平方公里,中心點坐標為東經105°47′39″,北緯28°22′11″;赤水丹霞(東區(qū))面積為172.22平方公里,中心點坐標為東經106°2′33″,北緯28°25′19″。 表一 赤水丹霞遺產地及緩沖區(qū)面積(平方公里)
二、遺產地簡述 (一)自然地理概況 1、地勢與地形 遺產地位于中國最大的紅層盆地—四川盆地南緣,地處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遺產地丹霞地貌發(fā)育處于回春青年早期發(fā)育階段,區(qū)內峽谷、絕壁、溪流、飛瀑遍布,丹霞地貌主要以高原峽谷型和山原峽谷型為主,峽谷深切,地面破碎,地勢起伏大。海拔最高處約1730m,最低處240m,相對高差近1500m,存在1600~1700m、1400~1500m、1200~1300m、900~1000m及300~500m等 多級地形 面。白堊系嘉定群是遺產地丹霞地貌發(fā)育最為核心的物質基礎,以河湖相厚層塊狀的紅色砂巖夾粉砂巖為主,巖石堅硬,抗侵蝕性強,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多發(fā)育峽谷崖 壁等高大雄偉的丹霞地貌形態(tài)。侏羅系地層以紫紅色、紫灰色砂巖、泥巖、頁巖為主,巖性較軟,抗侵蝕性弱,主要以剝蝕—侵蝕紅巖低山、丘陵等地貌形態(tài)為主,邊坡和緩。 2、氣候特征 遺產地盛行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8.1℃,年日照時數1297.7h。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左右,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7.9℃左右,氣溫年較差為20.1~20.5℃。極端低溫在-7.1~-3.3℃;極端高溫在35.7~40.5℃之間。核心區(qū)多年平均氣溫相對偏低,一般為16~17 ℃,極端最低氣溫為-4℃,極端最高氣溫39℃。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 40℃以上的傷害性高溫罕見。年降水量在800~1700mm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約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達383~681mm,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僅58.3~166mm,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北風。極端風速可達27m/s,風力10級。平均風速1.6m/s。8級以上的大風常發(fā)生在3~9月,7、8月最多。 3、水文與水資源 遺產地屬長江水系,赤水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全長524km,流域面積20,440km2,落差1,558m。水能蘊藏量139.46×104kw,占長江水能蘊藏量的0.52%。赤水境內丙安以上屬于中游河段,斷面呈“V”形,河床較為狹窄,灘多流急,可通機動船;丙安以下屬于下游河段,河面開闊,水流平緩,可通行100~300t級輪船。標準水位河面最寬處約200m,最窄處約20m,在赤水市境內的落差67m。 4、土壤與生物 遺產地內土壤多為發(fā)育在侏羅系和白堊系的紫色砂巖和泥巖上的幼年性土壤。地形相對平緩的坡腳多為坡積母質,中性和酸性,土層較厚,母巖碎屑較多。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發(fā)育,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有維管植物1964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種,特有植物27種。復雜的地貌背景、優(yōu)越的氣候與水文條件和豐富的植被群落,為動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境,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脊椎動物404種,昆蟲126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9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25種。 (二)地質與地貌特征 1、區(qū)域地質 赤水丹霞遺產 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在大地構造上屬于揚子準地臺的兩個不同單元的交接地帶。東南部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的畢節(jié)北東向構造變形區(qū),西北部緊鄰四川中臺坳構造變形 區(qū)。四川中臺坳在晚三迭世至晚白堊世期間一直處于大型內陸湖盆地環(huán)境,沉積了上千米厚的紅層及含煤組合,以大面積出露的白堊系嘉定群南緣為界與黔北臺隆分 開。 遺產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侏羅系、白堊系以及新生代第四系的6個組群,均為沉積巖。其中,侏羅系、白堊系為河湖相沉積的紅色、紫色砂巖、泥巖以及粉砂質頁巖,第四系為沖積層及洪積層(圖1)。侏羅系地層含有較豐富的介形蟲、瓣鰓、葉肢介、魚、鱉等化石。 圖1 遺產地地層柱狀圖 在白堊系地層中還發(fā)現了恐龍的腳印化石。這些都生動地記錄了中生代中后期遺產地古生物的生活狀況。 侏羅系地層主要為干熱氣候環(huán)境下的曲流泛濫沉積,局部為湖泊相沉積,多分布于短軸背斜的軸部。總的來看,區(qū)內出露的侏羅系地層以泥頁巖占的比重大,巖性較軟,易于風化,地貌上表現為紅巖低山丘陵。 白堊系嘉定群主要為泛濫性河湖相磚紅色砂巖、間夾紫紅色泥巖組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間斷性旋回,底部為一層礫巖與侏羅系地層分開。大面積分布的白堊系鮮紅色厚層塊狀的長石石英砂巖是丹霞地貌發(fā)育的主體。巖層產狀平緩,傾角一般為5°~15°。長石石英砂巖極富剛性,抗風化力強,地勢上明顯突出高起,常形成高大的脊狀山梁和緩傾單斜平頂山。 3、地質構造 第三紀以來,在赤水市境內相繼形成一系列東西向及南北向小構造體系,主要有大白塘向斜、磨子巖背斜、土城鼻狀背斜、旺隆場背斜及官渡背斜等。官渡背斜是一 近南北走向的背斜,向北延伸進入習水境內,是遺產地最主要的背斜構造,其東北為燕子巖向斜。背斜軸部可見蓬萊鎮(zhèn)組上部砂巖,翼部為白堊系砂巖,巖層傾角東 翼4~6°,西翼7~9°。燕子巖向斜位于赤水市東北邊緣,西北、東走向,跨越赤水、習水兩縣市邊界。此外,象鼻場向斜亦是區(qū)內主要的向斜構造,呈西東走向,經丙安、大群、金沙、黑神巖、磨子巖延伸至習水境內。巖層傾角3~10°,軸部出露巖層為夾關組一段紫色厚層塊狀細粒鈣質石英砂巖。 遺產地受四川盆地剛性強度大的影響,內部地層褶皺微弱,地層傾角小,但陡傾的共軛剪切節(jié)理,為高大挺拔的赤壁丹崖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遺產地巖 層 中交錯層理以及龜裂和波紋層面構造十分發(fā)育,突出反映了河湖相的沉積學特征。遺產地內的斷裂構造主要分布在赤水河以西的片區(qū),多為近東西向和北東南西向延 伸,在黃金和紅旗一帶一組東西向和南北向的斷層相交形成格狀構造,對溝谷河水系走向的控制作用較明顯。 4、地質演化 遺產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在震旦紀至三迭紀時期,雖有過若干次海浸海退的滄桑變化,但都未發(fā)生過強烈、顯著的褶皺和斷裂,是相對穩(wěn)定的地槽或沉積帶,在后來的構造運動中,褶皺發(fā)育,成為“川東南褶皺束”的一部分,在貴州境內稱為“赤水褶皺束”。 三迭紀末海退后,“四川臺坳”成為內陸湖盆。在侏羅-白堊紀時期,那里一直積水成湖,稱“四川湖”或“巴蜀古湖”。在這一漫長的時期內,氣候炎熱,由于鐵質的氧化,使沉積物呈現紅色并形成在湖底堆積形成“紅層”。遺產地雖位處湖盆南緣,但也沉積了3000~4000m厚的侏羅-白堊系湖泊相紅色碎屑巖建造,是貴州中生代中、晚期最大的沉積區(qū),為遺產地丹霞地貌的發(fā)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白堊紀末期的燕山運動中,四川湖盆大面積抬升,使“四川湖”干涸為陸地,從而結束了漫長的沉積歷史。 第四紀中、晚期的新構造運動, 使燕山期形成的婁山弧形構造受到強烈擠壓,整個地塊隨大婁山的抬升而大幅度上升,形成與四川盆地高低懸殊的紅層高原。由于高原與盆地間巨大的勢能梯度,流 水下切作用強烈,在高原面上切出眾多溝谷。以后,在風化、剝蝕、崩塌等外力的長期作用下,逐漸成為雄偉壯觀的高原峽谷型丹霞地貌,并成為中國青年期丹霞地 貌的典型代表。遺產地西北側因基底剛硬,受擠壓輕微,上升幅度較小而成為廣袤的紅層丘陵發(fā)育區(qū)。 5、地貌概況 遺產地的典型丹霞地貌主要發(fā)育于赤水市南部地區(qū),赤水河將核心區(qū)分為東西兩片(圖2,3,4)。東片是遺產地丹霞地貌分布面積最大、地貌形態(tài)最典型的區(qū)域。主要包括葫市以南、赤水河以東、習水河以西的地區(qū),主要為流水深度侵蝕切割形成的山原峽谷地貌。西片位于赤水河以西、楓溪河以東的赤水市西南部地區(qū),面積約10142 hm2,河流切割程度小于東片,以高原峽谷為主。遺產地幽深的峽谷、紅崖絕壁、溪流飛瀑以及茂森的森林和竹海等要素的有機組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觀。 圖2 赤水丹霞遺產地三維遙感影像圖 6、發(fā)育階段 赤水丹霞整體上是處于回春青年早期階段的高原/山原峽谷型丹霞地貌景觀。與貴州高原其他邊緣地區(qū)類似,新構造運動中,老第三紀形成的夷平面遭受強烈的抬升和切割,地貌發(fā)育過程具有典型的回春特征。遺產地西區(qū)尚保留有較大面積的、連續(xù)的高原面,四周有深切的V形峽谷分布,階段上處于回春青年早期階段,形態(tài)上屬于典型的高原峽谷型丹霞地貌;東區(qū)的山頂面仍較為清晰(平均海拔1400~1500mm),局部地方可見平頂方山,遺產地內的赤水河及其支流塑造的峽谷陡峻,是較為典型的青年期山原峽谷型丹霞地貌景觀。 圖3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遺產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地貌形態(tài)類型圖(虛線為剖面線) 圖4 筆架山——長嵌地形剖面圖 7、地貌形態(tài) 從地貌組合形態(tài)來看,赤水丹霞整體表現為高原峽谷型和山原峽谷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外圍侏羅系地層分布區(qū)發(fā)育有紅層丘陵景觀。遺 產地西區(qū)的高原峽谷型地貌正在發(fā)育之中,形態(tài)特征較為典型;東區(qū)的高原面因長期的侵蝕而逐步縮減為高大的山梁,古剝夷面清晰可見,是較為典型的山原峽谷景 觀。此外,遺產地單體的丹霞地貌形態(tài)豐富多樣,基本上所有的丹霞地貌單體形態(tài)在這里均有發(fā)育,單體形態(tài)以正地貌和負地貌形態(tài)表現出來。正地貌主要包括丹霞 崖壁、丹霞石墻、丹霞方山、丹霞石柱、丹霞嶺脊、崩積堆和崩積巨石、象形丹霞等。負地貌主要包括丹霞溝谷、丹霞凹槽、丹霞天生橋與穿洞、丹霞溶穴、丹霞壺 穴等。高大壯觀的赤壁丹崖是其代表性的景觀。 (三)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物多樣性 1、生物地理區(qū)(省) 按照Miklos D.F.Udvardy(1975)生物地理分區(qū)體系,赤水丹霞屬于古北區(qū)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省。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代表性植被為中亞熱帶濕潤性常綠闊葉林(照片33),具有南亞熱帶過渡性特點。種子植物地理成分以熱帶(亞熱帶)成分占優(yōu)勢(占53.13%),植物區(qū)系具有熱帶親緣和亞熱帶特色。 照片33 赤水丹霞遺產地常綠闊葉林外貌 赤水丹霞含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和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并處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700m以上山體為常綠闊葉林并形成演替頂級,700m以下含溝谷雨林層片,山頂局部為半自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區(qū)域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峽谷深切,植被在橫向上沿溝谷、山體起伏與土壤分布和垂向上沿海拔高度與氣候差異形成分異,但整體上保持了植被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圖5)。 赤水丹霞遺產地高等植物有2116種,種子植物種類數量在中亞熱帶地區(qū)位居前列,有中國特有屬21屬25種,即井岡寒竹屬(Gelidocalamus)、青錢柳屬(Cyclocarya)、異葉苣苔屬(Whytockia)、血水草屬(Eomecon)、鴉頭梨屬(Melliodendron)、半楓荷屬(Semiliquidambar)等。再加上本區(qū)擁有較多數量的單型屬與少型屬,如福建柏屬(Fokieniai)、防己屬(Sinomenium)、透骨草屬(Phrynna)、苞葉木屬(Chaydaia)、飛龍掌血屬(Toddalia)、棕葉蘆屬(Thysanolaena)、山桐子屬(Idesia)等單型屬和杉木屬(Cunninghamia)、鐘花草屬(Codonacamthus)、金錢草屬(Antenoron)等小型屬。而本區(qū)特有種小黃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由于苞被尚未分化,被認為是山茶屬中在系統(tǒng)發(fā)育上較原始的種群,這些都充分說明本區(qū)植物區(qū)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原始性。區(qū)系分析顯示該區(qū)系具有木本植物占優(yōu)勢、區(qū)系起源古老、孑遺種多、地理成分復雜和特有植物多等特征。 遺產地有野生動物1668種,其中陸生脊椎動物287種。陸生脊椎動物有11種分布型,以東洋型和南中國型占優(yōu)勢,分別為陸生脊椎動物總種數39.02%和23.34%,表現亞熱帶動物區(qū)系特點。 圖5 赤水丹霞遺產地植被圖 2、物種 【動植物物種】赤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區(qū)內峰巒迭障,高差懸殊,絕對高差達1500m,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地理演變過程中許多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物種資源極其豐富。赤水丹霞共有維管植物1964種,其中蕨類植物249種,裸子植物13種,被子植物1702種。核心區(qū)植被主要有11個植被型、91個群系、117個群叢。遺產地有動物1668種,其中魚類117種,兩棲類31種,爬行類37種,鳥類147種,哺乳類72種,昆蟲1264種。動物群落包括溪谷蘆竹漫灘動物群、常綠闊葉林動物群、毛竹林動物群、灌草坡動物群、農田動物群和洞穴動物群等群落類型。 【紅色名錄瀕危物種】赤水丹霞維管植物,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115種,其中極危(CR)2種,瀕危(EN)14種,易危(VU)52種,近危(NT)2種,近危至易危(NT/VU)18種,無危(LC)27種,受到嚴重威脅的瀕危植物共計88種,占總數的76.52%;列入IUCN紅色名錄20種,其中瀕危(EN)5種,易危(VU)3種,低危至近危(LR/NT)10種,低危(LR)1種,缺乏數據(DD)1種。遺產地的動物,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368種,其中極危(CR)7種,瀕危(EN)12種,易危(VU)40種,近危至易危(NT/VU)20種,近危(NT)11種,無危(LC)278種,受危物種達90種且脊椎動物占83.3%;列入IUCN紅色名錄25種,其中極危(CR)1種,瀕危(EN)5種,易危(VU)9種,低危至近危(LR/NT)8種,低危至保護依賴(LR/cd)1種,缺乏數據(DD)1種。 【保護動植物】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20種,其中Ⅰ級保護植物3種,II級17種。主要包括鐘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銀杏(Ginkgo biloba Linn)、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Lemée et Lévl.)S.Y.Hu)等。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植物有3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89年)有39種,其中Ⅰ級保護動物5種,II級34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動物有36種,其中附錄Ⅰ有9種,附錄II有21種。這些動物包括獼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其中獼猴種群數量較大,估計有30群(700只)左右(照片34~39)。
照片34 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照片35 鐘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特有動植物】在遺產地發(fā)現地方特有種(赤水特有種)27種(照片40~41),分屬于9科、17屬,其中有喬木1種、灌木6種、竹類7種、草本植物10種、大型真菌3種。具有代表性的種類如小黃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赤水蕈樹(Altingia multinervis)、赤水石杉 (Huperzia chishuiensis), 赤水箬竹(Indocalamus chishuiensis)、爬竹(Ampelocalamus scandeus)、赤水鳳仙(Impatiens chishuiensis)、貴州石筆木(Camellia kweichouensis) 、赤水玉山竹(Yushania chishuiensis)、紅殼箭竹(Fargesia rubignosa)、刺箭竹(Fargesia redicata)、河口鱗毛蕨(Dryopeteris hokouensis)、邊果耳蕨(Polystichum ">等。其中本區(qū)特有種小黃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由于苞被尚未分化,被認為是山茶屬中在系統(tǒng)發(fā)育上較原始的種群,充分說明本區(qū)植物區(qū)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原始性。赤水特有植物分布范圍十分狹窄,數量十分稀少,因而十分珍貴(楊龍,等,2006)。遺產地有長江上游特有魚類25種,占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特有魚類種數的35.7%。此外,遺產地還有昆蟲新種90余種。 【古樹名木】赤水丹霞遺產地古樹有古、大、珍、多的特點,據初步統(tǒng)計,共有27種2208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樹241株,300-499年古樹517株,100-299年1450株。其中列入中國紅色名錄的國家II級保護植物紅花木蓮(Manglietia insignis)和福建柏(Fokienia hodginaii)100年以上古樹分別達到97株和41株,具有極高的科研和保存價值。在這些古老植物中,殼斗科和樟科占有較大的比例。 照片36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aii) 照片37 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 中國紅色名錄低危至近危種(LR/NT) 中國紅色名錄瀕危種(EN)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
照片38 獼猴(Macaca mulatta) 照片39 黑熊(Fokienia hodginaii)(腳印,2007年攝) 中國紅色名錄易危種(VU), IUCN紅色名錄低危至近危種(LR/nt) 中國紅色名錄瀕危種(EN),IUCN紅色名錄易危種(VU)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照片40 赤水丹霞特有種——小黃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和赤水蕈樹(Altingia multinervis) 照片41赤水丹霞鳳仙花——赤水鳳仙(Impatiens sp.)和匙葉鳳仙(Impatiens spathuiata) 3、生態(tài)過程 【群落演替】大面積分布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樟科、山茶科、殼斗科、木蘭科、金縷梅科、山礬科的植物占絕對優(yōu)勢。群落演替可分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序列。 原 生演替過程:季節(jié)性和突發(fā)性的降雨,不斷對紅層巖石產生極強的侵蝕和淋蝕,河流的縱向切割和溯源侵蝕,更有利于形成陡峭谷壁和深切溝谷,同時水流的參與 又 加劇了風化溶蝕和崩塌作用產生,不斷地塑造和改造著業(yè)已形成的丹霞地貌。而原生演替又開始,這樣在不同的空間上形成了完整的時間演替系列。原生演替有 早期 的苔蘚、草本群落,中后期的矮灌木林群落和喬木群落(照片42)。 次 生演替過程:在溝谷和山麓為次生演替系列,演替成熟的地帶性頂極類型為常綠闊葉林,演替系列有:演替先鋒林、演替過渡林和演替基本穩(wěn)定林。演替過程為:當 原生常綠闊葉林遭砍伐、火燒墾殖的情況下,原有林木和可能更新種源被破壞殆盡,農地荒廢后為不同類型草叢所占,在不受人為干擾條件下,灌木大量侵 入,3-5年期間就會發(fā)展為灌叢,在灌叢階段,由于立地條件和周圍母樹及其傳播的差異,可能通過叢林(大量原來的林木侵入生長,如樟科大葉新木姜林等)、 亞熱帶針葉林(特別是馬尾松林、杉木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如光皮樺林、櫟林、赤楊林等)的演替階段,逐漸向常綠闊葉林方向恢復, 大概需要20-30 年時間不等(王獻溥,1997,1998,2000,2005)。 【現代植被與古植被的聯系與演化】 遺產地具有現今亞洲最大的桫欏分布區(qū),根據孢粉組合特征判斷的該區(qū)古地理環(huán)境,海拔500-780m地段,古植被是以蕨類植物為主構成的蕨類草叢或疏林蕨 類草叢,有桫欏的生長;海拔1330m地 段,蕨類孢粉較少,以木本植物占優(yōu)勢,古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包括松屬、羅漢松屬和殼斗科櫟屬、山毛櫸屬的類群。 其中桫欏孢粉隨地層剖面逐漸增多的事實,說明當地古氣候變化是逐漸溫暖濕潤的。上述推斷,證明了遺產地古地理環(huán)境與現代環(huán)境相似,且桫欏有較長的生長、發(fā) 育歷史。桫欏群落可視為南亞熱帶雨林中的一個特殊層片,它既反映生境高溫、高濕的特點,也反映了植被的南亞熱帶屬性。遺產地由于環(huán)境特殊,桫欏群落具有良 好的生長發(fā)育條件,并免除了人為活動強度的干擾,因此多數地段的群落處于相對平衡的穩(wěn)定狀態(tài)。 照片42 赤水丹霞植被的原生演替 地衣侵入T苔蘚侵入T灌草階段T灌喬過渡階段T灌叢階段T喬林階段T頂級常綠闊葉林階段 4、生態(tài)特征 赤 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區(qū)內峰巒迭障,高差懸殊,絕對高差達1500m,丹霞地貌自身所具有的“頂平、身陡、麓緩”坡面特征使山頂水熱條件較差,發(fā)育以 福建柏、杜鵑等為主的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具有葉面積小,葉片厚,機械組織發(fā)達,枝下高低等生態(tài)型差異;而山腳(溝谷)因為水熱組合較好而發(fā)育 成具有季雨林或雨林層片的植被類型,形成現今亞洲面積最大的桫欏分布,林下同時伴生野芭蕉、海芋、福建觀音座蓮等,板根、老莖生花等雨林生態(tài)現象也很常見 (照片43);溪流沿岸發(fā)育了河灘灌叢等植被類型;而山體中部以至山頂則發(fā)育典型的樟科、山茶科、殼斗科、木蘭科、山礬科等為主的地帶性常綠闊葉林(照片 44~45)。此外,該區(qū)良好的植被系統(tǒng)還維持了高山沼澤等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照片46),環(huán)境的多樣性維持了當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并形成了多樣的生態(tài)適應 特征,包括寄生、附生、巖生、濕生等,在桫欏特有的海綿質主干上更是寄生、附生了大量小型植物(照片47~1-61)。 總體而言,該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獨特性、原始性兩大特征。亞熱帶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與丹霞地貌共同組成的特有的景觀生態(tài)類型是在亞熱帶獨特高原-峽谷型丹霞地貌的生境 條件下長期演化發(fā)展形成的,該區(qū)長期以來良好的水熱環(huán)境而且其高大山體獨特的隔離作用為當地特有物種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當地特有植物也達27種,代表植物 包括小黃花茶,赤水蕈樹等。而長期良好的水熱環(huán)境也使該區(qū)成為許多孑遺植物的避難所,不僅分布有大量的侏羅紀殘遺種——桫欏,第三紀的穗花杉、三尖杉等古 老孑遺物種也在該區(qū)分布。遺產申報地大范圍無人區(qū)的存在,使該區(qū)自然景觀和生態(tài)系統(tǒng)較少受人為干擾,保持了自然原始狀態(tài)。
(四)自然景觀與自然美 赤水丹霞為亞熱帶濕潤區(qū)丹霞及高原峽谷型丹霞,發(fā)育了丹霞崖壁、方山、石柱、溝谷、凹槽、穿洞等典型的丹霞個體形態(tài)。由于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較少的人類活動, 赤水-習水丹霞發(fā)育 并保存了桫欏自然保護區(qū)、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qū)等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森林覆蓋率高,物種豐富。遺產地丹霞景觀 以地勢高兀、谷地深 狹、懸崖飛瀑為主要特色。丹霞崖壁、丹霞石柱高大、雄偉,峽谷深切,河水在紅色的板狀河谷映襯下,通紅透亮;竹海、桫欏等熱帶亞熱帶 森林使遺產地終年蒼 翠,富有生機。總體而言,赤水丹霞以“丹山、碧水、翠林、飛瀑”為主要景致,丹霞形態(tài)齊全、典型,造型奇特;丹霞山水色彩鮮明,結合 了雄偉與秀麗、動態(tài)與靜態(tài)等美學元素,展示了極好的自然現象和非凡的自然美(照片50,51,52)。
責任編輯:趙雪菱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中國丹霞地貌40自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