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是無酒不成詩,開心時飲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失意時飲酒,“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孤獨時飲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也許就像蘇軾所言“詩酒趁華年”。 在這些“酒”詩中最具爭議的當(dāng)屬羅隱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有人讀出了豁達(dá),有人讀出了頹廢。 這兩句出自他的《自遣》,全詩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應(yīng)該是晚唐最觸衰的詩人了,傳說他本不叫“羅隱”,只是他“十上不第” ,連續(xù)幾年,參加了10多次科舉考試,都鎩羽而歸,于是便更名為“隱”。 他才華出眾,卻因太過直率,常做諷刺之語,所以常常被孤立。 他最出名的當(dāng)屬他那一張“圣賢嘴”,說話靈驗,甚至被譽為地仙。 曾經(jīng)他到一個財主家赴宴,財主特地給他上了一桌酸菜,期待他能說幾句“酸(孫)多”的吉言。 羅隱吃完了,直呼“酸死了”,結(jié)果沒過幾天那地主的孫兒果然去世了,也不知他是否后悔請了羅隱這個“烏鴉嘴”。 還有一次,他路過一個店鋪,口渴難耐,向店家討茶喝。 當(dāng)時的茶水還沒燒開,店家怕他喝壞了肚子,便讓他稍等片刻。 他等不及,自己拿起勺子,邊喝邊道:“茶水不燒開,喝了肚子也不壞”。 說來也奇怪,自此之后,店鋪的茶水即使沒燒開,路人喝了也無礙,人們都將此歸為羅隱的功勞。 其實這些都是傳說,主要還是為了突出羅隱言語之犀利。 在晚唐動亂的年代,人人自顧不暇,敢于直言之士實在太難得。 羅隱因此被神話,也是情有可原的。 抑郁不得志的他常常以尖銳的筆觸抒發(fā)心中的憤懣之情,這首《自遣》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得到的時候就放聲高歌,失去的時候就隨他去吧,愁啊,恨啊,都一邊去吧,每日照樣樂呵呵的。 詩歌開頭塑造了一個豁達(dá)的曠士形象,語言通俗直白,卻給人以一種生動自然的感受。 也許這就是他屢試不中悟到的哲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看似頹廢,卻有一種看淡世事的超脫之感。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世上大部分的煩惱和痛苦都來源于欲望和執(zhí)著,看開,放下,人便會輕松許多。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今日有酒就一醉方休吧,明日的憂愁就等明日來說吧。 有些人覺得這兩句有種得過且過之感,甚是頹廢,但其實也不全是如此。 “借酒消愁”自古有之,就像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里的羅隱本也希望一醉解千愁。 但正如李白所言“舉杯消愁愁更愁”,而且他是一個落魄貧窮的文人,不可能天天有酒喝。 所以他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一種真實的寫照,有一絲落魄的頹廢,但更多的應(yīng)該是一種看透世事后的豁達(dá)。 而至于“明日愁”看似在逃避,其實暗含一種“人生苦短,當(dāng)及時行樂”的意味,沒人知道明日發(fā)生什么,既然未知又何必?zé)馈?/p> 很多人認(rèn)為覺得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方是安身立命之道,只是風(fēng)云變幻莫測,世事瞬息萬變,沒有人可以完全預(yù)測未來,那么又何必費盡心思,多愁多恨呢? 不管風(fēng)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能做的便是:活在當(dāng)下,珍惜眼前,莫負(fù)韶光。 這也是羅隱想告訴世人的哲理。 不知你認(rèn)為他這首詩是豁達(dá),還是頹廢呢? - END - 作者:凱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