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木 自商鞅變法后,秦國就沒有停止擴張疆土的腳步,在冷兵器時代,土地意味著人口,人口決定國力,所以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對土地的掠奪,而到了戰(zhàn)國末年,日益強大的秦國在國君嬴政的帶領下,開啟了“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的偉大事業(yè),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10年間,秦國相繼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的戰(zhàn)亂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君主制王朝——秦朝,秦國國君嬴政便成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那么在秦國統一六國后,是如何處置各國的亡國之君的呢? 秦滅韓公元前238年,韓王安繼位,此時的韓國夾在各強國之間,已是七國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秦統一六國計劃的第一步,便是拿韓國開刀。 公元前234年,秦國與趙國打得不可開交,秦國虎狼之師實力不容小視,趙軍損傷10萬人,趙軍將領扈輒也戰(zhàn)死疆場,韓王安怕韓國卷入戰(zhàn)爭受牽連,急忙命韓非上書秦國,請求秦國在打戰(zhàn)時手下留情,不要順道把韓國一并滅了!公元前233年,秦趙之戰(zhàn)傳來了新消息,趙國大將李牧上任,差點使秦軍全軍覆滅,韓王安一看,這秦國不過如此,也不是百戰(zhàn)百勝之師嘛,從而舍棄了秦國這條大腿,改抱趙國,以為有了趙國這個靠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好景不長,秦國很快便重新找回了主場,韓王安這個墻頭草,誰實力強就向誰到,公元前231年,韓王安見局勢不妙,便主動獻出南陽向秦求和,但一個小小的南陽,怎可能填滿秦國的野心?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出10萬大軍攻打韓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到新鄭城下,韓王安在陳縣過上了階下囚的生活,韓國成為了秦國的一部分。4年后,韓國舊將發(fā)動復國叛亂,秦王大怒,待平定叛亂后,為了根除禍患,秦王將軟禁在陳縣的韓王安處斬!從此,春秋戰(zhàn)國以來,最大的滅國戰(zhàn)爭全面打響。 秦滅趙秦國與趙國間的戰(zhàn)爭可不止打了一年兩年,從公元前236年開始到222年趙國滅國,秦趙之間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15年之久。 秦攻打趙國 說起秦趙之爭便不得不說戰(zhàn)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zhàn)爭之一:長平之戰(zhàn),雙方死傷人數合起來差不多得六七十萬人,趙國名將廉頗以守為主,建立了三道防線:空倉領防線,丹河防線,百里是長城防線,秦軍主將白起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被譽為“殺神”,秦軍攻勢兇猛,不僅攻破了空倉領防線,還斬殺了多名趙國前鋒,占領了重鎮(zhèn)光狼城,趙軍節(jié)節(jié)敗退,局勢不利,廉頗調整戰(zhàn)局,將軍隊退至丹河以東的第二道防線內,筑起壁壘,死守陣地,這一守就是三年之久。 長平之戰(zhàn)第二階段 現代地名對比 從戰(zhàn)略上來看,廉頗是成功的,但長期的防守消耗巨大,而當時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二十萬大軍的巨額消耗快掏空了趙國,長此以往,即便秦國不攻打趙國,趙國也會因為饑荒不戰(zhàn)而亡,“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自己不夠,鄰居不幫,趙孝成王早已不滿廉頗數次戰(zhàn)敗,不敢應戰(zhàn),加上秦國使用了反間計,于是趙王決定換帥,將廉頗換成了趙括。 廉頗主張防守,趙括一心求戰(zhàn),年輕氣盛的趙括接手軍隊開始進攻,不料中了秦軍圈套,整只隊伍全部被秦軍包圍,斷糧四十六天后,趙括走投無路展開突圍,但都以失敗告終,最后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 長平之戰(zhàn)尸骨坑 長平之役,秦國前后共殲滅了趙軍45萬人,趙國精銳主力盡失,元氣大傷,而后在公元前236年,秦國開始了滅趙的戰(zhàn)爭,這期間,秦國趙國大小杖沒少打,秦軍將領王翦驍勇善事,連連擊敗趙軍,奪下城池。而多年戰(zhàn)爭,讓本就元氣大傷的趙國雪上加霜,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舉攻打趙國,而這時趙國正遭遇饑荒,糧食有限,戰(zhàn)士們難吃飽飯。趙王派李牧、司馬尚應戰(zhàn),秦國大將王翦利用反間計讓趙王殺掉了李牧,罷免了司馬尚,趁軍心渙散之時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國,而趙王遷也被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中,被活活餓死。 秦滅魏趙國被滅后,秦國士氣高漲,想要一舉南下,滅掉楚國,但若從西向東攻打,要經過很多河流,而楚國擅水,秦國擅騎,從西向東行軍,為秦國很不利,并且也很難攻入楚國腹地。但若從北向南打就要容易多了,南北向多為平地,可極大發(fā)揮秦軍的優(yōu)勢,不過從北向南的行軍路上要路過一個魏國。都說成功的路上總是有很多絆腳石,但連趙國這塊大絆腳石都被解決了,何況一個小小的魏國,再加上當時的魏國其實已經算不上一個國了。前有秦國,后有齊國,連年征戰(zhàn),節(jié)節(jié)敗退,魏王假只好割地求和,割來割去,魏國的國土就只剩下國度大梁及其周邊的一些小城邑了。 公元前225年,秦軍進攻魏國,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不過這大梁城 也不是那么好打的,當年魏惠王修建大梁城時可是下足了功夫,大梁城的城墻又高有厚,堅固異常,城墻外還有錯綜復雜的水網,魏王假誓死不降,奮勇抵抗秦軍。小小的一座大梁城,但是卻攻不進去,這可讓攻打大梁的軍隊頭疼壞了,不過秦軍將領王賁想到了一個攻城的好辦法。 在大梁成為一座孤城后,大梁城周邊的水網也落入了秦軍手中,秦軍為了盡快攻破魏國,于是改變水道,引黃河、鴻溝水灌入大梁城,大梁城在水中浸泡三月有余,城中橫尸遍野,魏王假無奈投降,至此三晉全被秦國滅亡。但魏王假的下落《史記》中沒有記載,不過多半是被秦王殺了。 秦滅楚解決了魏國這塊絆腳石后,秦國將目光投向了楚國,不過楚國可是塊難啃的骨頭,當時的楚國是南方大國,實力不容小覷。 攻楚前期,秦王派年輕氣盛的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秦軍一如既往的強勢,接連攻下平輿、寢城兩座城池,并成功渡過洪河,向東進攻。楚國將領項燕誘李信孤軍深入,強勢出擊,李信戰(zhàn)敗,落荒而逃,項燕乘勝追擊,給秦軍沉重的打擊,最后在蒙闊的掩護下,李信才免于被俘,逃回秦國。 秦王見李信慘敗歸來,只好求助于大獎王翦請他出征,王翦率領60萬大軍打起了持久戰(zhàn),想要蠶食楚國。此時的秦已滅了韓、找、魏,有大量資源可供軍隊消耗,但楚國不同,軍事,政治,經濟都遠落后于秦,持久戰(zhàn)耗不起,于是楚王命項燕快速進攻,但無奈不敵秦軍,項燕在戰(zhàn)亂中殉國,王翦率兵一舉攻下了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貶為庶人,楚國滅亡,秦滅楚國僅用了一年。 秦滅燕趙國滅亡后,燕國太子丹曾派荊軻去刺殺秦王,但卻失敗了,只留下那句悲壯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靳柯刺秦 暗殺行動激怒了秦王,秦國大舉發(fā)兵攻打燕國。燕國打是打不過的,只有逃了,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了燕國都城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開啟了逃亡之旅,秦國派李信追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得極其狼狽,燕王喜想保住燕國不亡,于是討好秦國求放過,燕王喜將太子丹的首級斬下獻給秦王,但并沒什么用,6年后,待秦國滅了楚國后也一舉滅了燕國,燕國徹底滅亡,燕王喜被活捉,后來也不知所蹤。 秦滅齊齊國雖為東方大國,但韓、趙、魏、楚、燕被攻打時,齊王無視他國的求助,在長平之戰(zhàn)的關鍵時刻,趙國向齊國借糧,齊王建昏庸無能,看不透這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對于趙國的求助置之不理,冷眼看著五國相繼滅亡。 齊國古城 齊國宰相后勝極其貪財,秦國賄賂多年,后勝成了秦國安插的齊王身邊的臥底,日夜規(guī)勸齊王遠交近攻,加上齊王建本身就昏庸無能,朝野上下渙散不堪,毫無斗志,在秦軍攻打齊國之時,不戰(zhàn)而降,70余座城池,不費吹灰之力,便被秦國收入囊中,而齊王建也被秦王流放它地,不給飯吃,最后被活活餓死。 韓國、魏國這種弱小之國的國君就直接殺掉,而像趙國、齊國這樣的大國的國君便不敢直接殺掉,而是通過流放將其餓死,不過成王敗寇,六國國君被殺、被流放餓死、或下落不明沒有一個好下場,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亡國之君,終難逃一死。 全文完 |
|
來自: 昵稱3071713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