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詩人死后,為了論證他是仙是鬼,中國文壇各路高手隔空吵了一千多年。 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他們爭吵的對象,是僅活了27歲的傳奇性詩人李賀。 左邊的人說李賀是鬼才。
右邊的人說李賀不是鬼,是仙,至少也是鬼仙。
說到最后,沒打起來。 因為大家其實都喜歡李賀的詩,都不愿看到他的詩名被埋沒。 從晚唐的李商隱開始,千余年來,學李賀的詩人絡繹不絕,代有人出。到了元朝,更是達到極盛,無論大詩人還是小文人,都以學習李賀詩為榮。明清以后,徐文長、龔自珍等大牛,也都深受李賀詩風影響。 李賀的詩被命名為“長吉體”,學習李賀的這一派,被稱為“長吉詩派”。這都成注冊商標了。 南宋大詩人陸游說,曹植、李白、李賀這三個人,“落筆妙古今,冠冕百世”。豈一個牛字了得! 李賀畫像 1 李賀這么牛,到底是什么來頭? 陸游說李賀出身貴族,是皇族王孫。李賀在世時,也經(jīng)常說自己是“唐諸王孫”。見人打招呼,他總是自稱“隴西李賀”。 這個身份當然是真的。 李賀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問題是,傳到李賀這一代,皇族血脈已經(jīng)十分疏淡了。 李賀空頂著一個高貴的族望,實際上是一介布衣寒士。 他自小理想遠大,想要建功立業(yè),出人頭地。在詩中,他常把自己稱為“劍俠”“壯士”,也常把自己比喻為駿馬。 但實際上,見過李賀的人,都說他一點兒也不壯,一點兒也不俊。 根據(jù)描述,李賀長相奇特,身材細瘦,長長的指甲,大大的鼻子,兩道眉毛很粗,還連在一起,頭發(fā)未老已白。 他還多愁,多病。 盡管他內(nèi)心有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但年紀輕輕,表現(xiàn)出來卻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 在當時,沒有人相信這樣一個貌丑體弱的少年,將會改寫唐詩的格局。 除了他的母親。 李賀的母親并不知道她的兒子有多天才,但她知道她的兒子有多拼。 十幾歲的時候,李賀每天別著一個破錦囊,騎著一頭瘦瘦的毛驢,早出晚歸。 一路都在苦思冥想好詩句,遇有所得,趕緊記下來,投入錦囊。晚上回來后,再挑燈整理。 他母親看到他回來,錦囊里字條很多,就又氣又心疼地說:
李賀也寫過自己多年抱病,拼命苦讀的情景。 “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后。” 他喜歡的書堆滿案頭,最愛的《楚辭》出門也帶著,舍不得放下。 “緗縹兩行字,蟄蟲蠹秋蕓。” 這是說,自己讀書讀得兩眼昏花了。 后來人稱贊李賀“天縱奇才,驚邁時輩”,其實啊,這世上真的沒有天才。如果有,一定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勤奮淬煉而成。 李賀畫像 2 無論是時代還是個人,對李賀來說,他都生得不是時候。 他大約出生于公元790年,略顯尷尬的中唐時期。 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詩歌的盛唐氣象就已遠去。進入中唐,安史之亂雖已平息,但遭受重創(chuàng)之后,整個唐王朝的精神風貌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 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唐詩大腕的隕落。 這是一份大師逝去年表:
這些支撐盛唐詩壇的巨擘,在李賀出生前二三十年,均已作古。從此再無盛唐。 而跟李賀同時代的大詩人,我們可以列舉幾位的出生年份:
可以看出,當李賀開始正式寫詩的時候,這些比他大十幾、甚至二三十歲的詩人們,要么已名滿天下,要么即將名滿天下。 李賀的尷尬,就在這里。 時代如此不堪,一直在往下走。而詩人賴以情緒表達的詩歌,無論何種體裁、何種題材、何種風格,都被前人或同時代的大齡人寫得沒有余地了。
李賀之前,唐詩的天空,燦若繁星,一顆就是一個大詩人。 要讓別人在這么多的星星點點中一眼就認出自己,李賀只能另辟蹊徑,讓自己的詩與眾不同。 他急切地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詩變得唯一:前人無法涉及,后人難以復制。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史書說他,日夕吟詩,鬢發(fā)斑白。 18歲那年,他已經(jīng)自信找到了自己在唐詩中的位置,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位置。 他背上行囊,也許騎著那頭瘦驢,出發(fā)去東都(洛陽),去找一個人。 韓愈畫像 3 李賀準備去找的人,叫韓愈。 韓愈是中唐文壇的扛把子,后來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此人耿直,講義氣,提攜幫助了一撥困苦而有才的詩人。 李賀相信韓愈也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詩才,并為自己揚名。 唐人張固在他的《幽閑鼓吹》一書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極富戲劇性的會面。 李賀帶著自己精選的詩,求見國子博士韓愈時,韓愈已經(jīng)忙了一整天,又困又累。 門人把李賀的詩呈上,韓愈一邊脫官服,一邊看。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我擦,這是什么操作,一來就寫兩軍對壘,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韓愈被鎮(zhèn)住了,趕緊往下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這是秋風中的一場慘烈夜戰(zhàn),軍號震天,碧血橫飛。韓愈心中暗自叫了句“好詩呀”。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看來我軍的戰(zhàn)勢不妙,但是援軍正在趕來,準備度過易水。“霜重鼓寒”,夜里的寒意,侵蝕得鼓聲很低悶。這么新穎的用詞和搭配,看得韓愈嘖嘖不已。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什么這么多戰(zhàn)士手提寶劍,勇于赴死?為的是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啊。結(jié)尾,相當正能量。 “快請李賀進來!”韓愈趕緊重新穿上官服,讓門人把18歲的李賀請進來夜談。 有一種說法,韓愈只讀到前兩句,就催促門人把李賀請進來了。 這首《雁門太守行》,從此成為李賀的成名作。 而韓愈,則是第一個發(fā)掘并提攜李賀的人。很快,李賀的詩名傳遍天下。 雖然年齡、資歷都相差很遠,但韓、李二人在感情上均與社會流俗格格不入,他們在詩歌見解上的投合,使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就在這一年,李賀的父親李晉肅病逝。 李賀返鄉(xiāng)守喪。期間,韓愈曾約上另一個大咖皇甫湜,去看望他,并當場給李賀出了個詩題《高軒過》,算是考驗這個年輕人的當場作詩能力。 李賀不愧是奇才,洋洋灑灑一詩篇,又把二人鎮(zhèn)住了。 在《高軒過》的結(jié)尾,李賀抒發(fā)了自己的處境與抱負:
我現(xiàn)在是枯草遇上春風,將來還要小蛇化成大龍。 韓愈感受到詩人的內(nèi)心力量和追求,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由寡嫂辛苦撫養(yǎng)長大的苦逼日子,頗多感慨。 “年輕人,除下喪服后,去考個進士吧。”韓愈說。 4 李賀來了,又走了。落寞不已,郁悶至極。 20歲那年,他參加河南府試,作了一組詩《十二月樂詞并閏月》,被譽為應試詩的上乘之作。 明朝人評價他這組詩說,“二月送別不言折柳,八月不賦明月,九月不詠登高,皆避俗法”。 可見無論在什么情境下,李賀寫詩,都在苦心孤詣追求創(chuàng)新,絕不落入前人窠臼。 他也因此獲得考官青睞,通過府試,當年冬天入長安參加禮部考試。 就在人生即將轉(zhuǎn)運,李賀躊躇滿志的節(jié)骨眼上,他突然被告知:政審不合格,禮部考試沒你份兒。 理由是,有人舉報李賀死去的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同義,應避家諱不能進考場。 野史記載,舉報人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 據(jù)說,元稹很喜歡李賀的詩,一日專程上門拜訪,但因為元稹是明經(jīng)出身,當時人看不起考明經(jīng)的,說“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李賀遂不肯見面。元稹因此由粉轉(zhuǎn)黑,并記恨在心,逮住機會報復。 不過,朱自清經(jīng)過論證指出,元稹不可能舉報李賀。 總之,我們可以由此看到唐朝文化圈的傲慢、偏見與傾軋,跟現(xiàn)在沒什么兩樣。 李賀被除名后,韓愈十分氣憤,專門寫了著名的《諱辯》一文,替李賀抗爭。文中說道:
但所有的努力,都無法抵抗世俗的力量,以及人心的險惡。 李賀黯然返鄉(xiāng)。經(jīng)此打擊,他的絕望與痛苦,連同那顆被揉碎了的心,嘔成血,釀成最苦的詩行: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 “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壺中喚天云不開,白晝?nèi)f里閑凄迷。” …… 真是字字泣血,行行帶淚。一個20歲的奇才,似乎一夜之間走到了五六十歲的悲涼的盡頭,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 此時,離他寫出那些傳世的“鬼詩”,已經(jīng)不遠了。
長安風光 5 根據(jù)李賀自己的詩歌描述,長安應試被除名后,他幾乎是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
騎驢垂帽,生怕別人認出他是李賀。一個無望的背影,行走在蕭條的古道上。 他想到自己的妻子,聽說丈夫歸來,來不及高興,便從丈夫臉上讀出了痛苦。“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妻子不忍詢問落第的原因,卻又禁不住淚流滿面。 他還有母親,還有弟弟,還有家。 現(xiàn)實生活的重壓,終歸將他從低迷的詩境中拉回來。 第二年,李賀應征召再赴長安,出任一個叫“奉禮郎”的從九品小官。 有人說,李賀得到這個低級官職,是他身為“唐諸王孫”的蔭庇,有人說是因為韓愈的舉薦。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李賀來說,他需要養(yǎng)家糊口,所以必須上任。 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這個低級官職給了李賀這個人,從此唐詩的天空,多了一些前所未見的、閃著奇詭光芒的詩行。 奉禮郎,屬于禮部,是朝廷舉行各種喪葬祭祀儀式的贊導。負責招呼參加儀式的君臣百官,排位次,擺祭品,贊跪拜,以及儀式結(jié)束后的善后工作等等。 說白了,李賀相當于國家殯儀館的一個工作人員吧。 他在這個職位上,干了整整3年。 在他,是人生的大不幸。在歷史,則是唐詩的大幸。 因為,李賀在這個職位上寫下了許多成就他“詩鬼”之名的“鬼詩”。 很多人,讀到李賀的“鬼詩”,都驚嘆于他的想象力馳騁人鬼仙三界,沒有邊界。殊不知,沒有現(xiàn)實的經(jīng)歷打底,縱是鬼才如李賀,恐怕也寫不出鬼氣這么重、這么逼真的詩。 最愛君給大家看李賀一首著名的“鬼詩”:
詩中“南山”指的是終南山,當時是帝國王公大臣的埋身之地,尤其是北麓,有一片巨大的墳場。李賀作為奉禮郎,他不關(guān)心哪些人升官漲薪,只用關(guān)心出殯、送葬、祭祀一條龍服務。 這首詩就寫了他在秋天跟隨送葬的情景。 送葬是在黃昏進行,一行人迎著雨,抬棺走在細長的山路上,通往深山的道路兩旁種滿櫟樹。 到達落葬地點,挖墳、下葬、掩埋……全部工作做完后,雨已停,明月升空,如同白晝。此時,新墳前面點著漆燈(鬼燈),鬼火飛舞,舊鬼迎接新鬼,山間一片熱鬧。 瘆不瘆人?但這就是李賀的工作實錄,如果說有想象的成分,可能就在最后一句吧,其余都是寫實。 再看李賀的其它奇詭詩行,基本都是他在職務工作中的體驗,加上適度的想象書寫而成。 他熟悉葬禮流程,對深山墓地環(huán)境,也達到信手拈來的地步;他熟悉祭祀儀式,也經(jīng)常與宗教巫祝、神道系統(tǒng)等人員打交道,寫起他們的宗教活動,自然十分順手。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百年老鸮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 “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 “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 …… 知道了李賀的工作內(nèi)容,這么多凄涼怪異、神神叨叨的詩句,讀起來是不是就真實很多? 唐代的奉禮郎,恰好來了個詩人,這個詩人也許是李賀,也許是杜賀、張賀,只要他來了,用心工作,用詩筆記錄日常,他就是獨一無二、無可復制的“詩鬼”。 這或許是李賀人生大不幸中,唯一的大幸。 終南山上 6 在李賀當奉禮郎的三年間,唐朝的詩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詩注入了一股奇瑰詭譎的氣息,一股讓人讀之欲罷不能的邪魅之氣。 《舊唐書》說,李賀的詩“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仿佛者”。 一時之間,學習李賀的詩風成為文壇風氣,但是,沒有一個學得像,學得好。 是啊,他們即便有李賀的才氣,若沒有李賀的經(jīng)歷,也是白搭。 李賀原本多愁多病多嘆息,如今,見慣了生死,看多了神鬼,變得愈加糾結(jié)和苦惱。 他始終在追尋,世間萬物為什么不能長留。他寫過一首《苦晝短》:
詩人說,時光飛逝,是因為傳說中有六條龍駕日飛奔。那我就將龍足斬下,吃掉,這樣日夜就不會交替,時間就不會流逝。 但詩人很快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時光流轉(zhuǎn),生命易逝,對任何人都是不可逆轉(zhuǎn)的。你看一代雄主漢武帝,現(xiàn)在也只是一堆白骨埋在了茂陵,而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消耗了大量的鮑魚,仍舊難掩尸體的惡臭。 言外之意,何況我們這些歷史中的小人物呢? 后人讀李賀的詩,總感覺到詩中強烈的死亡意識。 由于史料有限,我們已經(jīng)無法還原李賀在長安的三年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只能從他的詩中窺見他的消沉,與日漸暗淡的內(nèi)心。 他對奉禮郎這種不入流的小官,顯然是不滿意的,但又迫于生計,不得不從。他在這個職位上,早起晚歸,疲于奔波,而陰森鬼魅的氛圍,無疑加重了他的陰郁。 他可能在此期間生過一場大病,本來瘦弱的身子,變得更加不堪,20多歲已經(jīng)老樣老相。 人生與詩,互相影響。 他的詩中,充斥著鬼、血、病、泣等暗黑之辭,一半是寫實,一半是心境。 某夜,他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回到故鄉(xiāng),醒來后寫了一首《題歸夢》:
夢到了母親的微笑,夢到了弟弟在勞作,最悲哀的是,夢到了妻子臨死不瞑目,像燈光照著死魚的眼睛,還在盼著丈夫歸來。“燈花照魚目”,悲從中來。 也許是在這個夢之后不久,李賀拖著病軀辭了官,離開長安。 那首享譽天下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正是詩人從長安返回河南昌谷(今洛陽宜陽)途中所寫。
曹魏時期,魏明帝命人將漢武帝時立在長安的金銅仙人,運往洛陽。銅人被裝載上車前,竟潸然淚下。李賀用這個歷史傳說,寫出了自己的家國之痛,身世之悲,遭際之慘。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意境遼遠,想象力爆棚,被司馬光稱為“奇絕無對”。古今但凡寫詩的人,對這一句都愛不釋手,很多著名詩人都曾把它“偷過來”,寫到自己的詩里。 有個叫石延年的宋朝人,對了一句“月如無恨月長圓”,遂成千古絕對。 有唐一代,號稱開創(chuàng)詩派的詩人不少,但真正將生命與詩歌融為一體,讓詩歌放射出奇異色彩的,恐怕只有李賀一人。 7 回到故居后,李賀或許有過片刻的歡樂,或許沒有。 很快,他又要面對現(xiàn)實的生計問題。 因為家庭陷入困境,他的弟弟先離開家,去江西謀事做。接著,李賀自己前往山西潞州,投奔韓愈的侄婿張徹。 在潞州幕府三年,李賀寄人籬下,借酒澆愁。 敏感的心,備受痛擊。 公元816年,秋天。他離開潞州,苦悶返鄉(xiāng)。第二年就因病辭世,年僅27歲。 史家普遍認為,《秋來》一詩,是李賀臨死前所寫的絕命詩。
死亡來臨時,詩人的哀思盡在詩中:這個秋夜,凄風苦雨,桐風驚心,衰燈昏暗。本以為滿腹文章,可以換來功名,增加生命亮度,進而推延死亡的到來。怎料功名不就,壯志成空,唯有香魂冷雨,凄厲鬼唱,遺恨地下,千年難消…… 后來,李商隱為李賀寫傳記,說李賀臨死時,看見一位騎龍的紅衣使者來召他回去,李賀說母親還病著,他不愿去。使者告訴他,天帝剛剛建成一座白玉樓,等你為此樓賦詩寫記呢!天上的差事很快樂,不苦呀!走吧!李賀獨自哭泣,一會兒就氣絕了。 李商隱是個諷刺高手。他寫這段靈異故事,其實是為了說明李賀短短的一生,懷抱奇才,卻屢遭排擠誹謗,不受待見。為什么天帝特別欣賞他,而人間反倒不珍惜他呢? 自古天才多命苦,李賀逃不過這個定律。他生前苦極,死后紅極。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他審定并編好自己的詩卷,總共233首。親人無可依托,遂交給好友沈子明保管。 多年后,沈子明想起這位亡友,不忍其天才被歷史遺忘,于是請求當時最著名的“小李杜”,一個為李賀的詩集作序,一個為李賀作傳。 至此,李賀在唐代詩壇,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正式確立下來。
李賀生前曾自嘆“天荒地老無人識”,而今,我們可以替他大喊“雄雞一聲天下白”。 他的詩,他的名,不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