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棗(擘)四枚,生姜(切)一兩二銖,石膏(碎,綿裹)二十四珠。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方解〗取桂枝湯二越婢湯一合之,治桂枝湯證多而越婢湯證少者。本方證適應于太陽陽明合病,有汗出惡風,且見口干、煩躁者。溫病初期常見此方證。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解讀〗太陽病,發(fā)熱惡寒,但熱多寒少而脈微弱,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象,雖無汗,但體表已無充盈的津液,故謂此無陽也。這里所說的不可發(fā)汗,是說不可用麻黃湯大發(fā)其汗的意思,宜予桂枝越婢一湯解肌透表即治。 〖按〗這里要特別注意無陽的含義,前麻黃湯條的陽氣重和本條的此無陽,正好對照互參,便不難理解陽氣是指什么。注家謂陽氣重是陽熱,實非。前者為津液充實于體表,故脈應之緊,須以麻黃湯發(fā)其汗;而此為津液不足于外(姜春華有相同認識),故脈應之微弱,故宜本方輕以解之。本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三方以藥量極輕,均為外邪還不了了的輕證而設,不可不知。 【討論歸經】本方證當屬太陽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浮腫患者表現出桂枝湯證明顯,而感煩躁、口干者,可試用本方。 胡天雄醫(yī)案以本方治愈瘧疾類證:徐某,女,26歲。1964年除夕飲少量酒后,遂覺惡寒發(fā)熱,頭痛骨楚,發(fā)時汗從四肢起,寒少熱多,熱退后口渴欲飲,無汗出,如此日二三次發(fā)作,證已月余。伴見咳嗽,咳稀痰,不嘔,口不苦,二便正常,脈數,左弦,右較弱。本證寒熱頭痛,間歇發(fā)作,又在高瘧地區(qū),頗似瘧疾,但一般瘧疾不日發(fā)二三次?,F其不嘔口不苦二便正常,又無傳少陽、陽明征象,故為郁久化熱而呈熱多口渴之象,為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證:桂枝9克,白芍9克,麻黃3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結果:服藥2劑痊愈。 解讀張仲景醫(yī)學 經方六經類方證 第2版 主編:馮世綸,張長恩 |
|
來自: 中醫(yī)藥方便 > 《感冒.燒.咳.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