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xué)形式。楚有離騷,漢代有賦,六朝盛行駢文,然后就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又有小說。但是,每一種文學(xué)體裁都是逐漸過渡而來的。比如詞,他就是從五代、唐逐漸發(fā)展,到了宋代達到了頂峰時期。今天,我們賞析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詞。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遠處平林煙霧籠罩,一片迷蒙。秋山一派蒼碧,觸目傷心。夜色彌漫高樓,樓上是獨自傷心之人。站在臺階上,徒然呆望。那晚歸的鳥兒都在急急飛回,而歸家的路卻是那么遙遠,那么渺茫。 首先是遠景,是望中所見。見到的是平林與秋山。 “平”不是平地的樹林,而是強調(diào)登高所見才“平”,登高遠看平林是暮煙籠罩,一片迷蒙?!叭缈棥睒O言煙霧的密度大,同時也襯托遠望之人的心情就像這濃霧一樣渺渺茫茫,揮之不去。 秋山呢?也因為遠望人的心情而帶有了主觀色彩?!氨獭?,本是秋山的顏色,更可以理解為山因為傷心而寒冷和碧透。這不是郁郁蔥蔥的青翠,而是凄凄冷冷的蒼碧?!昂秉c名了季節(jié)。 接下來由遠及近,展開了一個特寫鏡頭——高樓和人,由景物轉(zhuǎn)向人物,上面的傷心有了呼應(yīng),點出了地點和時間。暮色降臨,樓上人愁。剛才還能望到遠處的平林和寒山,現(xiàn)在已是夜幕來臨,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可見“望”的時間之長。 上片寫景,景中有情,由遠到近,次序分明。一個“愁”字承上啟下。 有了上篇的景物做鋪墊,主人公佇立于暮色沉沉中,佇立于冰涼的石階上,心情是茫然的,“空”給了解釋。但此時主人公又看到了急忙找歸宿的歸鳥,這讓剛才還茫茫的心一下子變得明朗、清晰了——鳥兒都知道歸家,我(你)何時能歸家呢?人鳥對比,強烈反差,更襯托此時的孤獨寂寞心情。 自然逼出“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像是自問自答,也像是在心里嘆息。到底有多少長亭、短亭?不知道。但卻是路途遙遠,更是歸期無望。杜牧有“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杜牧“知道”有多少亭子,但知道和不知道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路漫漫,思綿綿,歸無計,歸無期。只能是空傷心,又給上面的“空”做了補充。 上片通過視覺寫景,下片通過心理抒情,客觀的景物中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情景交匯,客觀與主觀融合。攝取了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和短亭,表現(xiàn)了主人公復(fù)雜而又惆悵的情懷。筆法嫻熟,簡約質(zhì)樸,所以被后世評價為“百代詞曲之祖”。 歷來評論此詞時,有說是女子思夫的,即思婦詩,也有說是男子懷鄉(xiāng)的;有說是眺望懷遠的,也有說是羈旅客棧的。我倒覺得,這首詞沒有哪里能證明出主人公的性別,更沒法端倪到是在家里還是在客棧,那我們就不要再花費心思解釋這些了。無論男人女人,無論家里羈旅,思鄉(xiāng)懷親之情都是一樣的。況且,仔細玩味全詞,它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聯(lián)系上片,還像是第三者在描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