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柴桑就在廬山腳下,他登山游覽的次數(shù),實在多到無法統(tǒng)計;后來年紀大了,腿腳不便,還讓兒子和門人用籃輿(一種土造的擔架)把他抬上山去。其游興雖濃,卻沒有留下一首專門描寫廬山勝景的詩篇。 東晉末年新任江州刺史王弘曾經(jīng)打算去拜訪本地隱逸名流陶淵明,遭到婉拒,注意禮賢下士的王弘就請?zhí)諟Y明的朋友在他去廬山的半道上安排一點酒水招待他,陶淵明一見到酒就興奮,兩位老友便喝起來;喝著喝著王弘大人駕到,于是大家一起喝酒,關(guān)系也就解凍了。陶淵明上廬山的頻率之高由此可以推見。 陶淵明在詩里也曾提到過幾次廬山,稱為“南山”或“南岳”。其詩有云,“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這是在自家院子的東籬之下,遠望廬山。他又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素礫皛修渚,南岳無余云”等句,也都是拿廬山作為背景,輕輕點到一下,沒有展開具體的描寫。 現(xiàn)在名山大川里擠滿了游客,攝影留念者如過江之鯽,多到無法統(tǒng)計;關(guān)于名山大川的詩文也多到無法統(tǒng)計。而詩人陶淵明卻沒有留下一首登廬山一游的大作。這是有點奇怪的。前人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情況,喬億《劍溪詩說》卷上說,陶公“集中無廬山詩。古人胸中無感觸時,雖遇勝景,不茍作如此”。 關(guān)于風景名勝的茍作之詩,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當代,全都是多到無法統(tǒng)計。陶淵明確為遠離流俗的高人。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萬語學(xu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