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動力和行動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是先有動力,然后才有行動,還是先有行動,然后才有動力? 我相信,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前者,并且會很自然地認為,動力必須先于行動而存在,只有先找到動力,自己才能行動起來,才有可能把一件事情堅持下去。于是,在感受不到動力的時候,大家就總想著要先找到動力,找不到動力,就只能任由自己一直拖延。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雖然說長久的堅持的確離不開動力,因為光靠意志力,我們很難長期維持一個行為并將其培養(yǎng)成習慣,但是動力并非一定要先于行動而存在,而是可以通過行動被創(chuàng)造出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辦法讓自己先行動起來,我們就可以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主動創(chuàng)造出動力。 事實上,如果想要長久地堅持一件事情,我們就絕對不能被自己的感受所限制,只在感覺到有動力的時候才去行動,因為感受本身是不穩(wěn)定的,而是要有能力超越感受的限制,在沒有動力的時候,依靠意志力去行動,然后在行動中,培養(yǎng)動力。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動力產生的原理,以及怎樣在行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動力。 說到動力,不少人可能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有些事情,一開始做的時候還挺有動力的,但是做著做著動力就消失了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簡單得了解一下,動力到底是什么,以及動力背后的影響因素。 動力,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一種“想要”的內在渴望,這種渴望會驅動我們?yōu)榱讼胍哪繕硕π袆?,而我們之所以會對某個目標對產生渴望,毋庸置疑,一定是因為我們覺得它能給自己帶來某種想要的“好處”。這種對利益的期待就是動力的來源,而且期待值越高,我們感受到的動力就越強。 那么,是不是只要我們覺得某個目標是有價值的,能夠給自己帶來某種想要的“好處”,我們就會充滿動力的去行動呢? 并非如此,因為除了目標本身的價值之外,我們的動力還會受到另一個因素的影響,那就是成功的可能性,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成。如果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就算“好處”再大,我們也不會有動力去行動的。不得不說,大腦這樣的設計是非常精明的——如果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那又何必浪費精力去嘗試呢? 說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動力背后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們能從中得到的“好處”(價值),二是我們有多大可能成功(成功概率)。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期望值理論(Expectancy Theory),這也是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動機理論。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說的“價值”和“成功概率”都屬于大腦的主觀判斷,這種判斷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會依據實際情況發(fā)生改變。 在行動開始之前,我們通常都是很樂觀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滿腦子里想的都是目標成功實現之后的場景,而根本不會去想接下來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這些關于成功后的種種美好幻想,會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內心充滿動力。 然而,我們的大腦非常聰明,它有著強大的自動學習能力:它會在行動過程中不斷拿真實體驗和預期體驗進行對比,并根據新的經驗,對這件事情的價值和成功概率進行調整。 假如在行動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結果——這可能是因為難度和挑戰(zhàn)過大而做不好,也可能是因為覺得進展太慢,離自己想要的結果太遙遠——我們就會體會到一種失落感,甚至是挫敗感。這些消極感受就會讓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價值,自己的能力,以及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產生懷疑。 這時,大腦就會根據這些新反饋,調低這件事情的價值和成功概率,我們感受到的動力也會隨之減弱。如果大腦得到的一直是類似的負反饋,我們就會發(fā)現,自己對這件事情越來越不感興趣了,并開始一直拖延。 我們再來看看相反的情況:假如我們通過努力,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結果,那么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以此強化自己的判斷,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種成就感,并且還會產生一種自我良好的感覺,因為這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把這件事情做成的。 說實在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自我良好的感覺更讓人上癮的了,只要我們體會到了這種感受,我們就會想要再次獲得,這便是我們繼續(xù)行動的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動力其實是一種結果——一種當我們體會到了成功和進步的喜悅之后,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所以說,只要我們能夠在行動中持續(xù)獲得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那么動力就不會消失,甚至還會變得越來越強,即便一開始沒有太多興趣,我們也會因此慢慢喜歡上這件事情,并發(fā)展出內在動力。 我猜想,此時的你肯定會想:成就感聽上去固然很美好,可是成就感是我想擁有就能擁有的嗎? 還真是如此,只是你從來不知道自己有這種選擇,也不知道怎么去創(chuàng)造罷了。 從本質上來說,所謂的成就感,就是當我們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通過努力,成功地實現了自己所期待的結果時,所獲得的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很多人可能覺得,想要獲得成就感,就必須取得一些聽上去很厲害的成就,但實際上,對大腦來說,成就感只與自己期待的結果是否達成了有關,與這個結果聽上去有多厲害并沒有太大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只期待自己今天背20個新單詞,做到了之后,你就能體會到成就感,但如果你期待自己背50個,卻只背了20個,那么此時的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并因此感到沮喪和自責。在這兩種場景中,現實中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背了20個新單詞,但是你卻會因為頭腦中的期待不同而獲得完全不同的感受。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你就應該能夠理解,為什么我會說“成就感是可以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為成就感取決于我們能否實現頭腦中所期待的結果,而這種期待是我們有能力去控制的,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頭腦中的期待是合理的,那么成就感的獲得便不再是問題。 那么,什么樣的期待才算得上“合理的期待“呢?簡單來說就是,你所期待的必須與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相符合,或者換句話說,你做的事情必須在你的學習區(qū)(Growth Zone),也就是有一定挑戰(zhàn),但挑戰(zhàn)沒有太大,不至于讓你感到恐慌或者無從下手,等到這件事情變成了你的舒適區(qū)(Comfort Zone)之后,再加大挑戰(zhàn)。 說實在的,很多人之所以會在行動過程中經常遭遇挫敗感,就是因為不懂得為自己設定合理的預期,他們不是高估自己現有的能力,就是急于求成,走路還沒有學會,就急著想要跑起來,甚至是想要飛起來。 當我們總是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期望,總是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和評判自己時,我們當然就會一直活在挫敗感之中。更為嚴重的是,持續(xù)的挫敗感會讓我們逐漸喪失自信,行動力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差。 不過,除了學會設定合理的預期之外,懂得承諾與專注,對于成就感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任何事情想要做好,都離不開承諾與專注,不然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在不順時陷入懷疑和迷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被無謂地消耗掉。承諾給予我們的,其實是一種方向上的確定性,有了這種確定性,我們就不會總是搖擺不定,而是能夠專注于行動上。 具體要怎么做呢?我認為,關鍵就體現在目標的選擇和設定上。 大多數人在設定目標時候,都會習慣性地從“得到”的角度去思考,只是簡單地把自己想要、或者期望得到的結果列出來,但在我看來,目標的設定應該從“付出”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把目標看成是一種關于付出的承諾,這種承諾必須是深思熟慮之后的選擇:一旦確定了目標,這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我愿意為之努力,也愿意為之受苦。 最后,再分享一個非常實用的建議,這個建議不僅有助于我們在行動過程中獲得信心和動力,還能幫助我們更輕松地實現目標。 這個建議是什么呢?其實就八個字——忘記目標,專注系統(tǒng),具體一點就是,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后,不要總是想著這個目標,而是要忘記它,然后專注系統(tǒng)。 “忘記目標、專注系統(tǒng)(Forget about the goals, focus on systems instead)”這個說法,是我從美國知名博主James Clear那里學來的。第一次讀到的時候,我忍不住為它拍手叫好,因為我發(fā)現,我自己就是這么做的(晨間日記就是我的系統(tǒng)),而且這正是我高效行動的秘訣所在,只不過James用特別簡潔的方式,把它完美地總結了出來。 關于目標和系統(tǒng)的區(qū)別,James是這樣解釋的:目標關乎的是你想要實現的結果,系統(tǒng)關乎的則是把你帶向那些結果的過程(Goals are about the results you want to achieve. Systems are about the process that lead to those results)。
“忘記目標”這個建議,聽上去似乎有點反直覺,你或許會問:忘記了目標之后,我還能成功嗎? 我們可以先簡單對比兩種情況: 假如你要去參加一個演講比賽,你的目標是拿到冠軍。 第一種情況是,你把這個目標看得特別重,總想著要拿冠軍,于是你憂心忡忡,每次表現不夠理想的時候,就會變得很焦慮,因為你害怕自己會失?。?/span> 第二種情況是,你沒有成天想著如何贏得冠軍,而是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日常訓練上,根據制定好的訓練計劃,讓自己的演講水平每天提高一點點。 現在我問你,你覺得,哪種情況下,成功的概率會更高?毋庸置疑,你肯定會選擇第二種。 為什么關注目標,反而使得目標更難實現呢?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前面已經說了,動力和自信源自成就感,成就感取決于你能否實現自己所期待的結果,如果總在心里想著目標,你就會不自覺地拿它來評判自己此時的表現,這種對比就會讓眼前的任何進步都顯得微不足道,于是你就會有種挫敗感。這樣的挫敗體驗多了之后,你就會喪失對自己的信心,動力也就慢慢沒有了。 專注系統(tǒng)所帶來的效果則恰恰相反。一個好的系統(tǒng),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好的游戲——目標被分解成了一個個小任務,每個任務的難度都恰到好處,既有挑戰(zhàn)、又不至于讓你感到恐慌和焦慮,而且每完成一個任務,你都能從中體會到成就感。這種感受會讓你慢慢對這件事情越來越有興趣,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你根本不會去想自己離最終的目標還有多遠,而是能夠專注于當下的每一個任務,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快樂和充實的。等到一個任務接著一個任務地完成之后,你會驚喜地發(fā)現,目標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 不過,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樣的系統(tǒng)不會在設定了目標之后自動產生,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設計,而這個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做計劃”,因為計劃的本質就是思考和規(guī)劃目標的實現過程,也就是如何把一個復雜抽象的目標,一步一步細化,直至變成一個個難度適中的可執(zhí)行任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會發(fā)現,計劃并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而是需要我們進行大量的思考和判斷——不僅要對做事的方法和關鍵性任務進行思考和判斷,還要對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合理預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專注于系統(tǒng),才能在行動過程中不斷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并且在充實和滿足中,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 更多個人作品 在線課程 《Susan的美語訓練營》(查看菜單) 回復“轉載”,了解轉載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