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據(jù)“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6%的受訪家長能接受孩子將來是個平凡人,65.1%的受訪家長認同做好本職工作,平凡生活也能出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對于兒女的普遍期待。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最終還是會成為一個平凡人。 多維解讀 1.父母本平庸,為何非要強求孩子不平凡 父母本平庸,為何非要強求孩子不平凡?父母平凡的生活中不是同樣擁有屬于自己的快樂嗎?有個經(jīng)典笑話,父親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林肯在你這個年齡時是班里最好的學生?!焙⒆踊卮穑骸笆前。晌抑?,他在你這個年齡,已經(jīng)是國家總統(tǒng)了!”是呀,有時我們看看自己,也不過是無數(shù)平凡人中的一個,又憑什么要求孩子出類拔萃呢? 自己混得不好,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混得好;自己不如別人家的父母,就拼命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贏過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所有不如意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改變不了的命運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2.把成長的快樂還給孩子 將平凡與沒出息簡單地畫等號,認為平凡就意味著沒出息,這是對平凡的誤解,會誤導孩子。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這樣的觀念一直以來影響著無數(shù)家長,也讓多少孩子承受了難以承受之痛。也正因此,厭學、逆反、抑郁等不健康思想在中小學生中極為常見。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引導孩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家長和老師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合理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給孩子一個放飛夢想的權利和舞臺。畢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神童。把快樂還給孩子吧,讓孩子擁有真正的快樂,讓他們度過一個真正快樂的、值得懷念的童年。 3.接受子女平凡是教育理念的進步 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到能接受孩子將來是平凡人,這是教育理念的進步。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一旦有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再小的事情也能做出彩?,F(xiàn)實生活中,就有很多平凡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實際上,所謂的以“平常心對待子女的平凡”,并不只是對個體的要求,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也在強烈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選擇。一個“平凡人”能不能也是一個精致生活的人?一個勞動者能否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成就感?這些問題的答案越是積極,人們就越能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平凡”。 時評頻道 正如專家所言,“人生并不是短跑,也不是馬拉松比賽。每個人出生時就處在不同的位置,也朝著不同的方向?!?/strong>家長理應認識到這些,更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教育方式陪伴孩子成長。正所謂,孩子的健康成長比片面追求出類拔萃更重要。而且,套用一句網(wǎng)絡用語:父母的接納是每個孩子內心最大的渴望和自愛自信的源泉。 當然,平凡并不意味著就是平庸。作為父母可以接受子女平凡,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和傳遞給他們正確的做人、做事、學習的方式,而這也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比如,擁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懂得感恩、對人熱情,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等等。孩子擁有了這些品格,對他們的學習,乃至以后的人生才是最大的財富。(摘自《北京青年報》2019年1月11日)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能成“龍”成“鳳”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中的平凡人。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給孩子額外的壓力,不剝奪他們的快樂,不為他們訂制未來,允許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平凡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現(xiàn)如今,很多家長端正了心態(tài),糾偏了家庭教育理念,不固執(zhí)于“英雄情結”,能平靜而理性地接受孩子成為平凡人,這是多么可喜的變化,且向這些家長致敬。(摘自“四川新聞網(wǎng)評論”2019年1月11日) 教師觀點 與其希望孩子不凡 不如關注身心發(fā)展 當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接受孩子將來是個平凡人時,我們由衷地贊嘆社會的進步。 這種進步與教育從當年的“精英教育”向而今的“成人成才教育”的轉變是一致的。在教育落后、人才匱乏的社會,能夠成為科學家和教授的人畢竟太少,社會發(fā)展、民族崛起需要“精英人物”,因此,“精英教育”應運而生。自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就成了當時絕大多數(shù)家長的普遍選擇。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科學家”“教授”也已經(jīng)走下了曾經(jīng)的神壇而成為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也成了“平凡的崗位”。 可見,家長在對孩子的期望上“理性化”,也表明現(xiàn)代教育觀念正日漸成熟,正日漸深入人心。 蕓蕓眾生,數(shù)不勝數(shù),人中龍鳳畢竟是少數(shù)。而且要成為人中龍鳳往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不強迫子女實現(xiàn)當年自己的愿望,不希望孩子太累是一種頓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關切。在當代中國,偉大與平凡本就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任何事,只要投入真心去做,本就是不平凡。如果一再用自己的一些所謂的標準去看待這個世界,不是悲哀,而是毀滅。越來越多的平凡人生一樣也能出彩,也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家長在對孩子的期望上“理性化”,更是社會日益成熟的表征。 教育即生活,即成長。教育是喚醒,是給孩子足夠的選擇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并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只要他能成為一個勇于探索、對自我認知清晰、自信、堅毅的人,未來有無限種可能都是他自己的人生。教育不是培養(yǎng)大人物,而是讓每個人意識到我本平凡,平凡的人做平凡的工作,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并因此快樂。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tǒng)后,友人向其母親祝賀:“您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吧!”總統(tǒng)的母親平靜地說:“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現(xiàn)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同樣讓我感到驕傲。” 一個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快樂、幸福與平靜,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幸運的是,而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了解到人生不是短跑,更不是馬拉松,而是朝著不同的方向去走。按照孩子的不同天性特點去發(fā)展,也許孩子就會有一個與眾不同、卻很幸福的人生。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strong> 聰明的鳥有高的樹枝,而笨鳥也一定有矮的樹枝在那里等它。其實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時空,我們在各自的時空里行走,便能找到獨屬于我們自己的幸福與快樂。 父母與其希望孩子不凡,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上! 選自:《作文周刊》高二版第3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