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垟。種田一畈。割穀一擔。搗米一醬槽。煮粥一沙罐。爸吃。媽相。囝囡坐得咑。 下崔垟,六月日頭辣洋洋。砂罐熱粥燙肚腸。有囡肖(弗要)畀(嫁)下崔垟。 ——《仙居歌謠》 撰文/ 落日樓主 供圖/面包房 下崔村位于仙居縣白塔鎮(zhèn)境內(nèi)。明代時,其屬于開元鄉(xiāng);清代時,屬于十六都。民國十九年,仙居縣之下設(shè)區(qū)(鎮(zhèn)),區(qū)之下設(shè)鄉(xiāng),下崔屬田市區(qū)白塔鄉(xiāng)。解放初,下崔屬白塔鄉(xiāng)人民政府;1958年,仙居以區(qū)建設(shè),設(shè)橫溪、城峰、田市、下各、朱溪、官路、步路、上張八個人民公社,下崔屬田市人民公社。1961年至1962年,體制下放,撤銷一級公社建制,恢復橫溪、田市、城峰、下各四區(qū),下崔屬于田市管理區(qū)白塔人民公社。嗣后,白塔鎮(zhèn)撤鄉(xiāng)改鎮(zhèn),下崔村屬白塔鎮(zhèn)管轄。 下崔村名之得名蓋緣自于姓族。據(jù)《仙居縣地名志》載,下崔村,祖居崔姓,地處白塔之下,故名。為此,與之對應(yīng)的地名還有位于白塔西面韋羌溪西岸的上崔。不過,下崔作為村名當屬宋代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下崔一地舊名為杜橋,或為杜氏所居(杜橋之西有杜蜀溪)。崔氏入遷后,人丁逐漸興旺,杜氏漸絕,因之改村名為下崔。 下崔村的村落所在俗稱下崔垟。其北有永安溪,西有韋羌溪,東有杜蜀溪,土地平闊,系溪流沖積平原,非常適合農(nóng)耕生產(chǎn)。雖然歷史上,下崔垟在與仙居境內(nèi)的另一小平原八都垟?shù)慕橇χ?,曾受到過嘲諷“下崔垟,六月日頭辣洋洋。砂罐熱粥燙肚腸。有囡肖(弗要)畀(嫁)下崔垟”;但較之八都垟?shù)摹胺N田一畈,割谷一擔”的確自有其優(yōu)勢。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記載,自宋代開始,下崔村周遭就修建有感德堰、潘道堰、坑圳堰、新圳堰、西歷堰、陳圳堰等六條溝渠,又有李暨塘“方圍十五畝,深丈余,雖旱不涸”。這類農(nóng)業(yè)灌溉設(shè)施的修建,大大促進了當?shù)剞r(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為此,直至清季末年,下崔村一帶仍是仙居境內(nèi)產(chǎn)糧最多的區(qū)域之一。爾時,設(shè)在崇正書院的義倉存谷達到一千四百四十石,數(shù)量在仙居義倉中位居第二,而其中絕大部分的捐糧來自下崔諸村。 下崔村的成村大約在南宋中期。其村本為白塔的一部分,白塔原為屯軍之所,舊稱“白塔寨”。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載,白塔寨舊有寨兵八十八人,并設(shè)有巡檢司。宋嘉定十五年(1222)齊守碩及臣僚向當時皇帝上奏認為過去因為呂師囊變亂嘯聚于此(白塔),因而設(shè)置了寨兵,現(xiàn)在承平已久,兵寨已經(jīng)變成了村落。而縣有蒼嶺,當衢、處、婺三州,岡阜深阻,行者窮日而后度,人煙逈絕,寇攘奪取所憑, 為此將寨從白塔寨遷移到了蒼嶺。自此后,白塔原有的前張、后張、蔣店、三井頭、楓樹嶺、杜橋等小村落正式成為張、蔣、呂、劉、盧、崔等姓族的聚居地,并逐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集鎮(zhèn)。 宋末至明代時下崔進入繁榮時期。宋末時,官方在下崔村西設(shè)立了白塔市(市期二五八),在村東設(shè)立了田頭市(市期一四七),而作為兩集市之間的通衢的下崔村自然大受其益。尓時,往來于城區(qū)與西鄉(xiāng)、田市與白塔之間的商旅,大多途經(jīng)下崔,而嗣后白塔街也開始向下崔村延伸,下崔遂成為了白塔集市貨物屯集,商品交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仙居《路經(jīng)歌》所吟唱的“白塔邁落下崔莊,下崔是個大地方。上宅下宅都邁落,金店開個大賭坊”,迨至明末清初時,下崔村已經(jīng)是仙居西鄉(xiāng)一個地標性的村落。 下崔村是仙居崔氏最大的聚居村落。下崔崔氏俗稱杜橋崔氏。據(jù)《杜橋崔氏宗譜》記錄,崔氏世居博陵,至崔德興時遷入浙江紹興一帶。傳至五世,又轉(zhuǎn)徙臺州章安。宋紹興年間(1131-1162),章安崔氏崔立興又轉(zhuǎn)徙至仙居杜橋(即今白塔下崔),成為仙居杜橋崔氏的始遷祖。嗣后,崔氏人丁興旺,又轉(zhuǎn)徙至金華白龍橋鎮(zhèn)、新昌橋村、青田方山、龍根村、永嘉大岙鄉(xiāng)大坑村以及建德、天臺、臨海、黃巖、樂清、寧波等地等地。 清初時崔氏成為白塔境內(nèi)的望族。個中原因,一方面可能與崔氏歷來與鄭氏、方氏結(jié)義串譜,宗族勢力強盛,使其免遭周邊其他大族欺凌有關(guān);另一方面,則與崔氏族人重視文教相關(guān)。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記載,下崔崔氏在封建時代(截止縣志刊印),共計有崔喬岳、崔炳文、崔桂干、崔登榜、崔沛杏等獲科舉功名者五人;有陳氏、蔣氏、方氏等因節(jié)烈而受到旌表者八人。故而,到了清代中期時,崔氏一族開始正式修建仙居崔氏大宗宗祠“德星堂”。該宗祠為四合院式,分前后兩透,左右設(shè)有廂房,正院建有戲臺,在建造的規(guī)模格局和選材用料都可堪稱仙居同類建筑中的佼佼者。 仙居崔氏 崔氏系出姜姓,實為姜尚(《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之后。據(jù)《元和姓纂·十五灰》載,“崔,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庇帧锻ㄖ尽罚骸按奘希?。齊丁公伋嫡子季子遜國叔乙,食采于崔,遂為崔氏?!鄙w崔氏屬于以邑為氏。其他的姓氏書,諸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姓解》的記錄大致相同。清代的《通志》中,則記載有八旗姓氏中的崔姓,世居哈達地方。另,據(jù)《氏族典》記錄,崔氏在唐以及以前為北方著姓,計有宰相二十三人。 仙居崔氏轉(zhuǎn)徙自杜橋,奉崔德興為始祖。據(jù)《杜橋崔氏宗譜》記載,崔氏世居博陵,至崔德興時遷入浙江紹興一帶。傳至五世,又轉(zhuǎn)徙臺州章安。宋紹興年間(1131-1162),章安崔氏崔立興又轉(zhuǎn)徙至仙居杜橋(即今白塔下崔),成為仙居杜橋崔氏的始遷祖。仙居杜橋崔氏族人,在遷入仙居后,支脈發(fā)達,又轉(zhuǎn)徙至金華白龍橋鎮(zhèn)、新昌橋村、青田方山、龍根村、永嘉大岙鄉(xiāng)大坑村等地。此外,建德、天臺、臨海、黃巖、樂清、寧波等地均有崔氏族人遷入。歷史上,杜橋崔氏自宋代開始就與板橋方氏、夏歷鄭氏結(jié)義,從而成為仙居西鄉(xiāng)頗具勢力的大族。 崔氏遷入仙居后,支脈繁衍,人丁頗為興旺。清代后期,崔氏在下崔還建了大宗祠堂,號德星堂。該宗祠四合院式,分前后兩進,左右設(shè)廂房,目前尚存有戲臺等古建筑。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記載,下崔崔氏在封建時代(截止縣志刊?。?,共計有崔喬岳、崔炳文、崔桂干、崔登榜、崔沛杏等獲科舉功名者五人;有陳氏、蔣氏、方氏等因節(jié)烈而受到旌表者八人。其中,有庠生崔欽寵,其《尋撫琴軒》:“近城到晚楚聲哇,尋得焦桐第一家。數(shù)點梅花輕落扇,半池魚尾淺淘沙。無弦羞問松楸隺,有約思餐石磴霞。蘿徑候君煙鳥過,不知流水向誰賒?!边€被載入了縣志的《仙居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