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jù)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 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①,則圣人歸之。 賢人所歸,則其國強(qiáng);圣人所歸,則六合同②。 求賢以德,致圣以道。 賢去,則國微;圣去,則國乖。 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征。
【注釋】 ?、倮ハx:蟲類的統(tǒng)稱。 《漢書.成帝紀(jì)》:“君道得,則草木昆蟲咸得其所。”顏師古注:“昆,眾也;昆蟲言眾蟲也。 又許慎《說文》云:二蟲為 ,讀與昆同,謂蟲之總名。 兩義并通?!边@里,可理解為泛指萬物。 《荀子.富國》:“然后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yǎng)者不可勝數(shù)也。 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br/> ?、诹?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日六合?!薄妒酚?秦始皇本紀(jì)》瑯邪臺石刻:“六合之內(nèi),皇帝之土。” 【譯文】 能夠挽救天下危亡的,就能據(jù)有天下的安寧;能夠解除天下的憂患的,就能享受天下的歡樂;能夠拯救天下災(zāi)禍的,就能獲得天下的幸福。 所以恩澤達(dá)到民眾,賢人就歸附他;恩澤達(dá)到萬物,圣人就歸附他。 賢人歸附的地方,國家就會富強(qiáng);圣人歸附的地方,天下就會統(tǒng)一。 求賢人要用德,求圣人要用道。 賢人離去,國家就衰弱;圣人離去,國家就不和。 衰弱是危險(xiǎn)的階梯,不和是滅亡的征兆。 【段意】 本段通過天下危安、憂樂、禍福三對矛盾的轉(zhuǎn)化,提醒君主要廣施恩德,普行道德,以使圣賢歸附,達(dá)到國家富強(qiáng),天下統(tǒng)—。 否則,圣賢離去,必將危亡。 3.2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①;圣人之政,降人以心。 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 降體以禮,降心以樂②。 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③,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yè),謂人樂其都邑④,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jié)之,使不失其和。 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 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注釋】 ①降人以體:降,服。 使人用身體服從,就是在行動上服從。 ②降體以禮,降心以樂:《禮記.樂記》:“樂由中出,禮自外作?!编嵭?“和在心也,敬在貌也。” ?、劢鹗z竹:都是制樂器的材料,指代樂器。 《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br/> ?、芏家?都,國都;邑,京城。 指代國家。 【譯文】 賢人的政治,使人在行動上服從;圣人的政治,使人心悅誠服。 行動服從可以共謀創(chuàng)業(yè),心悅誠服可以善始善終。 使人行動服從用禮,使人心悅誠服用樂。 所謂樂,并不只是鐘磐琴簫這些樂器,是指人人喜愛自己的家庭,指人人喜愛自己的宗族,指人人喜愛自己的職業(yè),指人人喜愛自己的國家,指人人喜愛國家的政令,指人人喜愛社會的道德,像這樣,統(tǒng)治民眾者就制作音樂來加以調(diào)節(jié),使人們不失和諧。 所以有德的君主,用音樂來使眾人快樂;無德的君主只用音樂來使自己快樂。 使眾人快樂的,才能長治久安;只管自己快樂的,不久就要滅亡。 【段意】 本段論禮樂的作用,特別是樂的作用,與儒家的觀點(diǎn)接近。 《禮記.樂記》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fēng)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北径我舱f樂是圣人用來使人心悅誠服的。 《禮記.樂記》又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本段也強(qiáng)調(diào)君主作樂的目的是“節(jié)之,使不失其和”。 最終論以樂“樂人”還是“樂身”,是“久而長”還是“不久而亡”的關(guān)鍵,又回復(fù)到 1.1“與眾同好”才能“得人”,才能“治國安家”的論點(diǎn)上來,前后呼應(yīng)。 3.3 釋近謀遠(yuǎn)者,勞而無功;釋遠(yuǎn)謀近者,佚而有終①。 佚政多忠臣②,勞政多怨民。 故曰務(wù)廣地者荒③,務(wù)廣德者強(qiáng);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④。 殘滅之政⑤,累世受患。 造作過制⑥,雖成必?cái) ?br/> 【注釋】 ?、儇?通“逸”,安逸。 ②佚政: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以佚道使民”。 《孟子.盡心上》:“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指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 ?、刍?滅亡。 揚(yáng)雄《太玄經(jīng).內(nèi)》:“內(nèi)不克婦,荒家及國?!?br/> ?、軞?毀滅。 ⑤殘滅:殘暴酷虐。 《漢書.張耳傳》:“秦為亂政虐刑,殘滅天下?!?br/> ⑥造作過制:造作,指建造宮室園囿之類。 《禮記.月令》“專而農(nóng)民,毋有所使”孔穎達(dá)疏:“言在上?!?汝)農(nóng)之事,無得興起造作,有所役使也?!边^制:超過標(biāo)準(zhǔn)。 造作過制,如秦興造阿房宮之類。 【譯文】 放下近的圖謀遠(yuǎn)的,辛勞卻無功績;放下遠(yuǎn)的圖謀近的,安逸而有結(jié)果。 使民眾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忠臣就多,使民眾辛勞的政治怨民就多。 所以說致力于擴(kuò)張領(lǐng)土的敗亡,致力于推廣恩德的強(qiáng)盛;能保持自己所有的平安,貪圖別人所有的毀滅。 殘暴酷虐的政治,好幾代都要受禍害;興造建筑超過限度,即使建成了也必將敗壞。 【段意】 本段所述各點(diǎn),對于秦朝的滅亡都有—定的針對性。 3.4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順。 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譯文】 不先正自己而去教育別人,是反常理的;先正自己然后去教育別人,才順常理。 反常理會招致禍亂,順常理是大治的關(guān)鍵。 【段意】 本段是對統(tǒng)治者說的。 統(tǒng)治者能不能正己,是治還是亂的根本原因。 3.5 道、德、仁、義、禮五者—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①;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②:不可無—焉。 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bào)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fā)也;得己得人③,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注釋】 ①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這里用“蹈”釋“道”,用“得”釋“德”,是—種用音同、音近的字來釋義的方法,稱為“音訓(xùn)”。 下文“義者,人之所宜”也是比較明顯的音訓(xùn)。 而用“親”釋“仁”,用“體”釋“禮”則是用疊韻字來訓(xùn)釋,是音訓(xùn)的—種。 蹈,實(shí)行。 《轂梁傳.隱公元年》:“若隱(魯隱公)者,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span> ?、隗w:規(guī)矩。 《管子.君臣上》:“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農(nóng)愚,商工愿,則上下體。”尹知章注:“上下各得其體也?!?/span> ?、鄣眉旱萌?得,通“德”,即修己之德以化人之意。 【譯文】 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一個(gè)整體:道,是人履行的規(guī)律;德,是人得到的修養(yǎng);仁,是人相互間的親愛;義,是人應(yīng)當(dāng)做的;禮,是人遵循的規(guī)矩:不能缺少一個(gè)。 所以早起晚睡,一天的行動要受禮的約束;討賊報(bào)仇,要由義來作決斷;憐憫之心,是仁的發(fā)端;修己以正人,是德的途徑;使人平等,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段意】 本段把儒家的倫理范疇仁、義、禮加上道家常用的概念道、德揉合到—起,作了自己的解釋。 3.6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 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譯文】 出于君主之口下達(dá)于臣子的叫做命,把命寫在書面上叫做令,奉行命令叫做政。命錯了,令就不能施行;令不能施行,那么政務(wù)就不正;政務(wù)不正,治國之道就行不通;治國之道行不通,奸邪的臣子就會得逞;奸臣得逞,君主的威信就會受到損害。 【段意】 本段是提醒統(tǒng)治者切勿出言不慎。 說了錯話,發(fā)出了錯誤的命令,就會損害自己的威信。 3.7 千里迎賢,其路遠(yuǎn);致不肖,其路近。 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yuǎn),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譯文】 千里迎請賢人,這路是遙遠(yuǎn)的;招來不才之徒,這路卻是近便的。 所以英明的君王舍近而取遠(yuǎn),故而能保全功業(yè)崇尚賢人,而臣下也就盡心竭力了。 【段意】 本段強(qiáng)調(diào)求賢的重要性。 3.8 廢—善,則眾善衰;賞—惡,則眾惡歸。 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譯文】 貶黜一個(gè)好人,眾多好人就會消極;獎賞一個(gè)壞人,眾多壞人就會擁來。 好人得到福佑,壞人受到懲罰,國家就會安寧而眾多好人都會到來。 【段意】 本段強(qiáng)調(diào)分清善惡,懲惡揚(yáng)善的重要性。 3.9 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 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譯文】 眾人疑慮就沒有安定的國家,眾人困惑就沒有守法的百姓。 疑慮澄清困惑消除,國家才能安定。 【段意】 本段強(qiáng)調(diào)穩(wěn)定民心的重要性。 3.10 —令逆則百令失,—惡施則百惡結(jié)。 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兇民,則令行而無怨。 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譯文】 ?、俸澜?漢代使用這個(gè)詞有時(shí)帶有貶義。 《漢書.地理志下》:“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杰則游俠通奸?!庇帧缎谭ㄖ尽?“豪杰務(wù)私,奸不輒得,獄夯不平之所致也?!本敢姓虣?quán)勢橫行—方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