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味 [興化]華正堂 普普通通、樸樸素素、貌不驚人的蠶豆曾經(jīng)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享受。 早先,農(nóng)村里的孩子平時什么零食都沒有。春節(jié)期間,才有炒蠶豆吃。蠶豆給我們留下的印記是非常深刻的。 農(nóng)民在經(jīng)過一段忙碌的秋收秋種之后就乘隙塍蠶豆了。女人用收割水稻的鐮刀順便剮一下岸埂上的鹽巴草、馬蘭樁,男人挖墑之后在田岸邊、河坎上用大鍬裁點縫兒,老人、小孩彎腰把蠶豆種往里一丟,抓一把草灰,用腳踩實就行。甚至不用澆水,幾天之后,黃黃的豆芽就彎著腰兒羞羞澀澀地拱土而出了。之后基本上不要施肥,也不要治蟲,一棵棵豆苗緊貼著大地,張開那對稱的葉瓣,以笑靨迎接著朔風嚴霜,用柔弱的身軀頑強地對抗著冰天雪地,在一片肅殺的冬季里盡情地舒展著碧綠的生命。 待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時,蠶豆仿佛與小麥、油菜比賽一樣,一股勁地分蘗、拔節(jié)、開花。她那中空的莖稈不斷粗壯挺直,風吹雨打不彎腰。她那素樸的花兒白中間黑,像蛺蝶沸沸揚揚紛飛于大地;又似捉迷藏的女童眨閃著明眸。谷雨前后,豆莢頂著花蕊,豎著尖尖,裹著絨毛,鼓脹著。小饞貓們急不可待,彎腰下去“捉綠蟲”,噙在嘴里,澀澀的。小滿左右,青蠶豆籽粒飽滿了,老人小孩著竹籃摘下豆莢,臉上漾滿笑意。鄉(xiāng)鄰們坐于巷口或天井里,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剝豆子。新蠶豆米嫩嫩的,呈青綠色。在大灶的鐵鍋里和著青咸菜燒炒,粉嫩糯香,鮮美異常。男人收工,咪點小酒,仿佛神仙。青豆子的新鮮口味大概只一周到十天。之后的豆子會變硬,變老,口感泛粉、豆皮變厚。 麥黃時節(jié),豆莢漸漸變黑,豆子漸趨成熟,摘下的半老蠶豆可在鐵鍋里炒著吃,它的青皮會鼓起來,然后焦裂炸開,這時會聽到“嘶嘶”的放氣聲,農(nóng)民們形象地稱之為“放氣豆”。起鍋,熱熱地放到嘴里,燙,一邊張口哈著氣,一邊咬咂,粉糯香甜,別有風味。此時,還可以剝出蠶豆米,再剝開豆米的外皮,成為蠶豆瓣,以菜子油炸之,稱為蘭花瓣,又香又脆,是下酒的好菜。青蠶豆瓣亦可以用來和咸菜一起燒湯,劈兩方豆腐,或打一兩只蛋花。那青黃色,純白色,老綠色,淡黃色組成一體,蕩漾于青花碗里,非常養(yǎng)眼。用勺子舀點湯輕嘬,那真叫個鮮! 小孩在剝完豆莢之后,揀一個豆莢殼,把一根麥秸稈前一端分成兩半,分插在豆殼的兩瓣上,尾端露出殼外,左手抓殼,隨著右手推拉秸稈末端,豆瓣一分一合,兩角一彎一翹,動感十足。孩子們比試著,笑著走著。他們還將煮熟的青蠶豆用針線串起來,像佛珠一樣掛于項端或手臂,不時地取下一顆吃吃咂咂。這個季節(jié)里巷子到處彌漫著新豆的清香,幸福充塞了大人小孩的整個世界。 麥收之后,豆子老熟了,農(nóng)民們會剮下豆楷,散于農(nóng)場的一角或天井里曬干,以連械反復擊打,去稈留豆,收藏起來。平時一般是舍不得吃的,他們會偶爾劈些蠶豆瓣用于燒湯。到親戚時才拿點出來炒一下,再放水煮爛,起鍋后加鹽滴油拍蒜瓣,在物質匱乏時期亦是待客下酒的首選。 冬季里遇有陰雨積雪天氣,孩子們出去游樂不便,奶奶便會從壇子里抓出一小把蠶豆,讓出她烘腳焐手的銅爐子,揭開爐蓋,給孩子們燒蠶豆。兄妹幾個圍著爐子,抓著用蘆秸苗做成的筷子,爭搶著把豆子翻過身來。隨著爆裂的聲響,豆子突然蹦跳,騰起小股灰霧。孩子們樂不可支,又爭搶著把豆子搛出來,撂至仰放的爐蓋里,發(fā)出“鐺鐺”脆響。老奶奶咧開癟嘴大笑,其樂融融。 春節(jié)將至,家家戶戶炒蠶豆。走在巷子里,耳鼓里充塞著沙沙聲,鼻子里嗅著蠶豆的香氣,孩子們蹦蹦跳跳時,口袋里的蠶豆亦在蹦蹦跳跳。他們無白果可跳時,會以蠶豆將就之。節(jié)前,除了炒蠶豆,舍得的人家會把蠶豆送給爆米花的師傅用炒米機炸一下,再加5分錢倒點糖精里面。隨著“轟”的一聲炸響,白霧彌漫處,孩子們的歡聲笑影更臻一片喜慶。炸蠶豆比炒蠶豆松脆,個個開裂,齜牙咧嘴的,放在口里含含,又甜又香。 新年一過,年味漸淡,蠶豆及家中極少的零食也很快吃光了,到元宵節(jié)時早上吃湯圓,晚上家家戶戶又炒起了蠶豆,有個傳統(tǒng)的說法謂之“炸老鼠眼”。我至今都不明白,鐵鍋里炒蠶豆為什么能將老鼠的眼睛炸瞎,時間還只限在元宵節(jié)這一天。后來想想,農(nóng)村的有些習俗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人們知道,孩子們想吃的了,吃什么,在那個年代惟有蠶豆。 開春之后,以少許蠶豆置于盆中,漲水。白天曬太陽,晚上以稻草覆蓋,不用幾天,它會冒出白白的豆芽。煮牙豆舀上桌,放油鹽直接拌和,亦是農(nóng)人下酒的好菜。如今條件好了,“農(nóng)家樂”里以茴香煮芽豆,成為叫響的冷盤。 普普通通、樸樸素素、貌不驚人的蠶豆曾經(jīng)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