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則更甚者稱為自汗,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自汗、盜汗這一病證,既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作為癥狀而伴見于其他疾病的過程中。單純出現(xiàn)的自汗、盜汗,一般預(yù)后較好,伴見于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盜汗,病情較重,需原發(fā)病好轉(zhuǎn)、治愈,自、盜汗才會減輕或消失。 參苓紅棗湯 【組成】人參須6g,茯苓10g,紅棗7枚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若見毛發(fā)無華,面色白,盜汗冷濕如洗,舌胖有齒印者,可加附子、龍骨、牡蠣、桑螵蛸等以溫腎斂汗。 【功效】氣虛盜汗。小兒尤佳。 【出處】《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選》 斂汗固表湯 【組成】炙黃芪皮15g,黨參15g,煅牡蠣15g,麻黃根10g,癟桃干10g,浮小麥10g,五味子7g,炙甘草7g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盜汗者加細生地10g,炒白芍7g。 【功效】自汗、盜汗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蝦、蟹、濃茶、蘿卜等物。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芪麥飲 【組成】黃芪15g,大棗5枚,浮小麥15g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氣虛自汗 【出處】《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烏梅湯 【組成】烏梅10枚浮小麥15g,大棗5枚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陰虛盜汗。 【出處】《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紅棗飲 【組成】癟桃干15枚,紅棗15枚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盜汗。 【出處】《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稻鰍湯 【組成】糯稻根30g,泥鰍魚90g 【制用法】先把泥鰍宰殺洗凈,用食油煎至金黃,用清水2碗(約1斤)煮糯稻根,煮至1碗湯時,放進泥鰍煮湯。吃時可調(diào)味,吃魚飲湯。 【功效】病后盜汗,肺結(jié)核自汗。 【出處】《偏方大全》 黑豆棗芪湯 【組成】黑豆100g,紅棗20g,黃芪50g 【制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氣虛自汗。 【出處】《偏方大全》 黃芪羊肉湯 【組成】黃芪15g,羊肉90g,桂圓肉10g,淮山藥15g 【制用法】將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撈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鍋將水煮開,放入羊肉和3味中藥同煮湯。食時調(diào)好味,可飲湯吃肉。如小兒無力咀嚼,可煮成濃湯飲。 【功效】病后體虛盜汗。 【出處】《偏方大全》 加味生脈散 【組成】生地、黨參、麥冬、大棗各9g,炙甘草3g,地骨皮g,五味子6g,煅牡蠣、煅龍骨各15g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藥量視患兒大小酌定。 【功效】小兒自汗 【出處】《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選》 加味牡蠣散 【組成】煅牡蠣100g,生黃芪100g,麻黃根50g,五味子50g 【制用法】上藥研粗末,瓶貯備用。每次10~20次,用浮小麥15g,同煎,濾渣熱服,每日2次。久病氣虛加人參須6g;陰虛燥熱加生地10g,白芍10g;心悸眠差加酸棗仁10g,麥冬10g。 【功效】體常自汗,動則益甚,時易感冒者;夜寐盜汗,醒則汗止,氣短神疲者;氣虛衰弱,衛(wèi)陽不固者。 【出處】《陳樹森醫(yī)療經(jīng)驗集錦》 芪陳湯 【組成】綿黃芪60g,陳皮50g 【制用法】銼為細末,每服9g,開水送服。 【功效】自汗 【出處】《家用偏方》 豆麥湯 【組成】陳凍豆腐50g,浮小麥50g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盜汗 【出處】《家用偏方》 補氣斂汗湯 【組成】黨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牡蠣30g,浮小麥30g,大棗30g,甘草10g,糯稻根30g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功效】自汗。 【出處】《百病良方》 外敷斂汗散 【組成】五倍子粉2~3g,飛辰砂1~1.5g 【制用法】加水調(diào)成糊狀,涂在塑料薄膜上敷于臍窩。用膠布固定,24小時為1次。 【功效】肺結(jié)核盜汗。 【出處】《當(dāng)代中國名醫(yī)高效驗方1000首》 外敷止汗散 【組成】郁金粉0.24g,牡蠣粉0.06g 【制用法】以米湯適量調(diào)勻,分2份敷于患兒左右乳中穴,每日更換次(如有皮膚過敏者,可隔日1次)。 【功效】小兒各種疾病(不包括肺結(jié)核)伴有盜汗。 【出處】中醫(yī)雜志 老祖宗們留下的偏方,很多簡單且實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