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 夏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根莖,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所產(chǎn)者質(zhì)量為好。半夏藥材以個大、皮凈、色白、質(zhì)堅實(shí),粉性足者為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半夏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傷寒論》入18方次,《金匱要略》入36方次。 1、原文考證 最大量方(2升):大半夏湯。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者”(十七)。 次大量方(1升):麥門冬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 麥門冬湯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者(七)。 小半夏湯治“嘔家……不渴”(十二)。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十二)。 半夏厚樸湯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備急千金要方》)。 從上可見,大劑量半夏用于治療嘔吐以及咽喉部癥狀。 最簡方(2味):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湯、半夏麻黃丸。 小半夏湯治“嘔家…不渴”"(十二),“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十七)。 半夏干姜散治“干嘔吐逆,吐涎洙”(十七)。 生姜半夏湯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十七)。 以上3方均為半夏配姜,用于治療嘔吐而不渴或吐涎沫者。 半夏麻黃丸主治“心下悸者”(十六)。 次簡方(3味):苦酒湯、半夏湯。 苦酒湯為半夏與苦酒、雞子白同用,治“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312)。 半夏湯為半夏與桂枝、甘草同用,治“少陰病,咽中痛(313)。 以上兩方均治咽痛。 加半夏方: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加半夏湯、越婢加半夏湯。 葛根加半夏湯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33)。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若嘔者”(17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加半夏湯治“支飲者,法當(dāng)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十二)。 以上3方因嘔加半夏。 越婢加半夏湯治“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七),而無半夏的越婢湯則治“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十六)。可見,因咳喘而加半夏??贾倬爸慰却男∏帻垳⒑駱懵辄S湯、射干麻黃湯中均有麻黃半夏,則提示半夏配麻黃治咳喘。 去半夏方: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 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治“瘧病發(fā)渴者”(四)。因渴,而去半夏,則適用半夏的患者必?zé)o口干舌燥這一點(diǎn)就能明確了。 加味方:厚樸七物湯、竹葉湯、白術(shù)散。 厚樸七物湯條下有“嘔者加半夏五合”(十)。竹葉湯條下有“嘔者,加半夏半升”(二十-)。白術(shù)散條下有“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xì)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二十)。3方均因嘔吐加半夏。 2、仲景方根 半夏生姜或干姜:主治惡心嘔吐而不渴者。方如生姜半夏湯、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散。半夏與姜的主治相似,兩者同用,不僅可以增效,而且能解半夏毒?,F(xiàn)藥房所售制半夏,多為姜制。 半夏茯苓:主治惡心嘔吐而眩悸者。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所謂昡悸者,即為眩暈、恍愡感、心悸、肉跳動,易驚恐,失眠等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半夏栝樓實(shí):主治胸悶胸痛者。方如小陷胸湯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138),栝樓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九)。如此配合,多用于肺部感染、心臟病以及上消化道疾病。 半夏附子(烏頭):主治腹大痛而嘔吐者。方如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十),赤丸治“寒氣厥逆”的腹痛(十)。半夏附子(烏頭)有止痛作用。 半夏麻黃:主治咳喘而嘔者。方如半夏麻黃丸、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越婢加麻黃湯等。 半夏厚樸生姜:主治腹?jié)M而嘔或咽喉異物感。方如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發(fā)汗后,腹脹滿者”(60),半夏厚樸湯治“婦人咽中如有多臠”,厚樸七物湯主治“病腹?jié)M”而嘔者(十)。 半夏人參:主治嘔吐或噫氣不止,心下痞硬者。方如干姜人參半夏丸治“婦人嘔吐不止”(二十),旋覆代赭湯治“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161),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十七),“嘔,心下痞硬者”(《外臺秘要》。 半夏麥冬人參甘草:主治咳逆嘔惡而虛羸少氣者。方如竹葉石膏湯主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397)。麥門冬湯主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七)。 3、藥證發(fā)揮 半夏主治嘔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異物感、咳喘、心下悸等。 嘔有惡心、干嘔、喜嘔、胃反之分,均為半夏主治,但患者大多不渴。所謂的不渴,為口腔無明顯干燥感,也沒有明顯的口渴感,甚至經(jīng)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內(nèi)水液,其舌面也可見濕潤的黏膩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嚴(yán)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無津,雖然有嘔吐,也不宜使用半夏。 嘔,不僅僅是即時性的癥狀,應(yīng)當(dāng)將其看作是一種體質(zhì)狀態(tài)。仲景有”“嘔家”的提法,是指某種經(jīng)常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的體質(zhì)??梢妵I家易于出現(xiàn)半夏證。嘔家的具體特征,張仲景沒有詳細(xì)解釋,本人試述如下:營養(yǎng)狀況較好,目睛有光彩,膚色滋潤或油膩,或黃黯,或有水腫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澤;形體并不羸瘦,肥胖者居多。主訴較多而怪異,多疑多慮,易于精神緊張,情感豐富而變化起伏大,易于出現(xiàn)惡心感、咽喉異物感、黏痰等。脈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數(shù)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膩,或滑苔黏膩,或舌邊有兩條由細(xì)小唾液泡沫堆積而成的白線,或有齒痕舌。這種體質(zhì),著者稱之為“半夏體質(zhì)”。 凡半夏體質(zhì)患者的咽痛、失音、咽喉異物感、咳喘、心下悸等,均可使用半夏。其中咽喉異物感最有特點(diǎn)?!皨D人咽中如有炙臠”,這是對咽喉異物感的形象描述。此外,胸悶、壓迫感、堵塞感、痰黏感等,也可歸于咽喉異物感。咽喉異物感常常導(dǎo)致惡心嘔吐。這成為使用半夏的重要特征。 從半夏主治及兼治的病癥來看,具有兩個特點(diǎn):一是感覺異常樣癥狀。半夏所主治的嘔吐,本是一種異常的反射。半夏厚樸湯主治咽中如有炙臠,實(shí)無炙臠,純屬一種感黨異常。此外,麻木感冷感熱感堵塞感、重壓感、痛感、癢感,悸動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響感。由感覺異常導(dǎo)致的異常的反射和行為如惡心、嘔吐、食欲異常、性欲異常、語言異常、睡眠異常、情感異常等,都有使用半夏的可能。二是咽喉部癥狀。惡心、嘔吐、咽痛、失音、咽中如有炙臠等,均為咽喉部的癥狀。在精神緊張、抑郁、焦慮、恐懼時,以上癥狀極易出現(xiàn)。 半夏與甘草均治咽痛,但甘草所治的咽痛以紅腫干痛為主,而半夏所治的咽痛,咽喉常有異物感或黏痰、多惡心。半夏與干姜均治不渴而嘔吐,舌苔多膩,但兩者主治有上下之別,半夏主治以咽喉部的異物感,胸部的重壓感為主,而干姜主治以嘔吐涎水、腹瀉呈水樣便為主。半夏與生姜均能止嘔,但生姜長于發(fā)散,用于外感風(fēng)寒之嘔吐,既治嘔又發(fā)汗解表;半夏長于降逆散結(jié),胃之癱緩而痞滿壅塞者多用。 張仲景用半夏有兩個劑量段,大量(2升)主治嘔吐不止,小量(半升)主治咳喘、失音、心悸、惡心等,或配麥冬。現(xiàn)代有人則認(rèn)為小量(15克左右)止嘔,中量(20~30克)催眠,大量(40克)止痛。本人最多用過60克,治療偏頭痛,未見不良反應(yīng)需要指出,張仲景當(dāng)年使用的是生半夏,與當(dāng)今習(xí)用的經(jīng)姜礬等反復(fù)炮制后的制半夏不同,兩者的用量和用法可能也有一定差異。 4、常用配方 (1)半夏20克,生姜24克。(《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應(yīng)用:本方是止嘔專方。凡嘔吐而不渴者多用之。 (2)半夏40克,人參9克,白蜜40毫升(《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應(yīng)用:嘔吐呈慢性化,患者全身狀況差的疾病,如腫瘤、慢性胃病、神經(jīng)性嘔吐等。 (3)半夏20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應(yīng)用:以惡心嘔吐為主訴的疾病,如神經(jīng)性嘔吐、腸粘連、幽門梗阻、十二指腸壅積癥、妊娠嘔吐、腫瘤化療不良反應(yīng)等。對于惡心吐水者,以及嘔吐、心下悸、失眠多夢者,本方最為適宜。 (4)半夏12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 應(yīng)用:適用于惡心嘔吐、噯氣、呃逆、咳嗽、脹滿、頭眩心悸者。廣泛用于精神神經(jī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 (5)半夏20克,厚樸9克,茯苓12克,紫蘇葉6克,生姜15克。(《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 應(yīng)用:以咽喉異物感、惡心嘔吐、胸悶腹脹為特征的疾病,廣泛用于精神神經(jī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本人經(jīng)驗(yàn),在全身體征無明顯病理改變,各種檢査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的情況下,患者出現(xiàn)的以上異常感覺,可以使用本方。神經(jīng)癥、更年期綜合征、慢性咽喉炎、聲帶疾病哮喘、小兒厭食癥、結(jié)腸炎、帕金森病、胃腸型感冒等,均有使用本方的機(jī)會。本方可能是通過抑制咽喉部過強(qiáng)的神經(jīng)反射來發(fā)揮作用。 (6)半夏10~20克,茯苓20克,陳皮10克,甘草5克,枳實(shí)10克,竹茹10克,生姜10克,大棗12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 應(yīng)用:以惡心嘔吐、眩暈、心悸、失眠、易驚為特點(diǎn)的疾??;如內(nèi)耳昡暈癥、偏頭痛、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神經(jīng)癥、恐懼癥、心理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等。臨床對有強(qiáng)烈精神刺激誘因,見失眠多夢,且多噩夢者,本方最有效果。如果面紅、口苦者,可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四肢水腫,飲食無味,心悸煩悶,坐臥不安等,加酸棗仁、遠(yuǎn)志、五味子、地黃、人參,去竹茹,名十味溫膽湯。 (7)半夏12克,白術(shù)12克,天麻10克,茯苓12克,陳皮5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醫(yī)學(xué)心悟》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應(yīng)用:以眩暈頭痛、腹脹嘔吐、腹瀉為特征的疾病,如內(nèi)耳昡暈、腦血管疾病。 (8)半夏12克,黃連3克,黃芩9克,干姜9克,人參9克,甘草9克,大棗12枚。(《傷寒論》半夏瀉心湯) 應(yīng)用:本方是胃病專方。尤其適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見黏膜水腫、糜爛、有斑點(diǎn)狀出血者。消化性潰瘍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本人觀察,本方適用于體質(zhì)較好的中青年男子的胃病,其特征有唇紅、咽紅、舌紅,舌苔多見黃膩,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本方還可用于伴有惡心嘔吐、心下痞、煩熱、腹瀉等癥狀的食道炎、口腔潰瘍、神經(jīng)癥患者。 5、文獻(xiàn)摘錄 《本經(jīng)疏證》:“半夏之用惟心下滿及嘔吐為最多,然心下滿而煩者不用,嘔吐而渴者不用。半夏所治之咽痛必有痰、有氣阻于其間、呼吸食欲有所格閡,非如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徒治喉痛者可比矣?!?/span> 《藥征》:“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shù)劑,及期而娩,母子無害也。古語所謂有故無損者,誠然,孕婦忌半夏,徒虛語耳。 |
|
來自: 石門易卜 > 《神農(nóng)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