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在東晉末打垮桓玄,奪取了東晉政權,建立了宋。到第三個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都向新的方向有所開拓,呈現(xiàn)出一番新的氣象,把東晉以來由于玄言詩所造成的衰頹的詩風振作起來,使詩壇為之耳目一新。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與魏晉詩人不同,南朝詩人更崇尚聲色,追求藝術形式的完善與華美。這一時期的顯著特異之點,就是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大量進入詩篇,詩壇上出現(xiàn)從玄言詩向山水詩過度的局面,山水詩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學。這一時期的代表有謝靈運、鮑照,以及后來的謝朓等人。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狀貌在詩中涌現(xiàn),沖破了玄言詩長期統(tǒng)治的局面。比謝靈運稍晚一點的鮑照,更滌除了謝靈運詩中殘余的玄言渣滓,學習樂府民歌,堅持了建安以來的漢魏風骨。當時人將“鮑謝”并稱,又將鮑照、謝靈運、顏延之三人,合稱“元嘉三大家”。 謝靈運謝靈運謝靈運是第一個有意識地大量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詩人。山水詩的出現(xiàn)有其社會思潮的背景。當時的玄言詩里也開始出現(xiàn)一些山水詩句。因為玄學家把對自然山水的觀賞看作是實現(xiàn)自由、超脫生活理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縱情山水成為名士們的一種風尚,名士必須有的教養(yǎng)。同時,當時多以自然物的美來比擬人的才情風貌。所以,注重山水自然之美,成為士大夫普遍的習尚。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贝藭r不但出現(xiàn)了山水詩,山水畫也開始受到重視,在過去本來只作為人物背景的山水,也被強調起來,突出出來,如顧愷之、宗炳等人的畫。所以山水詩的出現(xiàn),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有關。 謝靈運,十八歲襲封康樂公,故人稱謝康樂。謝靈運祖父為東晉名將謝玄,謝玄叔父乃宰相謝安,謝、王二族為晉朝世宗大族。謝靈運入仕時,已是劉宋朝,他不得不屈身侍奉曾是他祖輩屬下的“兵”——劉裕,劉裕又采取壓抑世族的政策,謝靈運爵位也由公爵降為侯爵,故心情多有不平。劉宋王朝對謝靈運也總有戒備。這樣,謝靈運因本出身高第,又負才能,卻未能獲重要的政治地位,常懷郁憤心情。因此他把政治抱負不能施展的苦悶,外現(xiàn)為對山水的迷戀。而且,謝靈運又信佛,有佛家之超俗精神,這也就指導他去欣賞山水:“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只有高超的情致,即超越塵垢的精神,才能領略山水景色之美,透過景物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所任官職如永嘉太守、秘書監(jiān)及臨川內史等,皆荒廢職務,一味縱情游山玩水。甚至為了游山而役使數(shù)百人,伐木開路,擾亂社會治安。(《宋書》“本傳”載:“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yè)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shù)百。鑿山浚湖,動役無已。尋山陟岑,必造幽峻,巖障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若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shù)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謝由此多次被朝廷及地方官糾彈制裁。后因起兵拒捕而被擒,放逐于廣州,終于在廣州被殺。謝的生活作風是腐敗淫侈的,又因政治欲望未滿足而對劉宋王朝有對立情緒,于是將其精神寄托于對山水的縱情游賞之中。 謝靈運山水詩的特點,是依托他瀏覽山水時體會的真實情貌,以自己獨創(chuàng)的詞匯,加以客觀的精刻摹繪。如《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以精美的筆法描繪出奇秀的山水景色。詩中寫泛舟湖上的景致:
詩人生在小舟上,看見遠處的林壑漸漸隱沒在蒼茫暮色中,晚霞在愈來愈濃的夜色中迷漫消散;近處湖面上的菱蔓荷葉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濃重的陰影,蒲稗相互糾纏著,在微風緩流中輕輕擺動。好一派湖山晚景。其寫景用詞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鮑照稱贊謝詩“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湯惠休也說“謝詩如芙蓉出水”。《登池上樓》一首,也是長期廣為傳誦的佳作:
此詩作于他在永嘉太守任上。此詩幾乎全篇對偶,而且前面和后面都比較艱澀,詩的基調也略嫌低沉,但詩中所描繪的永嘉這個小城的自然風物,濤聲遠峴,春草鳴禽,卻歷歷如聞如見。詩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是歷來為詩論家交口稱贊的千古名句。這兩句寫臨窗遠眺的景色。“池塘”上承所見,“園柳”上承所聞,都是近景,然后才是遠景。這兩句初看似無什么特別之筆,但讀起來很美:樓外池塘里春草繁生,小園垂柳叢中禽鳥鳴聲也已變換,在病榻上突然感到,原來外面已是一派春意了。(《詩品》中引《謝氏家釘錄》:康樂每對惠連[康樂族弟],輒得佳語,后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嘗云,“此語有神助,非吾語也”。)宋人葉夢得說:“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到。”(《石林詩話》)此一聯(lián)的妙處,就妙在于自然?!败饺爻鏊?,就是指的自然。 在謝靈運筆下呈現(xiàn)出來的自然景物的特點,是具有客觀性的獨立存在于人境之外的。他與陶淵明有所不同。陶詩能將自己的主觀感情融合于所寫的景色之中,而與自己的生活結成一片,達到較深的意境而情景交融。如“采菊東蘺下”幾句,表現(xiàn)了陶淵明從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中所產生的悠然自得之趣,至于南山是如何之狀,山氣當日夕時如何佳,都讓讀者自己依據(jù)生活經(jīng)驗去想象補充。因此陶詩意境深遠而含蓄,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謝詩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畫,以真切鮮明的形象,給人以真實幽美之感,卻較少寓自己之情于詩中。如“白云抱幽石,綠篠媚清漣”(《過始寧墅》)這樣的詩句,雖是通過作者主觀的美學評價而摹寫的,但乃是客觀存在于人意識之外的具體明切的物狀。因此,謝靈運山水詩雖能描繪出秀美的外界景物,卻較少見出內心的思想感情。 謝靈運詩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些散見于各篇中的“名句”,如“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能把自己所目擊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詩句描繪出來,給當時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謝詩的另一特點,是在字句上過分雕琢,有些用典過多,給人艱澀之感。有的對偶句特多,如《登池上樓》乃通篇屬對。這正是當時駢麗詩風在其詩中的體現(xiàn)。謝靈運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chuàng)山水詩派的第一個詩人,以后的謝朓、何遜,唐代的孟浩然、王維、李白等,都受其影響。杜甫詩說:“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保ā督现邓绾萘亩淌觥罚┕屎笕颂罩x并稱。同時謝又是一個用全力雕章琢句的詩人,為齊梁以后新體詩打下了一定基礎。 鮑照鮑照,字明遠。因曾任過參軍,故后人稱為鮑參軍。鮑照繼謝靈運之后,使劉宋詩壇更為壯觀。 鮑照的卓越貢獻,首先在于他賦予詩歌以較廣闊深刻的社會內容,他將滿腔的悲愁苦悶之情與怨憤不平之氣發(fā)而為詩,因而他的詩歌的突出內容,就是表現(xiàn)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抒發(fā)寒門之士備受壓抑的痛苦,其中充滿著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與抗爭精神,代表著寒士的強烈呼聲。如《擬行路難》十八首,就是鮑照詠嘆人生苦悶的抒情組詩。我們且看其四:
此詩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詩中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瀉愁,不敢言者更添愁。全詩在平淡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其六“對案不能食”一首,則是在沉重的壓抑下不可復忍的憤慨:
在詩的開始四句里,即可明切感到一個滿懷不可遏抑的憤激的詩人形象。于是他只有以陶醉于甜蜜的家庭生活來反抗不合理的現(xiàn)實,而抒發(fā)其人生憤慨,最后借古人自慰,乃是對當時現(xiàn)實的嚴厲批判,而孤直者不免于貧賤,即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如何黑暗。詩中以十分亢奮的語調表達自己的心情,感情非常強烈?!稊M行路難》十八首,是一組宏大的史詩性的作品。其中不少詩篇表現(xiàn)了貧賤者的悲憤心情。此外,像《代放歌行》《山行見孤桐》等,也都表現(xiàn)了對門閥統(tǒng)治下社會不平的不滿和詩人懷才不遇的慷慨之情。 其次,描寫邊塞戰(zhàn)爭、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是鮑照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代出自薊北門行》,是一首出色的邊塞詩:
詩中表現(xiàn)了邊境報警,天子派兵救援,邊塞的苦寒,戰(zhàn)斗的艱苦,以及將士們誓死以報明主的決心。詩中有較多的敘事成分,但重點仍在抒情,表達自己忠君報國戰(zhàn)死疆場的決心。鐘嶸《詩品》稱“鮑照戍邊”之作為“五言之警策”,是很精當?shù)?。鮑照此類題材的作品,成為唐人邊塞詩的濫觴,影響所及,源遠流長。此外,鮑詩中還有一些描寫游子、思婦和棄婦的詩和山水詩。 鮑照注重向樂府民歌學習,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樂府詩。鮑照詩現(xiàn)存二百多首,其中樂府詩卻有八十余首,題前多冠一“擬”字或“代”字。這些樂府詩,繼承和發(fā)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tǒng),描寫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對受壓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可以說同樣具有“漢魏風骨”的特征。鮑照也有一些學習江南民歌之作。 鮑照詩歌的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杜甫在評李白詩時說他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說明鮑詩有俊逸的特點。但當時鮑詩的這個特點卻被目為“險俗”。所謂“險”,大概因為鮑詩多激越慷慨不平之氣;所謂“俗”,是因為學習民歌,內容又多征夫、思婦和下層人士的感情。這個特點,也是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樂府詩中,俊逸便是形成了一種激昂頓挫、強烈奔放的風格。鮑照的詩以其凌厲之勢和“發(fā)唱驚挺”的獨特魅力,不僅在當時標舉獨出,征服了同時代的許多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詩人和詩論家的贊許。 鮑詩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把在建安時期僅僅萌芽的七言體詩,從內容到形式加以創(chuàng)造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七言體詩發(fā)展的新局面。自曹丕以后,一般文人似都輕視七言體,而鮑照大膽采用了這一形式,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并改造了這種形式,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可以自由換韻,如《擬行路難》“璇閨玉墀上椒閣”。此外,鮑照還靈活地運用了雜言體詩,使詩歌更富于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