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詩韻中國】有獎征文活動
我從不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真理,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我卻一直看不起他,而項羽雖然失敗,在我心目中,他卻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太史公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也很高,他將這位失敗的英雄的事跡是列在本紀之中的,要知道,本紀一般敘述的都是歷代帝王政績的。 持這個觀點的,還有宋代詞人李清照,她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詩中這兩句,寫得真是驚天地、泣鬼神,把項羽的英雄豪氣都抒寫出來了。 就人格而言,項羽的確是大英雄,而劉邦是真小人。 ![]() 比較下這兩人,讓人很受啟發(fā)的: 請看劉邦,他的出身極其普通,而項羽是名將之后,受過嚴格的訓練。 固然,英雄是不問出身的,我們不能說法官的兒子一定是法官,小偷的兒子一定是小偷。 可是出身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比如劉邦就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是個混混。 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游,發(fā)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羨慕得就差口水流下來了,劉邦的本性就是貪財好色的,好在他有個優(yōu)點,他能克制。 項羽也看到秦始皇出游了,不同的是:項羽對他的叔叔項梁是這樣說的:“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他的叔叔大驚,趕緊掩住他的嘴,從此對這位侄子刮目相看。 這丙句話看似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你自已去琢磨。 話說劉邦后來與競爭對手項羽拼得你死我活,項羽使出絕招:抓走了劉邦的老爸來威脅。 豈料劉邦更絕,對項羽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非要把你的父親煮來吃,那么請你仁慈點也分我一杯吧”。 你以為劉邦只是說說而已嗎? 他就是這樣不要臉的人。 后來項羽聽說劉邦有意在關(guān)中稱王,項羽的謀臣范增就與項羽商量,要殺掉劉邦,設鴻門宴請劉邦前來,但劉邦是個十分狡猾的人,他一直在跟項羽訴說他并沒有稱王稱霸的意圖,而且愿意歸順到項羽的旗下,項羽就心軟了,范增曾多次暗示,項羽都沒反應,于是劉邦借上廁所為由逃走了。 范增氣得大罵:豎子不足為謀也。 意思是說:沒出息的東西,我真是與你沒話說。這句話我在30年前的中學語文《鴻門宴》讀過后,至今沒有忘記。 戰(zhàn)場本是你死我活的,怎么能心慈手軟呢?這不是優(yōu)柔寡斷,就是婦人之仁呀,但反過來想:這不正說明項羽的可愛嗎? 如果設鴻門宴的是劉邦,那項羽就死定了,以劉邦的狠毒是不會給對手逃走機會的。 再后來,形勢對于項羽非常的不利,他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大概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 這是項羽最后的壯舉,這種“士可殺不可辱”的壯志豪氣,不要說劉邦做不到,歷代做到的人也不會多,要不后人怎么會有:“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感慨呢。 ![]() 一個本該稱王的英雄倒下了,一個鄉(xiāng)間的混混卻成了開國皇帝,歷史就是這樣怪。 仔細想想也不奇怪:可能項羽有致命的弱點吧,項羽這人有著性格上的多面性,他心腸很軟,但另一方面,他又性格暴烈,誰要是觸怒他,他是不會放過的,一個人不能戰(zhàn)勝自已,怎么還能戰(zhàn)勝世界呢? 反觀劉邦是無賴不假,但另一方面,他很能交人,也很能容人,所以他麾下人才濟濟。 他舉了一個例子:項羽你手下的將領建功立業(yè),你應該封賞他們???但是你是怎么做的呢? 你是鑄一個印,印鑄好了以后,你捏到手上,舍不得給,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磨過來磨過去,最后磨得這一個方印都磨成圓的了,你還舍不得給人,你都這么小氣,以后誰還為你沖鋒陷陣呀? 所以,項羽的失敗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偶然的,值得后人反思。 但不管怎么說,英雄倒下了,還是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