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較長,可以收藏食用,有關于家用HTPC和NAS的問題可以留言,家里影視廳要求較高,正在家中摸索相關設備,可以互相交流。有OMV不懂的可以提供簡單指導。
前言
18年中家里換了新房子,地下室做了一個大概50平的影音廳,家中父母對設備一竅不通,別人推薦后購入了一臺堅果G7作為投影設備,幕布也是淘寶普通的一個電動幕布。
其實個人認為這種低端微投不如不買,畢竟這個影音廳按照房款也得七十萬往上,結果就裝這么低級的微投,實在是有些本末倒置。大概參數(shù)描述一下:1920x1080分辨率,50W LED燈泡,700ANSI流明,玻璃鏡頭,帶5W音響,2GD3+16GEMMC存儲,百兆網(wǎng)口,Amlogic四核,當然不是說這玩意兒差,畢竟3000不到的價格擺在那兒,想要買好東西就有點想太多了。
具體的評測站內(nèi)也有很多,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自帶的安卓系統(tǒng)是4.x版本,連Kodi都難找,只能裝了一個魔改版的Kodi App,屬于先天發(fā)育不全的,該有的功能閹割了不少,沒辦法,只能想其他辦法,萬幸?guī)Я艘粋€HDMI口,裝修的時候也預留了一條HDMI線,只能想辦法換一個播放源,例如HTPC進行解碼和下載。在此之前只能使用自帶的手機投屏功能,讓爸媽看一些優(yōu)酷上的電影了(他們好像有手機投屏就很滿意了,還整天讓我不要亂動)。
家里有兩套NAS系統(tǒng),一套是服務器機柜虛擬化出來的黑群,性能較強,并且有4塊6T紅盤組RAID5做存儲(其實非常不推薦RAID5,看起來很美好,但是很容易一波崩完),另一臺是技嘉BRIX-2955U裝了一塊2.5寸筆記本盤,作為下載掛PT的機器,也是裝了6.2的群暉。既然客戶端解碼能力較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技嘉BRIX改造一下,既能作為掛PT的盒子,同時將閑置資源利用起來,作為視頻解碼的HTPC。
個人覺得群暉啥都好,,硬件需求低,升級迭代快,各種功能都添置到了系統(tǒng)中,很適合小型企業(yè)或者家里使用,但是群暉一門心思只想存儲服務端,所以很多黑群暉的機器上WIFI和HDMI/DP視頻輸出口都浪費掉了!非??上?,今天這篇文章希望為各位值友拓展一下視野,將不同的NAS系統(tǒng)為大家做一個簡單分析,希望能幫助各位在選擇NAS系統(tǒng)的時候做出準確的定位。
NAS系統(tǒng)對比
既然是NAS+HTPC一體機,那么首先他就得擔負起NAS存儲和下載的功能。我們將常見的NAS系統(tǒng)列于下方:
群暉:群暉Synology在值友們中呼聲頗高,占據(jù)市場大部分的份額,功能齊全,界面友好,不但具有圖形化的Web UI,而且對硬件的要求非常低,系統(tǒng)的升級迭代迅速,功能的開發(fā)完備無錯。可惜群暉一門心思只想做存儲服務端,所以很多黑群暉的機器上WIFI和HDMI/DP視頻輸出口都浪費掉了!
如果你家里有智能盒子、或者投影/電視自帶解碼功能足夠強大,強大到Kodi播放1080p沒有問題,那么確實可以考慮僅僅只需要一個純粹的Network Attached Storage,那么群暉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系統(tǒng)。
威聯(lián)通/鐵威馬/U-NAS:威聯(lián)通和鐵威馬在NAS市場上緊隨群暉身后,而U-NAS則是在DIY NAS上異軍突起,逐漸發(fā)展為現(xiàn)在不小的份額,個人沒有用過U-NAS,只能談談前面兩者。個人覺得,單純NAS系統(tǒng),這幾家差距并不大,特別是威聯(lián)通的虛擬化起步的比群暉還早,但是在套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手機App上,不管是界面、功能還是穩(wěn)定性,群暉都能壓制后兩者,但是威聯(lián)通可以HDMI輸出,這是秒殺群暉的一大功能,這也為HTPC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我自己并沒有實際用HDMI輸出過視頻(因為以前都是在虛擬機上玩,沒法輸出),所以具體威聯(lián)通視頻軟件和解碼能力,我無法做出保證。
Windows 10:受制于知識面或者說接觸的系統(tǒng),大部分人并不熟悉Linux,所以Windows會是他們首要考慮的系統(tǒng)。我在張大媽上看到很多人做的HTPC,都是Windows系統(tǒng)搭配無線鍵盤鼠標,實現(xiàn)HTPC播放下載等功能。實際上仔細思考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方案并不優(yōu)雅。第一Windows非常吃資源,低壓雙核+4G+一塊固態(tài)盤是必須的;第二雖然可以安裝Kodi開機自啟,然后借助手機端Remote遙控播放,但是關機、下載等操作必須要鍵盤鼠標;第三正常情況下我們下載操作都是在不看電視的時候進行,那么這種情況下屏幕就是關閉的,你不可能為了下載資源把電視投影打開,然后再操作下載,很多人會考慮遠程桌面,但是遠程桌面一登錄就會造成本地桌面注銷。綜上,Windows并不是一個好的平臺。
OpenElec/Ubuntu+Kodi:和第3種方案相比,Linux最大的好處就在于不是那么吃資源,其次,Linux可以直接遠程SSH進行維護,包括下載關機等操作完全可以使用命令行,但是命令行的操作也不夠優(yōu)雅,很多人并不懂命令行,下載資源他也不想看到命令行,所以也存在較大的問題。
FreeNAS/Nas4Free(現(xiàn)更名為XigmaNas)/OpenMediaVault:首先要介紹下這三個系統(tǒng),這三個系統(tǒng)最早都是起于同一個FreeNAS開源開發(fā)團隊,后來被收購后,一批人重新在原來基礎上搞了Nas4Free,另一個大佬自己出來基于debian寫了OMV,前兩者基于FreeBSD,后者基于Debian,你簡單理解為Nas4Free和OMV都是完全開源的,但是Nas4Free更強大些,適合企業(yè)型應用,OMV適合家用。下面我們詳細的來討論討論。
FreeNAS/XigmaNAS基于FreeBSD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使用ZFS強大的磁盤分區(qū)系統(tǒng),根據(jù)我以前玩的經(jīng)驗,沒有大內(nèi)存很難支撐,只能使用UFS這類老舊的磁盤格式(實際上XigmaNas在我家的機柜里的服務器上裝虛擬機的時候,但是不知道哪里出的問題讀寫非常慢)。
相比與ZFS強制綁定的FreeNAS,OMV不僅支持EXT3/4,還有BtrFS、XFS,并通過插件的形式提供ZFS和SnapRAID的支持。OMV功能插件也更豐富,即使是插件不包含的功能,在Debian上部署起來也可以很方便的找到網(wǎng)絡資料。
當然OMV最最重要的在于它非常省資源,整個系統(tǒng)裝完大約在2G不到,內(nèi)存只要100M附近就能搞定。要知道很多人是在樹莓派等單片機上安裝使用的,可見其對硬件的需求之低。
我個人覺得OMV是最適合我家的方案,首先OMV基于Debian系統(tǒng),同樣不吃資源,OMV本身是一個NAS系統(tǒng),所以自帶Web端可以進行下載、配置等操作,Samba NFS服務等也已經(jīng)預配置完畢,然后我們可以在OMV上安裝X Windows并安裝Kodi,這樣硬解碼、無線都能得到實現(xiàn)。
作為NAS兼具HTPC的功能,個人認為OMV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系統(tǒng)。
硬件平臺:技嘉BRIX-BXCEH-2955U介紹與拆解
在硬件方面,我傾向于使用X86_64平臺而非ARM,主要是個人情節(jié),個人認為ARM的引導方式太亂,不像X86_64統(tǒng)一使用BIOS/UEFI引導,而且ARM的處理能力實在是太弱了啊,常規(guī)的板子性能都比較捉急。
X86_64功耗控制的不是很好,考慮是24小時運轉的,所以綜合考慮一下處理器最好在15w附近,多了耗電,少了沒必要,畢竟我們還得帶塊硬盤下載電影。家里每個月電費已經(jīng)夠高了,基本上一個月400-500元,這還是節(jié)省著用的情況下。另外最好能帶SATA口,相較于USB3.0的移動硬盤,我更偏好內(nèi)置的硬盤。
其實有一套硬件我非常喜歡,就是前段時間的洋垃圾暴風酷播云,J3455+8G+16G SSD,雙盤位設計并且內(nèi)部還能再塞一個SATA硬盤,價格也才600+,真的不貴,就是成色磕磣了點,大多數(shù)都有記號筆跡,超值!好多人我看到都裝的是U-NAS或者黑群暉,真的非常可惜,這么大的視頻輸出口就被浪費掉了。個人強烈推薦照著我這個教程進行,相當于NAS和HTPC都有了,無非是圖形化和套件沒群暉那么成體系。
可惜我并沒有這臺機器,只能拿手頭上現(xiàn)有的一臺技嘉Brix-2955U頂上,下面我們來看看它的拆解與簡單評測。
初次了解技嘉Brix是在tonymacx86上,RehabMan大神詳細介紹了4代技嘉Brix 4590R的黑蘋果安裝教程(兩大黑蘋果神機技嘉Brix 4590R/Intel nuc5 myhe我都有收藏),在閑魚找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個2955U的Brix S,查了下資料發(fā)現(xiàn)smzdm當年買的人不少,京東送無線網(wǎng)卡送內(nèi)存,猛然發(fā)現(xiàn)這款是mSATA硬盤+miniPCIE無線網(wǎng)卡,還能塞一塊2.5寸筆記本機械盤,正巧手中有閑置,于是400空機拿下。
4G DDR3L內(nèi)存來源于當時辦公室筆記本升級,我淘寶采購了一條寨條金士頓,離職后自然是拆出來自用,塞HTPC正好,24G mSATA固態(tài)是同學機械革命電腦壞后退貨,忘記退了拆下來的固態(tài)送與我,miniPCI無線網(wǎng)卡是家里主力NAS的主板上自帶的,在ESXi上根本沒用。最后的機械盤則是早年閑魚購買的1.5T 9.5mm三盤單碟500G的HGST,當年坑爹的320+拿下。
在技嘉BRIX正面,是一個3.5mm耳機孔和兩個USB3.0。
背面是一個電源接口,一個HDMI輸出口,一個miniDP,千兆RJ45網(wǎng)線口和兩個USB3.0。綜合來看,整套機器的擴展性相當不錯,HDMI和miniDP基本上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要。4個USB3.0在連接外設和擴展存儲的時候也絕對不會掉鏈子。此外,還有一個鎖扣可以連接筆記本防盜鎖,接口上方還有若干柵格化的散熱出風口。
底部四個腳墊,內(nèi)部嵌有長螺絲,我們接下來的拆解就需要拆開這四個螺絲,在中軸中央對稱有兩個螺絲孔,這是為了VESA準備,只需要擰入兩顆螺絲,就可以嵌套到顯示器背部的VESA支架。我們還可以看到右上方有一個提手樣的圓柱體,這是為了方便我們拉開底座,拆卸機器,技嘉這一塊想的非常周到!攢 ,我另一臺Intel NUC5就很拙急了,如果塞入2.5mm硬盤你很難拉開底座。
拆開全貌如圖所示,內(nèi)部支持兩根1.35V DDR3L 1600Mhz的內(nèi)存,一個mSATA硬盤,在硬盤下方還有一個miniPCI網(wǎng)卡,當然整個機器內(nèi)部可以塞入一塊9.5mm/7mm厚的2.5英寸筆記本硬盤。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內(nèi)嵌硬盤的設計,類似硬盤籠,比外拖一根USB3.0的移動硬盤好看多了。
之前黑群暉時候使用的硬盤就是這塊HGST 1.5T,5400rpm,單碟500G,3碟裝,PMR磁盤,從可靠性來講比現(xiàn)在單碟1T SMR好一些,很奇怪為什么現(xiàn)在市面上沒有3碟9.5mm的3T 2.5寸盤?是成本利潤的問題嗎?能找到的最大容量只有2T 7mm。
SSD方面使用的是一塊三星顆粒的32G mSATA SSD,細心的值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前面說是使用朋友送的24G mSATA盤,怎么現(xiàn)在就變32G三星盤了,原因是朋友送的那塊盤找不到了,所以只能忍痛去閑魚買了一塊工控盤,這類盤雖然是MLC顆粒,但是容量太小了,所以也不能指望能堅持大文件寫入,能稍微加速4k讀寫我就心滿意足了。耗費55大洋。
內(nèi)存是淘寶的寨條,此前升級公司電腦的時候購入,那時內(nèi)存價格高企,一條4G寨條都要130+,無可奈何。顆粒也懶得查了,能用就行。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深入的拆解,將主板兩側的固定螺絲取下,就可以很輕松的取出主板,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天線模塊就簡單的貼在機器最上方的亞克力板上,所以其實最上方的亞克力板就很簡單的是用膠水粘在機箱上嗎?機箱底部也已經(jīng)臟的不行了,趕緊擦一擦。
都拆到這一步了,自然還得給風扇清清灰,給cpu換個硅脂。擰下風扇兩顆螺絲,就能很容易拿下風扇,可以看到灰塵已經(jīng)積累很多了,臟的不行,
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風扇是一顆螺絲和四個卡扣構成,將其一一拆除,就可以將最上方的薄鐵片取下。
拆解下來趕緊擦干凈!
看!是不是清爽了很多!
接下來要拆散熱鰭片,擰松圖中呈三角放置的三顆螺絲,記住,取不下來!
原廠硅脂還不賴??!很多機器出廠自帶的硅脂涂抹真的不忍直視,不過技嘉這臺還不錯。既沒有溢出硬化,也沒有過少覆蓋不全。
接下來原樣將其裝好,千萬不要忘記上網(wǎng)卡,OMV是基于Debian系統(tǒng),對WIFI是支持的,這里我們使用的是Intel 7260HMW,帶藍牙和WIFI。
組裝完畢!大功告成。開機看一下BIOS。
高級設置可以設置諸如風扇轉速,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這個我們在之前的ThinkPad T450上也看見過,不過沒什么用,我們將IRST和ISCT都關掉。
CPU Configuration可以進一步設置,我們把Virtualization和EIST開啟,由于黑蘋果留下來的習慣,CFG Lock是必須要關的,難受!
SATA Configuration則可以看到我們連接的兩塊硬盤。
芯片組設置照抄即可,如果需要智能開關機,可以將Restore AC Power Loss改為Boot,配合小米智能插座有奇效!
Boot方面,千萬千萬記得開啟CSM支持,因為OMV不支持UEFI安裝。
OpenMediaVault安裝
受限于我已安裝完畢,故這里的過程都是在虛擬機上完成的,使用的是VMware Workstation Pro 15。虛擬機配置如下:
虛擬機配置完全是模仿技嘉BRIX真機實際配置。
需要注意!安裝過程著重于新手向,為不熟悉Linux的值友提供方便,熟悉的人跳過即可。
OpenMediaVault的官網(wǎng)為,在Download頁面找到下載地址,托管在SourceForge上
我們可以看到OMV支持的設備非常廣泛,不僅支持樹莓派和x86,其他的不少單片機也是支持的,例如Banana Pi Orange Pi Ordroid等等。我們這里當然選擇4.1.3最新版本。
選擇第一個amd64位iso鏡像,即openmediavault4.1.3版本,下載完畢后使用Ultraiso/rufus/etcher等燒錄到U盤上,512M以上即可。
我使用的4G U盤在燒錄完系統(tǒng)后還可以將剩余空間利用起來,新建一個新分區(qū)存儲數(shù)據(jù)。
接下來將U盤插到技嘉BRIX上,進入BIOS設置U盤引導(一定要開啟CSM支持,因為UEFI啟動失敗,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都9102年了OMV竟然還不支持UEFI安裝?。?,進入OMV安裝界面:
不去移動等10s或者手動選擇Install即可。
首先需要選擇語言,這里建議使用English,如果用中文的話安裝確實沒有什么大毛病,但是進入系統(tǒng)后debian默認的環(huán)境語言會變成中文,但是系統(tǒng)又沒有自帶中文字體,就會出現(xiàn)星號或者方塊,一旦網(wǎng)絡存在問題,調(diào)試起來會很麻煩。
2
選擇地區(qū)的話,依次選中other-Asia-China:
3
4
5
語言選擇United States en_US.UTF8,KeyMaps選擇American English。
6
接下來會進行一系列自動配置,很長一段時間應該都不會打擾到你
如果有多個網(wǎng)口或者有WIFI,他就會提示你選擇一個網(wǎng)絡進行連接。
WIFI
但如果家里網(wǎng)絡DHCP分配存在問題,就可能會出現(xiàn)如圖所示的情況,
7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手動配置IP地址和網(wǎng)關,需要注意!這里配置的network只對安裝過程有作用,安裝完畢后的系統(tǒng)還需要重新配置一遍,我們后面會說到。
8
首先是配置IP地址,大多數(shù)人家里都是192.168.1.x或者0.x,我們根據(jù)自己的網(wǎng)段不同,調(diào)整最后一個數(shù)字就行,后面的24是指子網(wǎng)掩碼。回車繼續(xù)。
9
接下來是配置網(wǎng)關,一般來說,網(wǎng)關(就是路由器)是網(wǎng)段內(nèi)的第一個設備,例如我家的光貓就是192.168.1.1
10
接下來的步驟是關于域名,照抄即可:
11
12
13
接下來是關鍵一步,設置root密碼,這個根據(jù)個人不同進行設置,千萬不要忘記!
14
然后又是漫長的等待,OMV會將文件復制到機器的磁盤上,如果只有一塊磁盤,那么不存在詢問的過程,如果有兩塊磁盤,就可能會彈出如下提示:
舉個例子,在真機上安裝的時候由于之前安裝的是群暉,所以最上方的兩個RAID1是群暉系統(tǒng),不用理會,選擇下方SCSI設備即可。這里我選擇32G的磁盤。
磁盤選擇
復制文件完畢后,開始選擇repository mirror。這一步很重要,除非你想忍受后面龜速的下載系統(tǒng)文件速度,否則一定要選擇好正確的debian源。我們選擇China region。
15
它會給出一系列國內(nèi)的debian mirror鏡像站,這里我推薦使用tsinghua mirror,我在教育網(wǎng),而且不管從物理上還是網(wǎng)絡上,我距離清華源很近 當然是首選了,其次如果你是用的omv 4.x版本,千萬別選163的,因為163的源沒有debian 9.x的repository。
16
至于HTTP代理的話,沒有特殊情況應該是留空就行。
17
接下來是設置引導扇區(qū),不出意外選擇系統(tǒng)所在的盤即可。
18
整個安裝過程就這么結束了~~,重啟記得拔掉U盤。
19
OMV系統(tǒng)設置
接下來我們需要進入系統(tǒng)進行設置,OMV不僅有Web UI,同樣我們也可以進入Debian系統(tǒng)進行設置。
我使用Xshell 6 SSH進debian系統(tǒng),如圖所示
ssh-1
--------------------------我是分割線(dhcp沒問題的不用做)----------------------
接下來對網(wǎng)絡進行配置:
$ vi /etc/network/interface
這里操作需要稍微對vi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將圖中白色代碼寫入其中
Vi
稍微做一下注解:
auto enp3s0 //enp3s0是debian9開始后有線網(wǎng)卡硬件新名稱,auto表示開機啟動
iface enp3s0 inet static //表示static ip
address 192.168.1.200 //ip地址為192.168.1.200
netmask 255.255.255.0 //掩碼
gateway 192.168.1.1 //網(wǎng)關為192.168.1.1
dns-nameservers 192.168.1.1 //dns服務器設置,這個很重要,不然上不去
------------------------我是分割線----------------------------------
接下來我們可以執(zhí)行repository update操作
$ apt-get upgrade
還可以順帶下載一系列我們需要的工具,omv屬于超精簡系統(tǒng),大部分工具都沒有。例如git wget curl vim等等。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網(wǎng)頁端,在瀏覽器中輸入之前設置的IP地址(或者是DHCP路由器設置的IP地址,可以在路由器后臺查看),跳出登錄窗口。
Web UI
默認賬號是admin 密碼是openmediavault,不要輸錯。登陸后如圖所示:
Web UI-2
在左側是一系列導航欄,右側則是每一個項目的詳細信息,首先我們要設置會話永不超時,默認情況下3分鐘不操作網(wǎng)頁就會超時,所以需要關閉這個設置,具體設置在左側導航欄:系統(tǒng)-常規(guī)設置-自動登出 設置為禁用。
Web-3
可以看到,整個網(wǎng)頁控制面板簡單易懂又不過于簡陋,此外,OMV還提供了一整套豐富的插件庫,我們在系統(tǒng)-插件即可進入。里面包含了一系列例如U盤備份等功能。
除了官方的插件外,一些愛好者還提供了第三方插件庫,例如知名的,簡單引用下extras網(wǎng)站自己的介紹:
ABOUT OMVEXTRAS
The Modular Design of OpenMediaVault (OMV) makes it possible to be enhanced by plugins.
OMV is developed by Volker Theile.
OMV-Extras.org provides plugins developed by the OpenMediaVault Plugin developers.
DESCRIPTION
OMV-Extras.org is a plugin which enables you to do several things...
Install backports kernel (OMV 2.x only)
Install even more plugins. For a complete list have a look here:
Add custom repositories
Adds support information with selectable modules (OMV 2.x only)
Adds process list with sort feature (OMV 2.x only)
Install and boot from SystemRescueCD, Clonezilla, and Gparted-Live ISOs.
簡而言之,extras包是為了增強omv功能而開發(fā)出來的第三方插件庫。
omv-extras安裝方法有很多,既可以在上下載zip包,上傳到插件中,也可以命令行安裝
$ wget -O - http:///install | bash
為了照顧大部分人,我們采用網(wǎng)頁端安裝進行演示:
打開網(wǎng)頁端-系統(tǒng)-插件-上傳 上傳我們下載的文件
更新后找到openmediavault-omvextrasorg安裝
刷新網(wǎng)頁,即可在左側找到omv-extras
extras
這下各種插件源都齊全了,我們在左側插件中可以按需下載,記?。∈紫纫趏mv-extras中啟用源。
Xfce4和Kodi安裝
這一部分借鑒了@5ystem-VX的文章
打造家庭一體化Nas+HTPC:基于OMV+kodi的解決方案-Part2小編注:此篇文章來自#原創(chuàng)新人#活動,成功參與活動將獲得額外100金幣獎勵。詳細活動規(guī)則,請猛戳此鏈接!接上文,本篇介紹debian/OMV系統(tǒng)下kodi影音中心及打印機服務的安裝與設置。注:以下操作如果順序顛倒導致命令行指令無法輸入,建議使用putty遠程輸入。四、安裝kodi并設置中文界面(1)5ystem-VX| 贊172 評論79 收藏1k查看詳情
想要輸出視頻首先要有一個可視化桌面,我們這里選擇小巧的Xfce4。
$ apt-get install xorg xinit xfce4 lightdm
其中l(wèi)ightdm是登錄管理,之后我們需要用lightdm來控制賬號自動登錄。
接下來安裝Kodi
$ apt-get install kodi
這些都安裝完畢后如果照著上面的教程startxfce4是無法啟動的,必須要重啟一遍系統(tǒng)。
$ reboot
順利進入系統(tǒng)之中,接下來我們設置自動啟動,首先要添加一個Kodi用戶
$ useradd –m –s /bin/bash kodi
之后在網(wǎng)頁端設置密碼。之后進入系統(tǒng),在最右上方選擇默認登錄布局為Kodi,請記住,先輸入賬號密碼再選擇布局!因為輸入賬號后布局會被重置為上次登錄的布局。
布局
接下來我們需要修改lightdm.conf
$ vim /etc/lightdm/lightdm.conf
進入后找到autologin-user一欄,將最前面#注釋去掉,autologin-user=kodi
(請注意!lightdm.conf有兩個autologin-user,前面一個是解釋,后面一個才是生效有用的)
至此,重啟系統(tǒng)后完成自動登錄Kodi。
Kodi設置
拿到Kodi最重要的是先設置中文顯示,在左上角設置-選擇Interface
設置
界面設置
之后在選擇Skin-Font中的Arial字體
皮膚-字體
在Region-Language中選擇Chinese Simple。
區(qū)域-語言
至于更詳細的Kodi設置,可以參考更多的Kodi文章,這里就不再贅述。
transmission下載
前面我們說了需要使用它作為NAS系統(tǒng),自然也要承擔起PT下載的重任,在安裝了OMV-Extras源后我們可以在插件庫中找到transmission插件。選擇后點擊安裝。
在左側導航欄就會出現(xiàn)BitTorrent下載選項。
transmission-2
在右側展開具體項目如下
BT-1
首先要選擇啟用,緩存大小可以設置為大一些,因為4G內(nèi)存基本上用不完,緩存大一些多利用一些也可以減輕硬盤負擔。DHT理論上來說PT下載是要關掉的,但是大部分PT站都是直接在種子中屏蔽了DHT,所以關不關無所謂。
bt-2
接下來需要設置下載文件夾,這個根據(jù)個人喜好進行設置,建議直接設置到Kodi的媒體源文件夾中,這樣就避免了繁瑣的復制過程,只要啟用未完成下載目錄即可,下載完畢后會自動復制到Kodi媒體源文件夾。
最后我們需要啟用RPC/Web界面,方便我們監(jiān)控文件下載情況,之后我們登錄Web界面只要輸入IP:9091即可,個人覺得關閉用戶名密碼驗證也無妨,只要內(nèi)網(wǎng)不暴露在外網(wǎng)下即可。
rpc
播放實測情況
1.The.Avengers.2012.BluRay.1080p.x265.10bit
復仇者聯(lián)盟1:HEVC/H.265編碼,碼率為20Mbps,10bit
復仇者聯(lián)盟CPU占用率
2.Jurassic.World.Fallen.Kingdom.2018.1080p.Blu-ray.AVC.DTS.X.7.1-Huan
侏羅紀世界2:H.264編碼,碼率為20Mbps
侏羅紀世界CPU占用率
3.How.Long.Wil.I.Love.You.2018.Blu-ray
超時空同居:H.264編碼,碼率為10Mbps
超時空同居CPU占用率
可以看到上述幾個電影測試的時候CPU占用率都居高不下,顯然是使用軟解播放,我在下面貼出我的配置信息,希望有知道Linux Kodi如何開啟硬解的能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
總結
整篇文章最重要希望呈現(xiàn)給大家的點就是OMV等NAS系統(tǒng)的特點和使用方法,群暉是個好系統(tǒng),但是很多DIY NAS無腦上黑群暉就有點走入了歧途,因為黑群暉只是一個單純的NAS,很多人還另需配HTPC,而這類HTPC又是使用Windows播放,很不優(yōu)雅,希望OMV能為大家DIY NAS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