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已有無數(shù)青年音樂家通過參與世界級音樂賽事登上國際化的舞臺,躋身世界級職業(yè)音樂家的行列。如果說當年17歲的呂思清在第34屆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中的精彩表現(xiàn)讓世界琴壇見證了中國小提琴技藝的飛速發(fā)展,那么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無疑成就了李云迪,一位年僅18歲的東方鋼琴詩人的誕生。當然還有近年來在世界樂壇表現(xiàn)活躍的鋼琴家陳薩、孫穎迪,小提琴家黃蒙拉、寧峰,歌唱家袁晨野,包括當下炙手可熱的郎朗,他們無一不是在大賽的選拔、歷練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走向成熟的??梢姡瑓⑴c國際音樂大賽已經(jīng)日益成為青年音樂家登上國際舞臺的首選路徑,那么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有哪些頂級音樂賽事,你了解嗎? 伴隨著20世紀國際音樂賽事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xiàn),非盈利性的國際組織“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lián)盟”(又稱日內(nèi)瓦競賽聯(lián)盟)1957年在瑞典日內(nèi)瓦成立,隸屬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享有音樂界“奧委會”的美譽。據(jù)2012年4月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所有項目在內(nèi),現(xiàn)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27項賽事已被“聯(lián)盟”列為正式成員。 若以名稱來對賽事進行歸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冠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音樂家名字,例如“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等;二是為紀念賽事的創(chuàng)辦者而得名,例如比利時“伊麗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挪威“宋雅皇后國際聲樂比賽”等;還有以舉辦賽事的國家或城市來命名,比如“日內(nèi)瓦國際音樂比賽”、“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等。 可別小看這些名字,它往往與大賽創(chuàng)立之初的緣起和背景有著不解之緣,同時在賽事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會成為其重要的文化符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肖邦的音樂被世俗氣息曲解成靡靡之音,甚至連專業(yè)音樂院校都不愿再將他的作品作為教學曲目。于是在1927年,波蘭的鋼琴家和音樂教育者們決定在祖國的首都,也是肖邦的故鄉(xiāng)華沙舉辦“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賽事的大獲成功重新點燃了全球音樂愛好者對肖邦音樂的熱愛,同時在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掘出不少優(yōu)秀的肖邦音樂詮釋者,在不同階段展示出肖邦音樂研究的最高水平與最新潮流。 而若以競賽項目來進行分類,這些花樣繁多、層出不窮的音樂比賽可謂包羅了在古典音樂領域你能想到的所有器樂、聲樂表演及理論科目,包括鋼琴、小提琴、聲樂、室內(nèi)樂、指揮、作曲等。但在所有單項比賽中,專為“樂器之王”鋼琴,“樂器皇后”小提琴舉辦的比賽歷史最為悠久,為數(shù)眾多,并形成了行家里手公認規(guī)格最高、賽制最為嚴謹?shù)?/span>“四大比賽”。肖邦大賽、柴可夫斯基大賽、美國的范?克萊本大賽和英國的利茲大賽并稱鋼琴界的四大賽;帕格尼尼大賽、伊麗莎白大賽、柴可夫斯基大賽以及法國的隆?提博大賽被列為小提琴界的四大賽。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不少規(guī)模更大的綜合性音樂賽事。久負盛名的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就包括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聲樂四項內(nèi)容;在比利時首府布魯塞爾舉辦的音樂盛事伊麗莎白皇后國際比賽則是采用第一年鋼琴、第二年小提琴、第三年作曲/聲樂、第四年休整的次序循環(huán)進行;而一年一度的瑞士日內(nèi)瓦音樂大賽,競賽項目包括鋼琴、大提琴、管風琴、長笛、雙簧管、室內(nèi)樂重奏等多達26個,是世界上項目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音樂賽事之一。 幾乎所有這些大賽都會對選手的年齡嚴格限制,一般在32周歲以下。對于那些資歷尚淺的青年音樂家,只要能夠在頂級賽事中沖進前五,就意味著你有可能一夜成名。那么在這些世界頂級音樂賽事中,它們究竟有哪些獨具特色的規(guī)則、賽制以及發(fā)掘人才的高招呢?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高標準、嚴要求,寧缺毋濫 雄踞四大鋼琴比賽之首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堪稱音樂界的“奧林匹克”及鋼琴界的“諾貝爾”。五年才舉辦一次,高標準、嚴要求,寧缺毋濫是其最大特色。頂尖級評審團會根據(jù)參賽者的實際表現(xiàn)來評定每屆比賽的六項大獎以及特別獎,但若他們認為某一獎項沒有人有足夠資格獲得,就會把它懸空,不會讓后來者遞補。因而,在“肖邦鋼琴比賽”70余年的創(chuàng)辦歷史中,其獲獎者幾乎無一成為流星,大多成為國際上聲名赫赫的鋼琴大師。而中國鋼琴家李云迪,正是因為在2000年第十四屆比賽中無懈可擊的音樂表現(xiàn),將空缺14年的金獎收入囊中,快速躍居世界一線鋼琴家之列,被歐美權威媒體稱作“巨星的風采”。 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寧缺毋濫 一年一度(2002年后為兩年一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對中國的古典樂迷來說應該并不陌生,因為在近25年來,我國已有4位小提琴家先后奪魁,他們分別是呂思清、黃濱、黃蒙拉和寧峰。與肖邦大賽相似,作為小提琴賽事中的最高殊榮,帕格尼尼大賽也因為評審近似挑剔的嚴格甄選,曾有17屆首獎從缺。但也正是因為歷史上的那些遺憾,才讓每一位冠軍的獲得者都顯得彌足珍貴。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為職業(yè)化發(fā)展鋪平道路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的創(chuàng)辦人是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這是在美國國內(nèi)首個為職業(yè)演奏家舉辦的比賽,其完善的比賽機制是出于培養(yǎng)職業(yè)演奏家的方向設計。首先,大賽的評審團除了有世界一線的鋼琴演奏家,還包括室內(nèi)樂行家、音樂評論家、指揮以及音樂教育家。多元化的評委組合使選手的音樂能夠通過不同專業(yè)人士從不同角度得到全面的考量和評定。第二,曲目量的龐大要求,堪稱在所有國際鋼琴比賽中難度最高。在“恐怖”的三輪競賽中,第一輪就要演奏一場60分鐘的獨奏會;第二輪在獨奏會后外加一首由組委會給定、30分鐘的鋼琴五重奏作品;到了第三輪,選手要在有限的五天時間內(nèi)準備一場獨奏音樂會,同時與當?shù)亟豁憳穲F合作兩首大型協(xié)奏曲。幾乎是隔天就有重要演出的安排,同時穿插與交響樂團的四次彩排。 2009年,中國的19歲小將張昊辰在第13屆范?克萊本比賽上榮獲金獎,在賽后的一次專家訪談中,雖然他也直言比賽中緊鑼密鼓卻又繁重艱巨的演出任務讓他幾乎“崩潰”,但這次大賽必然會成為他邁向職業(yè)演奏家道路中一次絕好的歷練。 利茲國際鋼琴比賽:堅持孕育聲望 從文化角度考察,北部城市利茲在英國并不顯眼。這里既無樂團、歌劇團,也沒有音樂學校,甚至至今沒有一座正式的音樂廳,卻成功地舉辦了18屆國際鋼琴大賽,從1963年開始已經(jīng)走過了近50年的發(fā)展歷程,其間從未中斷。 利茲大賽為獲獎者頒發(fā)的獎金并不算高,最初幾屆的一等獎也只有750英鎊。然而比賽組委會承諾每屆至少能為獲獎者提供20~30次與英國及世界各著名樂團合作演出的機會,這才是它真正吸引到包括陳薩在內(nèi)的世界鋼琴人才踴躍參賽的原因。同時,還有一支“利茲國際鋼琴比賽之友”的志愿者服務隊對組織大賽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服務隊的成員都是音樂愛好者和琴童家長,他們在比賽期間承擔接待工作,安排選手在各自家中練琴;在休賽的兩年期間他們也舉辦各種活動募捐資金,以保持公眾的熱情。 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高揚民族文化 四年一屆的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被認為是俄羅斯“最有價值的國家文化財富”之一。比賽創(chuàng)始于1958年,當時正值古典樂壇蘇聯(lián)音樂家的繁盛時代。其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伊麗莎白國際小提琴大賽中屢屢奪魁讓世界為之震驚。前蘇聯(lián)出于弘揚國威的目的,將這個國家主辦的音樂盛事冠以本國最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名字。自然在參賽曲目中,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占有相當?shù)谋戎?,拉赫瑪尼諾夫、肖斯塔科維奇等蘇俄作曲家的作品也被列入指定曲目。同時,比賽要求參賽者彈奏本國20世紀的著名作品,對于發(fā)掘選手的民族文化特質(zhì)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2011年第14屆的開幕式上,俄羅斯總理普京親自出席并發(fā)表講話,足見此項賽事在俄羅斯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填補中國空白 無疑,歐洲是古典音樂的老家。100年前,中國民眾對著鋼琴這件龐然大物還不知所措,但100年后,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音樂學習人群。然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上幾乎所有國際頂級音樂賽事都雄踞在歐美。為了彌補這一缺陷,2006年“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創(chuàng)立,項目包含大提琴、弦樂四重奏、長笛、單簧管,并配合比賽推出系列大師班及音樂周。組委會介紹,“大賽要讓人感受到中國國際比賽的高水準,而并不是以更多中國選手獲獎為目的”。今年,僅長笛比賽就有來自全世界超過200選手報名,從報名人數(shù)就可看出“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已躋身世界知名國際大賽的行列。目前,我國已有北京國際音樂比賽、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廈門)、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青島)、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寧波)四項賽事被獲準加入國際音樂聯(lián)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