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珪先生曾說:“從郭功森所走過的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和成長歷程中,可以看到壽山石雕半個世紀以來發(fā)展的縮影?!?/p> 郭功森的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內(nèi)容豐富廣泛,雕刻技法精到全面,文化底蘊寬廣深厚,藝術內(nèi)涵博大精深,頗具氣吞萬象的大家風范,在當代壽山石藝壇中堪稱典范,這也造就了他成為當代數(shù)以千計的壽山石雕藝術家中第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水洞高山石 九鯉連環(huán)卣 28×17×58cm 如火如荼的創(chuàng)作激情以及如癡如醉的求索,使郭功森雕刻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創(chuàng)作出當今壽山石雕刻界的扛鼎之作——《九鯉連環(huán)卣》。作品一經(jīng)誕生,便引起藝術界、壽山石界極大的震動。整件作品古樸高雅,造型獨特大氣,內(nèi)涵深遠,象征“年年有余”、“龍騰魚躍”“與星辰同在,與日月同輝”之寓意。此作品曾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這件巨作郭功森耗時三載,參照中國先秦時期酒器卣的范式,卣外沿剝離出3條鏈和一個卣蓋,兩側鏈條各有21個環(huán)連接卣身,中間鏈條連接卣蓋,活動自如可揭蓋,卣身刻刻九條鯉魚和騰龍,卣蓋、卣柄、鏈柄都有精美的古獸頭連接,旁邊再飾以不斷紋、厚草紋,襯托著浪中跳躍的九鯉,九條鯉魚清靈剔透,生動傳神. 鉆石形魚鱗閃閃發(fā)光,三條活鏈玲瓏精致,環(huán)環(huán)相連,共同組成一個雍容華貴的巨卣,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融注于器皿之上。整個器物的裝飾運用浮雕、圓雕、鏤空、線刻等多種手法,構思精巧自然,于規(guī)整華麗中透出盎然生機,給人以極高的美的享受。 荔枝洞石 龍鳳呈祥對章 3.3×3.3×12cm 這對黃白荔枝凍石章裁切方正,形制端莊,質地凝結,晶瑩透澈,質地達冰糖質感,更為難得的是遇一對如此純凈無瑕的對章,再有名家郭功森以色為界巧妙雕刻龍鳳呈祥,形態(tài)生動,刀法精湛,從本有的顏色光澤,到工藝加之的一毫一厘,其中無不蘊含著“想象的能力”和“感情的活力”,而這種外部呈現(xiàn)的視覺之美——皮相、骨相和肉感,“皮下見骨”的入木三分,細致刻畫后纖毫畢現(xiàn)的“真實感“,皆是源于其內(nèi)在流淌的沉實穩(wěn)重的古典氣質,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圖式和審美趣味相融合”之后的獨特韻味。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郭功森的雕刻技藝已達爐火純青,既能通過“觀鳥獸之文”,以“類萬物之情”。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種“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氣,無論雕刻的是何種靈物古獸,龍、螭虎、鰲魚等等,都有近于“神”、“靈”的恢弘氣度,“云從龍,風從虎”,天地之大化,生來有自,性靈之申舒,也隱現(xiàn)其中。 李紅善伯洞石 雙風爭艷對章 4.6×4.6×12cm 此件善伯石色彩嬌麗明艷,細密的紅色自內(nèi)部點點向外暈染,猶如連片的晚霞映照天際。唯因善伯石素有“華光內(nèi)蘊”的特性,因而兼有內(nèi)斂端方之感,李紅善伯亦屬此種之中少見的逸品。作者以此雕刻雙鳳爭艷展翅而飛,爭奪牡丹之態(tài),羽毛根根分明,雕刻極為細致精到,絲毫不亂,尾羽翮羽以及翎毛相互交疊,層次錯落,此氣勢磅礴之美令人過目難忘。 荔枝洞石 伏虎羅漢 10×4.5×5cm 這尊羅漢像選取上等荔枝洞石雕琢而成,石材凝結瑩潤。圓雕伏虎羅漢,寬額豐容,神態(tài)安逸肅穆,法相莊嚴,側臥趴伏在在老虎身之上小憩,手持拂塵。整件造像運刀流暢犀利,衣帶飄逸極富動感,羅漢神形并茂,極見制者功力。作者在雕刻的處理上,依型而雕,俏色分明,黃白兩色分別作老虎和羅漢,老虎回首看已睡著的羅漢,生怕驚醒,頗為溫順可愛,畫面溫馨。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郭功森 郭功森 (1921~2004)福建福州市人。早年跟隨著名石雕藝人林友竹、林清卿、鄭仁蛟學習石雕,后赴中央美術學院深造,以擅刻山水、花鳥聞名于世。創(chuàng)作眾多石雕藝術精品,如石雕《斯大林胸像》、《九鯉連環(huán)卣》、《竹林七賢》、《井崗山會師》等。曾編寫了《壽山石雕淺談》和《林清卿薄意藝術》等著作,為壽山石雕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突出的貢獻。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曾任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福州市壽山石研究會名譽會長、福州市雕刻工藝品總廠研究所副所長等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