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合以治”思想在中醫(yī)體質調治臨床中的應用舉隅[1] 侯獻兵1劉英莉1宋雅婷2指導:賈春生3 (1.河北醫(yī)科大學滄州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院,滄州 061001 ;2.河北省中醫(yī)院,石家莊050011;3.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石家莊 050011) 摘要:介紹筆者干預偏頗體質的臨床經驗。由于偏頗體質的形成非一因一時所成,所以體質調治臨床中應善于假借針刺、灸法、刮痧、拔罐、火針、耳針等多種針灸方法“雜合以治”,充分發(fā)揮各種針灸方法的優(yōu)勢。并以氣郁體質、濕熱體質、陽虛體質為例說明選配刺灸法的方法。 關鍵詞:“雜合以治”;體質干預;刺灸法 近年來,筆者采用針刺、灸法、刮痧、拔罐、火針、耳針等多種針灸方法“雜合以治”調治偏頗體質,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將運用“雜合以治”思想在中醫(yī)體質調治臨床中的應用體會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雜合以治”思想特點 “雜合以治”的思想源自《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筆者認為這是依據(jù)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選擇不同針灸方法的原則。文中提到因為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五種不同的體質及易發(fā)疾病,從而進一步形成砭石、毒藥、艾灸、九針、導引、按蹺等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此篇明確指出了體質、疾病與治療方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臨床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針灸方法并非隨意使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對經絡的疏通作用是不同的,針刺可達深部經絡系統(tǒng);艾灸擅長祛除經絡中的寒邪;刮痧的治療面積較大,善于治療邪氣中于經絡表淺層次且分布較大的疾病,如風寒客于足太陽經;拔罐對于寒邪凝滯局部的治療效果較刮痧強度大;耳針對于急性痛證效果佳;磁貼療法對經穴刺激輕柔,無痛苦,且改善微循環(huán)效果好。所以依據(jù)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的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配合使用方能達到良好療效,才能發(fā)揮1+1>2的作用。也就是異法方宜論文中所講“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2中醫(yī)體質的特點 匡調元指出:體質是在遺傳基礎上,在緩慢的、潛在的環(huán)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長發(fā)育和衰老過程中漸進性的形成的個體特殊性[1]。由于體質這種緩慢因素作用特點決定了,體質的形成非一因一時所成,其臨床治療亦應采取多種療法,并長期系統(tǒng)治療,筆者在臨床中在發(fā)病期治療之外,為患者建立了體質健康管理檔案,并囑患者每年定期參加健康教育講座、定期預防性治療。例如:氣郁體質、特稟體質患者可于每年春季預防性治療,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患者可于每年夏季預防性治療等等,一方面定期調治可以預防“同氣相求”使病情加重,另一方面加強對患者的健康管理監(jiān)控。 3“雜合以治”思想在中醫(yī)體質調治臨床中的應用舉隅 為了使讀者便于理解和掌握,以下按王琦教授九種體質分類法,以氣郁體質、濕熱體質、陽虛體質這三種體質為例的調治方案敘述如下: 3.1 氣郁體質調治方案[2] (1)普通針刺法:主穴頭維、膻中、期門、中脘、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太沖為主。心煩者加太淵、神門;失眠者加申脈、照海;頭痛者加百會、丘墟;耳鳴者加聽會、中渚、俠溪;胃痛者加上脘、下脘、梁門;梅核氣者加合谷、尺澤;月經不調者加三陰交、血海;乳腺增生者加乳根、三陰交;兩脅脹痛者加期門、章門。 (2)刺絡拔罐法:取大椎、膈俞、至陽、肝俞、筋縮、膽俞、中樞,每次取3個穴位,以三棱針如梅花狀點刺5下,然后拔罐留10 min,輪流取穴。 3.2濕熱體質調治方案[3] (1)循經刮痧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沿督脈和膀胱經從第七胸椎膈腧區(qū)域自上向下刮痧至第十二胸椎胃俞區(qū)域,以活血調脾、清熱利濕,調治濕熱體質?;颊呷⊙雠P位,結合辯證,濕熱蘊于上焦,加刮手太陰肺經,沿循經方向,自胸走手,從中府穴刮痧至少商穴;濕熱蘊于中焦者,加刮足陽明胃經,自頭走足,從髀關穴刮痧至厲兌穴;濕熱蘊于下焦者,加刮足厥陰肝經,自足走腹,從大敦穴刮痧至陰包穴。每3~7天刮痧一次,以痧點消失為準。 (2)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取穴:面部皮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美容針局部圍刺法,不施手法。 體針取穴:內關、合谷、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濕熱蘊于上焦者,加曲池、列缺;濕熱蘊于中焦者者,加豐隆、內庭;濕熱蘊于下焦者,加陰陵泉、太沖。 (3)刺絡拔罐治療:取大椎、肺腧、膈腧、肝腧、胃腧、十七椎、委中及出痧較重部位,每次取穴3個穴位,用梅花針點刺腧穴,再于穴位處進行閃罐5~10次,繼留罐10~20分鐘,輪流取穴。 3.3陽虛體質調治方案 (1)刺絡拔罐法:患者背側畏寒為主者取脾腧、腎俞、阿是穴;腹側畏寒為主者取關元、足三里、阿是穴。肩背畏寒者加膏肓、肺腧;表虛多汗者加大椎、肺腧;腰部冷痛者加命門、腰陽關;腓腸肌抽搐者加承山;手足不溫者加內關、三陰交;胃脘冷痛者加中脘、粱門;膝關節(jié)冷痛者加粱丘、陰陵泉,每次取8~12個穴位。 (2)灸法:刺絡拔罐后,在拔罐處采用多功能艾灸儀(齊齊哈爾祥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 進行灸治,每次30~60分鐘,施灸溫度40~50度。灸后以穴處潮紅、微癢、蟻行感等為宜。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 參考文獻 [1]匡調元.關于體質學說研究的若干問題[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9(4):18. [2]侯獻兵,趙輝,劉英莉. 綜合針灸療法調治氣郁體質53例[J].中國針灸,2012,32,(3):227-228. [3]侯獻兵,張金鑫,劉英莉,等.“雜合以治”法調治濕熱體質痤瘡36例[J].中醫(yī)藥導報,2012,05:99-100. [1]河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科研計劃項目:2012118作者簡介:侯獻兵(1982-),男,河北省滄州市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針灸科普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中醫(yī)體質辨識及干預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