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顏飛(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監(jiān)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luò)信息中心 '超級細菌'這個字眼并不是第一次霸據(jù)熒屏,短短十幾年間它曾多次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 KPBS Public Media(KPBS大眾傳媒)曾報道過加州大學教授Tom Patterson與病魔戰(zhàn)斗的傳奇事跡。 Patterson與妻子游覽埃及金字塔時突感身體不適,被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胰腺炎。在接受治療后Patterson的病情卻持續(xù)惡化,于是妻子立刻將他轉(zhuǎn)移到了德國最好的醫(yī)院。德國的大夫?qū)atterson做了全面的檢查后拿著診斷報告找到了妻子。 'Strathdee女士,這里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呃……' '好吧,好消息就是Patterson并沒有得胰腺炎。' '太好了!' '壞消息就是他感染了超級細菌——'鮑曼不動桿菌'。' '天??!' 超級細菌:自然界的超級bug 世間萬物生生相克才能維持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而超級細菌卻不斷地挑戰(zhàn)著這一生存法則。 超級細菌(Superbacteria), 泛指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又稱'多重耐藥性細菌'。抗生素的濫用,可以說是細菌進化成耐藥菌的一大推手。 圖片來源:http://www.163.com/ 2016年霍金就在《衛(wèi)報》上發(fā)出警告:'也許不用外星人或隕石撞擊出手,人類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超級細菌'就足以顛覆世界秩序。'從長遠來看,濫用抗生素莫過于'飲鴆止渴'。人類一手打造的超級細菌,反過頭來又毒害著人類。在上文提到的'鮑曼不動桿菌'就是全球六大'毒梟'之一。 鮑曼不動桿菌(圖片來源:https://en./) 眼看著Patterson危在旦夕,醫(yī)生們已經(jīng)向超級細菌舉起了白旗。妻子Strathdee對醫(yī)生們說:'也許我可以試試!'原來妻子Strathdee的真實身份是加州大學圣迭戈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所長兼?zhèn)魅静×餍胁<遥?/p> Strathdee認為既然主流醫(yī)學對超級細菌束手無策,就應(yīng)該另辟蹊徑。面對有35億年進化歷史的細菌,人類唯有到遠古時代去尋找擊敗它的武器。Strathdee歷經(jīng)千難萬險最終找到了這把'上古寶劍'——噬菌體療法。 噬菌體:人類的'病毒雇傭軍' 噬菌體是一種可以感染和殺滅細菌的病毒,利用該特性可以將噬菌體用于抗菌治療。 鑒于抗生素抗菌的良好療效,噬菌體療法漸漸被人們拋之腦后。直到超級細菌的出現(xiàn),才使得這把 '上古寶劍'得以重出江湖。 噬菌體病毒結(jié)構(gòu)簡單,靠兩種方式繁殖 噬菌體結(jié)構(gòu)簡單,只由核酸和蛋白質(zhì)外殼構(gòu)成。 包括T4噬菌體在內(nèi),大多數(shù)噬菌體呈'復(fù)合對稱殼體結(jié)構(gòu)',其頭部呈二十面體對稱,尾部呈螺旋對稱。在幾何學立方對稱結(jié)構(gòu)中,以二十面體容積最大。因此采取此種蛋白結(jié)構(gòu),使得噬菌體可以包裝更多的核酸。 圖片來源:https://en./ 噬菌體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極其豐富,約為107 /cm3,我們每天隨食物就可吃下大量噬菌體。 根據(jù)繁殖方式可分為溶菌性和溶原性噬菌體。 1、溶菌性噬菌體 溶菌性噬菌體是把自己的基因組注入到宿主菌內(nèi)進行編碼和復(fù)制,組裝成子代噬菌體后裂解宿主菌, 釋放出子代噬菌體。 2、溶源性噬菌體 溶源性噬菌體將基因整合于細菌染色體上,隨細菌染色體的復(fù)制而復(fù)制,并隨細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細菌的染色體中,從而達到共存狀態(tài)。偶爾可自發(fā)地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下,進入溶菌性周期,導(dǎo)致細菌裂解。 根據(jù)溶菌性噬菌體的這一特性,可將噬菌體作為抗菌制劑來治療相關(guān)的細菌感染疾病。 那么噬菌體是如何吃掉細菌的呢? 以T4噬菌體為例,其溶菌周期包括吸附、注射、合成、裝配和釋放五個階段: 吸附:吸附是病毒復(fù)制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關(guān)鍵。T4噬菌體尾部的尾絲蛋白可與宿主細胞壁上的受體蛋白特異性結(jié)合。 注射:噬菌體通過尾部收縮將衣殼內(nèi)的核酸注入宿主細胞內(nèi)。 合成:噬菌體基因組利用宿主細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質(zhì)的場所、原料、能量,完成自身大分子的合成。 裝配:噬菌體大分子以一定方式結(jié)合,組裝成完整的子代噬菌體,標志著噬菌體的成熟。 釋放:T4噬菌體裝配完成后以裂解的方式釋放,釋放出的子代病毒又可繼續(xù)感染新的細菌,啟動新一輪的溶菌周期。 T4噬菌體溶菌周期(圖片來源:https://en./) 亮劍!噬菌體VS超級細菌 相比傳統(tǒng)的抗生素療法,噬菌體療法有諸多優(yōu)勢。 其一,噬菌體是可以復(fù)制的'活藥',只需小劑量給藥;其二,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引起細菌的耐藥性,而噬菌體與細菌在自然界中共同進化,因此能克服細菌抗性;其三,抗生素的廣譜性導(dǎo)致其會對人體的有益菌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損害,破壞體內(nèi)菌群環(huán)境,而噬菌體的專一性則賦予了我們精準打擊的能力。 噬菌體感染細菌(圖片來源:scitech.people.com.cn/) 1、噬菌體雞尾酒療法 大多數(shù)噬菌體菌株的寄主范圍過于狹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噬菌體的臨床應(yīng)用。將多種具有不同裂菌譜的噬菌體制成混合制劑,就像'雞尾酒',這種制劑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噬菌體雞尾酒療法已被成功應(yīng)用數(shù)十年,由于具有廣譜性,且可降低耐受細菌出現(xiàn)的頻率,仍是目前噬菌體治療主要發(fā)展方向之一。 2、噬菌體的基因編輯 合成生物學的興起,使得噬菌體的遺傳改造搭上了快車。 溶菌性噬菌體在裂解細菌的同時,會造成細菌內(nèi)毒素的大量釋放,引發(fā)機體的炎癥反應(yīng)。利用遺傳改造生產(chǎn)復(fù)制缺陷或裂解缺陷的噬菌體可避免這一問題。同樣,基因編輯也可以賦予噬菌體對細菌的廣譜性。 3、噬菌體編碼產(chǎn)物 研究發(fā)現(xiàn)噬菌體通過'早期蛋白'挾持宿主資源,完成其復(fù)制增殖過程。早期蛋白有干擾宿主細胞DNA復(fù)制、抑制細胞正常分裂等功能。目前已利用早期蛋白設(shè)計出多種小分子抗菌化合物。 同時,相比活性噬菌體,噬菌體裂解酶具有不可增殖、易于定向操作、較少細菌抗性影響等優(yōu)點,包括內(nèi)溶素在內(nèi)的噬菌體裂解酶已被用于多種細菌感染的防治。 多虧噬菌體療法挽回了Patterson教授的生命,時年70歲高齡的他擁抱著妻子和兒女,對救命恩人感激涕零:'噬菌體療法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也意味著數(shù)百萬人在未來有了被治愈的希望。' 霍金老先生雖已仙逝,但他對世人的警示卻依舊回蕩在我們的耳邊。當代的科學家將會竭盡全力地對抗超級細菌,人類在抗生素濫用的道路上終將懸崖勒馬。 參考資料: [1] Chanishvili N. Phage therapy-history from Twort and d'Herelle through Soviet experience to current approaches[J]. Adv Virus Res, 2012, 83: 3-40. [2] Cisek A A, Dabrowska I, Gregorczyk K P, et al. Phage therapy in bacterial infections treatment: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bacteriophages[J]. Curr Microbiol, 2017, 74(2): 277-283 [3] Hagens S, Habel A, Von A U, et al. Therapy of experimental Pseudomonas infections with a nonreplica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hage[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10): 3817-3822. [4] Krause R M. Studies on bacteriophages of hemolytic streptococci. I.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raction of phage and susceptible host cell[J]. J Exp Med, 1957, 106(3): 365-384. [5] Krause R M. Studies on bacteriophages of hemolytic streptococci. I.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raction of phage and susceptible host cell[J]. J Exp Med, 1957, 106(3): 365-384. [6] Kusradze I, Karumidze N, Rigvava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esting the ef?ciency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hage vB-GEC_Ab-M-G7 as an antibacterial agent[J]. Front in Microbiol, 2016, 7(12): 1590-1590. [7] Matsuda T, Freeman T A, Hilbert D W, et al. Lysisdeficient bacteriophage therapy decreases endotoxin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 release and improves survival in a murine peritonitis model[J]. Surgery, 2005, 137(6): 639-646. [8] Rohwer F, Segall A M. In retrospect: A century of phage lessons[J]. Nature, 2015, 528(7580): 46-48. [9] Savalia D, Westblade L F, Goel M, et al. Genomic and proteomic analysis of phiEco32,a novel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ophage[J]. J Mol Biol, 2008, 377(3): 774-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