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照片均來自江蘇省南京地區(qū),南京在唐朝便是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后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又把此做為都城,就是十朝都會了。 12回第9張(1915年7月出版),明孝陵。
12回第10張(1915年7月出版),明孝陵石獸像。
13回第10張(1915年8月出版),農(nóng)田灌溉,三人一起,踩踏水車。
58回第1張(1929年5月出版),初建完成的中山陵。
58回第4張(1929年5月出版),南京郊外的鄉(xiāng)村小學,燕子磯附近。
58回第5張(1929年5月出版),玄武湖上的畫舫。
58回第6張(1929年5月出版),中山先生靈柩安放處。
58回第7張(1929年5月出版),中山陵前的道路。
58回第8張(1929年5月出版),秦淮河風光。
58回第9張(1929年5月出版),南京南門大街。
58回第10張(1929年5月出版),南京的茶館。
161回第1張(1937年12月出版),下關碼頭。
161回第2張(1937年12月出版),國民政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這里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一直成為民國總統(tǒng)府。 161回第3張(1937年12月出版),秦淮河街景。
161回第4張(1937年12月出版),雞鳴寺,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
161回第5張(1937年12月出版),下關附近的秦淮河。
161回第6張(1937年12月出版),玄武湖風光。
161回第7張(1937年12月出版),莫愁湖春色。
161回第8張(1937年12月出版),南京古城墻。
161回第9張(1937年12月出版),獅子山。
161回第10張(1937年12月出版),燕子磯風光
171回第1張(1938年10月出版),曾經(jīng)的國民政府,成為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quán)《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所在地。
171回第2張(1938年10月出版),中山東路街景。
171回第3張(1938年10月出版),城破前為防止日軍轟炸,對中山陵用竹籬覆蓋進行偽裝。
171回第4張(1938年10月出版),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后遭戰(zhàn)火被毀,太平天國再次改建成如今之狀。
171回第5張(1938年10月出版),中山門,戰(zhàn)火后的殘破之景。
171回第6張(1938年10月出版),夫子廟。
171回第7張(1938年10月出版),中華門外。
171回第8張(1938年10月出版),雨后的城外。
171回第9張(1938年10月出版),城墻內(nèi)的秦淮河邊。
171回第10張(1938年10月出版),明孝陵。
173回第6張(1938年12月出版),清涼禪寺。
173回第7張(1938年12月出版),朝天宮,此處的位置為南京城最早的城址所在地。
173回第8張(1938年12月出版),雨花臺附近,秦淮河上。
173回第9張(1938年12月出版),勝棋樓上,觀莫愁湖風光。
173回第10張(1938年12月出版),光華門下,兩匹騾馬托著貨物前行。
200回第1張(1941年3月出版),江南的春天。
200回第2張(1941年3月出版),莫愁湖附近的景色。
200回第3張(1941年3月出版),玄武湖風光。
200回第4張(1941年3月出版),燕子磯俯視之景。
200回第5張(1941年3月出版),中山門外。
227回第7張(1943年7月出版),中山門。
227回第8張(1943年7月出版),謝公墩。
227回第9張(1943年7月出版),雞鳴寺山門。
227回第10張(1943年7月出版),棲霞寺中的千佛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