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選這本書呢?兩個原因,一是陸大鵬。讀翻譯書籍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國內(nèi)翻譯實在是層次不齊,有些翻譯的可以說無法下咽。例如那本非常暢銷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簡體中文版不單錯誤百出,而且邏輯不通,前言不搭后語,簡直沒法看,被逼無奈買了本臺版。陸大鵬是個蠻不錯譯者,至少文字流暢,先后入手了他翻譯的《地中海史詩三部曲》《阿拉伯的勞倫斯》《金雀花王朝》和《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總的來說閱讀體驗上乘,尤其是《地中?!罚浆F(xiàn)在我都覺得,就通俗歷史書籍來說,沒有幾本比上《地中海》的翻譯水準。我個人的標準也很簡單——錯誤少,讀起來舒服。二是對歐洲的幾個女性君主的好奇,還有一個是葉卡捷琳娜。已經(jīng)不記得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伊莎貝拉女王,也許是讀世界通史時候關注過。印象中這是個不簡單的女人,做的幾件事任何一件拿出來都是影響世界的大事。比如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是西方商業(yè)貿(mào)易全球化和殖民主義全球化的起點,而資助哥倫布的正是伊莎貝拉。再比如西班牙人把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穆斯林政權(quán)消滅了,完成了這個國家的天主教化,這在歐洲歷史上幾乎也是獨一份。更重要的是,她是個女的,在歐洲王室政治錯綜復雜的年代里,一個女人執(zhí)掌政權(quán),而且還能做出這么大的成績來,實在是讓人想不好奇都難。個人來說不是非常喜歡名人傳記,書柜里收錄的歷史書籍不算少,除了一本《康德傳》和一本《金與鐵》外還真再沒有其他傳記類的作品了(那本700多頁的《金與鐵》讓人望而生畏,還沒下決心看呢),但是對于伊莎貝拉女王的生平,卻一直有心想好好了解一下。 伊莎貝拉女王是歐洲歷史上比較杰出的君主。她18歲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己決定自己的婚姻。23歲就敢抓住機會毅然奪取王位。她把自己化妝為基督教的守護者,得到了梵蒂岡的最有力的支持。領導“收復失地運動”的勝利,資助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同時她也很殘忍,建立異端裁判所,驅(qū)逐世代生活在伊比利亞的猶太人和穆斯林,制造了罄竹難書的人間慘劇。 《伊莎貝拉:武士女王》比較完整的描寫了這位杰出女性的一生,這本煌煌巨制,足足530頁,需要至少一周的深度閱讀。但是閱讀過程中我時時覺得,作者克斯汀唐尼似乎忘記了她所著述的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女性——而是一位帝王。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對伊莎貝拉的喜愛。她試圖給伊莎貝拉戴上數(shù)道光芒。一個是虔誠的基督教信徒的光芒,以至于我懷疑作者本身可能就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二是試圖將伊莎貝拉塑造成一個仁慈的君主。三是作者將伊莎貝拉塑造成一位慈愛的母親。四是作者總是試圖對伊莎貝拉做過的任何事情給予美化或者辯解。但在我看來,這種美化不一定能給作者的主角增添光環(huán),相反的可能拉低了作者以及作者所熱愛的這位女性的格調(diào),原因就在于,伊莎貝拉一世的身份,她的成就并不在于相夫教子、小恩小惠或者樂善好施。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確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不過當時真正心焦如焚的主要是中歐、巴爾干和意大利諸國,至于地處偏遠的英倫三島、后來的低地國家以及當時處在衰落期的漢薩同盟并不會感覺太大的威脅,西班牙也是一樣。西班牙地處歐洲最西端,屬于邊緣國家,它遠離奧斯曼帝國的勢力范圍,與土耳其人根本就沒有利益沖突。西班牙帝國最強大的時代,它也沒有過多的介入地中海范圍,它主要的對手是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航海和遠洋貿(mào)易強國。而且另外西班牙南部的穆斯林王國——格拉納達,以及隔海相望的北非的穆斯林政權(quán)都非常弱小,不但無法對西班牙造成威脅,相反這些達達爾人和摩爾人憂心的是自身的命運。再者北非的穆斯林政權(quán)一直來受到什葉派的影響,與奧斯曼的遜尼派有宗教上的矛盾,至少表面是如此,所以兩者很難結(jié)成同盟。但是作者為了制造緊張氣氛,非要牽強的將土耳其人的威脅強加在女王的頭上,似乎土耳其人是時時懸在西班牙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造成女王的憂心忡忡,這完全是作者一廂情愿的臆測。事實上西班牙一直到1571年才真正參與了一場針對土耳其人的大海戰(zhàn),那已經(jīng)是伊莎貝拉去世六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十五世紀是文藝復興前夜,也是宗教革命的醞釀期,這證明這一時期的宗教影響力有明顯下降,歐洲國家世俗化程度明顯加深——如果那個時期的基督教還能像五百年前一樣,就不會出現(xiàn)像亞歷山大五世那樣的教皇。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伊莎貝拉就算是自己多么的虔誠也不可能逆勢而行。我們假設,作者塑造的虔誠的基督教女王是真的,那她應該會拒絕那位梵蒂岡歷史上最糜爛的教皇——但她沒有,因為與這位世俗化的教皇結(jié)盟有利于她的利益。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她喜歡奢華的服裝和場面,她并沒有因為教士建議她謹守“樸素”而放棄自己的愛好,她的理由是王室需要威嚴。再比如她在考慮子女婚配的時候并沒有將宗教條例的禁令作為一個考慮的方面——只要有利,可以申請教廷的許可。再比如西班牙異端裁判所的所作所為引起亞歷山大六世的抗議,西班牙的反應是斐迪南國王的威脅,以及裁判所繼續(xù)運作。所以伊莎貝拉是個帝王,她在乎的是利益,宗教只是她用以實現(xiàn)目標的其中一樣工具。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伊莎貝拉都不是一個仁慈的人。她嚴苛高效,不介意有多少人會被處以死刑——只要她認為屬實和必要,以至于在塞維利亞期間大量居民逃離該地,當?shù)刂鹘虘┱埶皩娜硕嘁恍┤蚀取?。她發(fā)動“收復失地運動”,造成大量死傷,并且把責任都推給穆斯林。她建立異端裁判所,驅(qū)逐猶太人和穆斯林,并且禁止他們帶走財產(chǎn),這都不是一個仁慈的人能夠做出來的事。而且,連為她登基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也是如此——只因為他是猶太人。如果說伊莎貝拉是仁慈的,我就實在無法定義何為“不仁慈”了。 伊莎貝拉有五個子女成年,作者自己描述道 “為了保障自己的王國,伊莎貝拉運用自己的親人,就像她運用她的臣民、武器裝備和城堡一樣”,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作者還要反復強調(diào)伊莎貝拉對子女的慈愛。事實上從我們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伊莎貝拉五個子女的家庭生活幾乎都是悲劇,他們從小就是工具——這是他們的身份和地位所決定的。長女伊莎貝拉剛結(jié)婚就死了丈夫,后來嫁給另一位葡萄牙國王,時間不長就過世了。二兒子胡安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三女兒胡安娜受盡折磨。因為她名義上是卡斯蒂利亞女王,她的父親、丈夫和兒子為了拉斯蒂利亞的統(tǒng)治權(quán),都先后聲稱胡安娜是瘋子并囚禁她,使她在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囚禁中度過,她沒有朋友、親人和任何可信賴的人,一生都是別人的工具,最后在一間沒有窗戶的房子終老,而且在歷史上落了個“瘋女胡安娜”的綽號。胡安娜的悲劇在整個歐洲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四女兒瑪麗亞是唯一生活幸福的一個,1517年在分娩中去世。五女兒凱瑟琳第一任丈夫威爾士親王亞瑟年紀輕輕就因為瘟疫去世了,后來凱瑟琳嫁給亨利八世,卻又被亨利八世以不生育為借口拋棄,被囚禁在一處下等莊園,孤獨終老。更不要說在“收復失地運動”期間,伊莎貝拉總是帶著子女行走于軍營、堡壘或者剛剛投降的城市,遇到過刺殺,也遇到過炮擊。你可以說伊莎貝拉從小培養(yǎng)子女的承受能力,但,這無論如何不能算作慈愛吧。 其實伊莎貝拉是一位君王,對君王就不可能以普通人的標準衡量,君王家庭也不可能是普通家庭。一位好的君主未必是個好人,一個好人也未必是一個好的君主。燕王朱棣絕對不算好人,但他是大明王朝比較靠譜的皇帝。中國有句古話:“慈不掌兵,義不養(yǎng)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正是這個道理。 |
|
來自: 昵稱BbprGMTQ > 《撰寫文章》